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戰錦州——被遺忘的東北軍鐵甲 三(2 / 2)

平漢線上的中國裝甲列車,曾在石家莊附近與日軍裝甲列車發生戰鬥,並擊落日軍九七式重型轟炸機一架。

在各次戰役中,蔣介石等高級指揮官也多使用裝甲列車作為機動司令部。

中央軍的裝甲列車,來源有三:

第一,是黃埔軍校建立的時候,蘇聯贈送的一列鐵甲列車(一說兩列)。1924年,這列鐵甲列車組成了“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從擔任過鐵甲車隊隊長的周士第所述來看,這兩列裝甲列車還比較簡陋,炮塔中隻有機槍而沒有炮,官兵在從車廂側麵的裝甲射擊口射擊時還要腳踏長凳。這兩列裝甲列車的作用,更像是孫中山的移動指揮部,所屬一百多名官兵,也多來自帥府衛隊。有趣的是,這樣一支護衛國民黨總理的八三四一式部隊,卻是共產黨當家,後來發展成共產黨第一支自己掌握的武裝——葉挺的獨立團。直到這次四川地震,這支部隊在解放軍中的後身還在四川參加抗震救災呢!

這列鐵甲列車共有6節,前麵是披掛鐵甲的火車頭,後拖5輛鐵甲車。各車廂均有裝甲,兩側開有高低不同的長條形射擊窗口,中間一輛頂端有旋轉炮塔。

此列車未見參加抗戰,應是到抗戰時期已經老舊淘汰。

第二,北伐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從德國購買了兩列裝甲列車,命名為“中山一號”和“中山二號”,據說曾經有所仿製,是國民黨軍中央裝甲列車縱隊(斯烈指揮)的主力。徐州會戰和豫東會戰中參戰的,應該就是這兩車或它們的仿製姊妹車。

這種裝甲列車是怎樣的呢?按照1937年冬乘坐過該車北上的人員回憶,這列裝甲列車共有5節,最前麵一節是炮車,首尾各有一門平射炮,中央頂上是一挺可升降的重機槍。第二節是防空車,裝一門蘇羅通高平兩用炮,放置在車廂裏;第三節是指揮車,也可作司令部,前後都有望台;第四節是運兵車,裝載一連步兵;第五節是裝甲火車頭。中山一號車車長名叫馮庸,營長階級。

那麼,德國的裝甲列車與蘇俄有關係嗎?當然有了。德軍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多次俘獲俄軍裝甲列車,對其進行過充分的研究,並吸取其技術。二戰中德軍使用的裝甲列車都有蘇俄設計笨重,堅固的風格。

第三,北伐軍到上海時,閘北鐵路機車廠的工人在沈幹城等組織設計下,緊急改造6列裝甲列車供北伐軍使用,曾與孫傳芳所部在鬆江等地交火。

這6列車是在車廂中放置火炮,外包裝甲製成的簡易裝甲列車。根據當時戰報,1931年中原大戰的時候,第一師代師長徐廷瑤(長城抗戰名將,國民黨軍裝甲部隊之父)曾親率其中一列掛上大鐵鉤衝向馮閻軍陣內,試圖捕捉對方的裝甲列車,結果被炮火擊毀,自己也負了傷。

這幾列裝甲列車中,推測可能有兩列參加了對日作戰。

九一八事變一年之後發生的淞滬抗戰中,蔡廷鍇將軍指揮的十九路軍曾暗藏兩列裝甲列車在上海北站內,準備在日軍進攻時作為殺手鐧使用。可惜僅僅使用了一次就由於漢奸告密暴露目標,遭日軍轟炸被毀,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當時日軍轟炸機威力不大,被輕易炸毀說明其不似專門設計的裝甲列車,更像改造產品。因為尚未發現上海當時製造其他裝甲列車的紀錄,十九路軍從廣東北上的時候也沒有攜帶裝甲列車,所以很可能使用的就是這批閘北鐵路機車廠產品中的兩列。

十九路軍使用的裝甲列車還有一種來源可能,就是從孫傳芳所部繳獲的。孫傳芳部本沒有裝甲列車,但1925年秋,他在與張宗昌部交戰中繳獲過張部白俄軍團的裝甲列車,並俘虜了在車上的張部總指揮施從濱。孫傳芳部在北伐戰爭中被殲滅,這列裝甲列車可能又被國民黨軍繳獲,保留在上海並被十九路軍使用。然而,美國人丹?赫爾曼寫過一本書叫做《白膚色中國官員》,曾經用當事人目擊的記錄描述了孫傳芳部一列裝甲列車的最後命運。當北伐軍與起義者攻占上海時,這列“燕京號”裝甲列車滿載孫軍敗兵和官員試圖衝入租界避難,結果被北伐軍炮火擊毀,翻車後逃跑向租界的人員又遭到“暴動者”的截擊,全軍覆沒。

閻錫山和張學良部抗戰中使用的裝甲列車,概出同源,都要追溯到“狗肉將軍”張宗昌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