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戰錦州——被遺忘的東北軍鐵甲 一(1 / 1)

這個名字,在西安事變之前,一直與九一八的恥辱連在一起。在我們的印象中,這支軍隊是“一槍未放”就全軍逃入了山海關。然而,隨著抗日史料的發掘,我們漸漸發現,在九一八事變中,盡管確實執行了“不抵抗政策”,但在日軍攻占東三省的過程中,部分東北軍官兵還是進行了一定的抵抗,如被隔斷在北方的馬占山將軍、李杜將軍所組織的頑強抗擊,都給日軍造成相當殺傷。根據日軍紀錄,中國方麵的黑龍江省政府,一直到1933年初才撤入蘇聯境內,九一八事變後於國境內足足堅持抵抗了一年零四個月。1933年初日軍公布在東三省的作戰中,共計傷亡將近七千官兵。

即便是張學良將軍在遼寧南部的本部部隊,盡管由於節節後退最終不戰放棄錦州深受責難,但也曾與日軍展開過作戰,有些戰鬥還頗為激烈。這些戰鬥,由於東北軍整體的退縮而鮮為人知。1931年冬季,東北軍與日本關東軍的鐵甲列車部隊在錦州以北發生的連續戰鬥就是其中之一,他們的抵抗一度阻止了日軍對錦州的攻擊。

《日本近代戰爭史》在第三部“滿洲事變”一章中記載了這次罕見的戰鬥,內容如下:

本莊司令官認為不能坐視支那駐屯軍遭到圍殲的危險而不顧(譯者注:指的是當時中日兩軍在天津發生的衝突,日軍以此借口試圖攻擊侵占錦州),因此決定盡快擊破錦州附近的張學良軍,控製山海關一線。在此決斷之下,(關東軍司令部)下令第二師團除留一部於齊齊哈爾以外,全軍向遼西轉向攻擊。

11月26日午後8時,混成第四旅團占領新民,部隊繼續向西開進。

27日晨,以獨立守備第二大隊搭乘裝甲列車為前部,混成第四旅團乘四列軍列隨後出發,計劃午後混成第三十九旅團也從奉天向錦州進發。

27日晨9時左右,與從錦州方麵開來的中國裝甲列車部隊遭遇,雙方爆發戰鬥。雙方都用裝甲列車上裝載的火炮向對方猛烈開火。中國軍隊最終後退……攻擊錦州的行動暫時中止。

而《朝日新聞》,隨關東軍南下的隨軍記者長穀川也在27日用特急專電的方式對這次戰鬥進行了連續的報道:

26日夜,在天津中日兩軍交戰的消息傳來,關東軍司令部緊急編成裝甲列車部隊,二十七日晨,沿北寧線進發攻擊錦州。5時33分,裝甲列車從奉天出發,7時30分渡某河,8時與正肅清張學良公安隊的我方斥候部隊彙合,繼續前進。(譯者注:以上均為日本時間,比中國時間晚一個小時)

皇軍以裝甲列車開道,沿北寧線精神抖擻地向錦州前進。

27日上午10時,在北寧線白旗堡車站,皇軍與敵人裝甲列車發生戰鬥,戰鬥中敵人的裝甲列車後退,追擊的皇軍在大虎山東側與中國援軍一六四團(譯者注:當時中國軍隊前線並無一六四團,疑為東北軍第十二旅六三四團或第十九旅六五四團)發生激戰。

在大虎山以東雙方的戰鬥一直持續到下午4時。

中國軍隊控製大虎山車站。

日本軍與中國軍進行了罕見的裝甲列車對戰,盡管擊退了敵人,但是在關東軍的撤退命令下,退出大虎山,撤回巨流河、新民、白旗堡一帶。

盡管日軍描述中仿佛打退了中國軍隊在裝甲列車掩護下的反擊,但此後日軍遲遲不動,始終與東北軍對峙於大虎山一線。12月10日,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為了攻占錦州,向陸軍省要求增派一個師團和增配重炮、山炮的要求。

裝甲列車,是一種今天已經很少有人注意的武器,它依靠鐵道進行機動,由多節裝備大炮,機槍和裝甲的車廂組成。由於它既有強大的火力與機動性防禦性,又可以運載足夠的步兵,在坦克發展成熟之前,裝甲列車堪稱陸地戰爭中最有威力的武器。裝甲列車在蘇波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大顯身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日、波等國也都裝備有成建製的裝甲列車部隊,在戰爭中起到一定作用。然而,與海上遭到淘汰的戰列艦相似,隨著航空兵力的發展,裝甲列車也成為現代陸地戰爭中的恐龍,逐漸蛻變為對鐵道和要塞進行保護的裝甲炮台,並漸漸從各國軍隊中消失。在東方戰場上,裝甲列車之間的對戰更是罕見。大概,這就是日方將這次規模不大的戰鬥寫入戰爭史的原因吧。

然而,當我根據日方紀錄查找當時戰鬥的記錄時,卻發現當時中國東北軍的裝甲列車部隊,與日軍的戰鬥並非僅此一次。在錦州陷落前,東北軍的裝甲列車部隊在對日作戰中十分活躍,曾起到相當重大的作用。

而通過對戰鬥細節的描述,我們甚至可以推測出雙方使用的裝甲列車,各是怎樣的來源,擁有怎樣的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