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龍光部突圍,是在12月12日夜間。一般的說法,認為鄧龍光部是為南京守軍中最後能夠成建製突出重圍的部隊。
但是,從日文史料中,我們發現,當時能夠成功突圍的,還有另一支部隊。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虎賁——第七十四軍(也就是張靈甫整編第七十四師的前身)。
關於七十四軍的突圍,中國方麵的記載比較簡單,隻是提到該軍的兩個師中,五十八師一部大約是12日下午隨軍長俞濟時渡江撤離的,五十一師則是王耀武率領經過一夜搶渡,撤出了約五千人,武器損失殆盡。然而,在日軍紀錄中,留在包圍圈中的七十四軍殘部,並沒有坐以待斃。該部殘存的六千餘部隊,在第二天向西側突圍,與日軍展開激戰後,終於得以突圍成功。
這段史實並非孤證,可見於日本戰史學家兒島襄的《日中戰爭——南京到武漢》,以及崗綺溪子的《日中戰爭問題點檢證》第69節“南京戰”。
兒島襄的著作中是這樣描述的:
陷入包圍的中國軍隊反應各不相同,但基本已經喪失戰鬥能力,幕府山中有大約一萬名中國潰兵,沒有食物也沒有鬥誌,日本軍隊隻派一個聯隊就輕易地解決了他們的武裝……令人吃驚的是13日夜間,一支大約五千人的中國軍隊向西強行突圍,丟棄了大量輜重後衝過日本軍的防線。阻擋其前進的一個中隊頑強戰鬥,不幸“全滅”。經過調查,這是中國軍最為能戰的七十四軍所部。追擊的部隊錯誤地向西尋找,卻因為該部突圍後即轉向南方而失去蹤跡。
崗綺溪子的文章中,則是這樣描述:
12月13日早晨,濃霧彌漫,向西側突圍轉而南下的中國軍隊第七十四軍與為迂回切斷敵退路北上的第六師團四十五聯隊主力爆發戰鬥。深夜時分,日本軍已經占領了南京城的大半,可說勝負已分,但是這支突圍的約六千人的部隊攻擊依然熾烈,擊潰第十一中隊的陣地後匆匆逃走。
盡管時間一個講13日夜間,一個是講13日拂曉,但戰鬥的經過大體一致。因此,七十四軍部隊13日突圍並成功,似乎應該是南京守軍的最後戰鬥。而且,由於它選擇突圍的西方,正是日軍重兵所在,戰鬥一定更加慘烈。失去指揮,麵對一個聯隊強敵,敗軍陣中依然能團結殺出重圍,還順手消滅日軍一個中隊,這般打法,充分說明了七十四軍的戰鬥素養,不愧虎賁之名。
隻是,這次戰鬥中,中國軍隊的指揮官究竟是誰,這支突圍後的部隊何時何地返回建製,則是中方資料中無法查到的。這是此後多年戰亂檔案遺失造成的遺憾,還是戰時混亂導致未能清楚記載,則是不得而知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