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吧。
根據我的判斷,當時在錦州前線,中國方麵至少有三列裝甲列車,而在饒陽河參戰的“中山號”鐵甲列車,與在田莊台地抗日軍的並不是同一列。
之所以判斷饒陽河與田莊台作戰的裝甲列車不同,主要是因為三個原因。
第一,根據記載,劉漢山鐵甲列車是奉命配屬第十九旅行動的,活動範圍主要在溝營線。而饒陽河與白旗堡都屬於北寧線,11月23日之戰時,在這裏組織防禦的東北軍部隊並不是第十九旅,而是第二十旅。
第二,28日,在溝營線的東北軍裝甲列車再次與日軍在盤山交火,地點在大窪南4公裏處。根據張學良31日給國民政府的電報,此戰十分凶險,東北軍的這列裝甲列車負傷且被切斷後路,險些被俘。當時的記錄顯示,這列裝甲列車共有4節(輛)。然而,根據日軍記錄,在饒陽河與日軍交手的列車,卻有8節(輛),似有不同。
第三,28日,溝營線東北軍裝甲列車與日軍交火。而同時,日軍沿北寧線第二次攻擊饒陽河的時候,中國方麵“裝甲列車掩護隊”在大虎山炸斷車站東段鐵橋,阻敵前進。由此可見,這幾天中東北軍的裝甲列車在北寧線和溝營線各有戰鬥,看來似乎是分屬不同列車。
根據金先所寫的《錦州失陷經過》,有北寧線戰鬥緊急的時候,“東北軍榮臻參謀長乃抽調古冶鐵甲車沈瑞禮一中隊”增援前方。這個“沈瑞禮鐵甲車一中隊”,據考是一列8節裝甲列車,所以推測它可能就是11月在饒陽河阻擊日軍的那列車。12月,第二十旅移防南下,它有可能是隨二十旅一齊撤退到二線的。
不過,錦州前線應該還有第三列裝甲列車,在饒陽河阻擊日軍的也許就是這第三列裝甲列車。
這是因為,東北軍在錦州丟掉了一列裝甲列車。同樣在金先的文中,他提到1932年1月2日,在大淩河橋西防守的鐵甲車中隊因為被日軍轟炸,機車損壞不能行動而被俘。這列裝甲列車被俘的消息,日本《朝日新聞》也曾報道。
然而,在金先文中,提到東北軍撤退時,“原駐溝幫子及前方之鐵甲車隊,均於31日晚及1日先後過灤州”。由此可見,在撤退入關的東北軍中,當時至少還有兩列鐵甲列車。
這樣,可以推斷東北軍在錦州前線的裝甲列車,至少有三列。
那麼,為何這幾次戰鬥日軍的裝甲列車都沒有討到便宜呢?——確切地說,日軍也曾經出動騎兵和炮兵攻擊,同樣沒有討到便宜,中國的裝甲列車最後是敗於日軍飛機之手。
這就要從兩軍裝甲列車的不同來源來說了,簡單地說,要在動物界,東北軍的裝甲列車,屬於“公獅子”,而關東軍的裝甲列車,屬於“母獅子”。
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