寫到中日裝甲列車在錦州前線的戰鬥,為了清晰地再現此戰的原貌,有必要對當時的敵我態勢,特別是東北軍的布防情況做一個簡單的敘述。
事實上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以後,並未能迅速控製整個東三省。東北三個省中,馬占山以代省主席、黑省警備司令名義督黑省,呼倫貝爾警備司令蘇炳文部控製興安屯墾區(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吉林駐軍8個旅中,趙毅二十二旅、李杜二十四旅、張作舟二十五旅、邢占清二十六旅、丁超二十九旅,吉林省政府警衛團馮占海皆起兵抗日,不肯附逆。東北江防艦隊組織炮隊參戰。即便日軍控製最嚴的遼寧省,也僅有中部地區淪陷,54個縣中,東邊道通化等23縣在動搖不定的於芷山控製之下(於芷山降日後,唐聚伍據此地組織遼寧民眾自衛軍,兵力十餘萬,曾收複東邊道21個縣),西部錦州為中心的遼西走廊14縣則與關內聯成一體,在張學良的直接控製之下。遼北的彰武、法庫等地也在東北軍手中。而各地義軍蜂起,連日本長期經營的“關東州”大連,當時都有趙國文、秋世顯等領導的“大連抗日放火團”積極活動。附逆偽軍稍有風吹草動即反戈相向,東北地區日軍的統治極不穩定,形勢尚大有可為。
而此時關內國民黨政府中,亦並非完全消極,不乏力主支持張學良抗戰者。9月21日,陳誠等將領聯名上書國民黨中央黨部,國民政府,蔣、張,表示“國難之際,至今已極,亡國之慘,轉瞬即見。吾革命軍民以打倒帝國主義為職誌,此而可忍,何以為人?職等份屬軍人,責在衛國,願率所部與倭寇決一死戰”。“寧可致死於亡國之前,不願偷生於國亡之日”。26日,陸軍二十六師師長郭汝棟通電各軍長官,要求各路部隊誓率所部“武裝同誌”作外交之後盾。
要是不看曆史文獻,真想不出陳誠還有這樣血氣的一麵。
對張學良來說,更重要的是蔣介石力主的“通過國聯交涉”方針,似乎也頗有進展,國際聯盟列強大多表示對中國的支持。在外交壓力下,日本政府方麵態度似有軟化。10月初,日本公使芳澤在國聯發言,有相機歸還奉天,將沈陽警務給中國,除兩處步哨外撤軍等說法。10月22日,國聯通過決議,要求日本撤軍並在11 月16日前撤完。11月1日,國民政府甚至指派顧維鈞、張群、張作相、劉哲為東北接收專員,準備接收日軍撤退後的東北行政。這種表麵的“進展”,當時很多有識之士根本就不予信任,認為第一,國聯的決議沒有實施能力;第二,日本軍部的強硬早已不是日本文官政府所能控製。事實上這種觀點很快就得到證實。10月11 日,日本關東軍發布公告向日本國民宣布戰果,僅戰利品就達到8,000萬元,炮235門,槍17萬支,日本舉國歡騰,天皇也轉而支持關東軍擴大戰果。形勢根本已經不具備日本撤軍的可能。
然而,在這種曇花一現的好轉情況下,張學良一度表現出相當程度的振作。9月23日,張學良通電在錦州設立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和遼寧省政府行署,由張作相代理邊防軍司令長官,米春霖代理遼寧省政府主席。10月初,東北邊防軍參謀長榮臻率長官公署在北平人員到錦州辦公。遼西地區,原有駐紮義縣的張廷樞第十二旅、孫德荃獨立第十九旅和劉翰東的炮兵第八旅共計兩萬餘守軍。當時,由於東北軍名將黃顯聲作為靈魂人物的有力協調,遼西地區在最初的混亂後開始呈現穩定,政府機構重新開始運作。這時,張學良又調常經武第二十旅,以及張樹森騎兵第三旅,裝甲列車各部進駐遼西,加上黃顯聲所部三個騎兵公安總隊,遼西地區東北軍的總兵力上升到近五萬人。
根據當時的情況,在錦州前線指揮作戰的,主要是東北邊防軍參謀長榮臻和遼寧抗日義勇軍總司令黃顯聲。
錦州附近的地形,情況如下:錦州扼遼西走廊咽喉,南麵與山海關相連,是狹窄的沿海走廊,也是當時遼西部隊與關內的連接通道,是守軍的後方,要點是錦西、綏中。錦州通過義縣與屬於熱河的朝陽也有鐵路相通,但這個方向沒有日軍,所以基本不需要設防。
錦州向北,有鐵路通沈陽,這條北寧線鐵路是日軍來犯的重點方向。錦州北側第一道天然防線為大淩河。
大淩河向北,是第二個支撐點——北寧鐵路和溝營鐵路的交彙點溝幫子。日軍可以從兩條線路進攻溝幫子,一路是從沈陽沿北寧線南下,途中要經過新民、白旗堡、繞陽河、厲家窩堡、打(大)虎山;另一路是從日軍已經占領的營口,經過溝營線西犯。途中要經過田莊台、大窪、盤山、胡家窩堡。這些據點,當時日軍都沒有控製。
那麼,東北軍是怎樣布防的呢?
根據救國會秘書朱煥階的回憶,最初組織錦州布防的,是從沈陽撤退下來的黃顯聲。黃到達錦州後,立即與第十二旅張廷樞聯係,沿大淩河布防,以他帶來的三個騎兵公安總隊與從通遼調來的騎兵第三旅維持遼西地區治安。
顯然,此時東北軍本部還沒有動員起來,這是一個前線將領應付緊急情況的布防,目的是如果日軍南下,在大淩河對其進行阻擊,以等待援軍出關。張廷樞所部是東北軍精銳,直接放在前線說明此時東北軍顧不上保存實力了。他是張作相的兒子,與黃顯聲同屬少壯派,所以黃調得動他。騎三旅應該是奉張學良的命令緊急趕來,騎兵不適合防禦,因此放在後方。另外兩支當時在遼西的部隊,布防中沒有提到,我推測這是因為劉瀚東部炮八旅為炮兵,機動不利,無法緊急應變。而孫德荃部第十九旅是湯玉麟的部隊,張學良與湯玉麟關係微妙,所以黃顯聲不能調動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