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在和東北軍馬占山部作戰中,被馬部摧毀的日軍裝甲列車,可以看到它的機車頗有小馬拉大車的感覺。九一八事變後的戰鬥中,日軍與東北軍裝甲列車相比戰鬥力實際上略遜一籌。
對於11月27日發生的這次戰鬥,中方也有紀錄,阻擊日軍南下的中方部隊主力,並非東北軍正規軍,而是項青山、耿紀周、王顯臣所部義勇軍,主力為“遼寧抗日義勇軍第一路”項青山部。
在《九一八大事記》(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輯)中,東北軍裝甲列車參戰的過程如下:
11月27日上午9時許,日軍混成第四旅團先頭部隊在飛機、裝甲車的配合下,開抵新民境內的青崗子附近,當即遭到埋伏在鐵路兩側的抗日義勇軍的阻擊,被擊斃多人。時有東北軍的一輛裝甲車滯留在白旗堡(今大紅旗)附近,經義勇軍動員,裝甲車的愛國士兵也參加了阻擊敵人的戰鬥。義勇軍以裝甲車做掩護奮力抵抗,打退日軍多次進攻。戰鬥從上午9時一直打到下午3時,義勇軍殺傷大量敵人後,主動撤出,日軍始進入繞陽河車站。
另一個接近的說法是當日清晨,日軍一列鐵甲列車突然行駛至白旗堡南方的饒陽河車站,並令停在該站的東北軍“中山號”鐵甲列車撤出車站,給日軍鐵甲列車讓路。“中山號”未予理睬。日軍鐵甲列車隨即向“中山號”開炮射擊,“中山號”即開炮還擊,以76毫米野炮擊中日軍鐵甲列車,日軍大尉指揮官板倉至被擊斃。不久,日軍另兩輛鐵甲列車開來增援, “中山號”後退到大虎山車站。日本國際情報社出的《滿洲?上海大事變畫史》第18頁中間記載,日軍守備隊第二大隊的裝甲列車於(11月)27日晨9點半左右經過白旗堡向饒陽河驛前進途中,在前方500米遠出現 8輛(指8節吧)中國的裝甲列車。中方先開炮,日軍任代理大隊長的板倉大尉戰死,日軍還召來飛行隊助戰,激戰約兩小時後中方列車向打虎山方向撤離,沿途破壞線路和橋梁,日軍列車則追至饒陽河驛。
這次戰鬥之後,1931年12月23日,日軍再次進攻錦州的時候,從營口方向沿溝營線進軍的日軍第二師團,曾再次與東北軍的鐵甲列車部隊發生連續的戰鬥,日軍依靠飛機逼退中國裝甲列車。這次戰鬥,東北軍參加作戰的鐵甲列車部隊,在記錄中稱之為“東北軍十九旅護路隊劉漢山鐵甲車隊”。
這時候,我們可能會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這列裝甲列車,是否和在饒陽河擊斃板倉大尉的為同一列車?如果不是,東北軍在錦州前線到底有幾列裝甲列車在活動。
第二個,日軍也有裝甲列車,但明顯這兩次戰鬥中沒有占到多少便宜。第一次戰鬥中,日軍吃了虧而且被迫中止前進(日方也有說是當時日本為了給美英調停麵子暫停,但是其在其他戰線的進攻從無中止,所以這種說法不甚可信)。第二次戰鬥中,日軍明顯沒有信心與中國進行裝甲列車的對戰,而動用預先準備好的野戰炮兵與飛機助戰,才將中國鐵甲列車擊退。日本當時已經是工業國家,遠比中國科技先進,為何中國的鐵甲列車會略勝一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