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南京保衛戰中兩支成功突圍的部隊(1 / 2)

我曾寫文涉及八十八師在南京戰役中堅守雨花台一戰,這也是這支精銳部隊全軍覆沒的一戰。

1937年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的南京戰役,中國當時有最精銳的四支德械部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三十六師和教導總隊參戰,此戰除三十六師因為比較靠近後方保存了部分部隊以外,其他基本損失殆盡。此戰,中國軍隊數量基本等同於日軍(以當時裝備和部隊素質,其戰鬥力應隻有日軍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而且多為淞滬戰場下來的疲憊之師。以八十八師為例,已經補充了五次,人員素質下降很大,而日軍為了攻占中國的首都已經殺紅了眼。這樣,戰敗不算意外,但很多部隊的損失並不在戰場上,是很可惜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負責防守渡江撤退通道挹江門的三十六師沒有接到撤退命令,因此對到達防地的友軍一律視作逃兵。唐生智所在的南京衛戍司令部上午還在命令堅守,下午忽然又下令總撤退,而且命令傳達極為倉促,有些主官如八十七師師長沈發藻(一二八時候也是一員虎將)幹脆逃跑了。許多機關和部隊根本沒接到撤退命令,發現情況不對,紛紛蜂擁渡江,是南京各部在撤退中損失慘重的重要原因。三十六師和其他部隊甚至相互射擊,自相踐踏,造成更大的混亂和無謂的傷亡。出城後的部隊也完全失去建製,撤退到下關的部隊,大部分損失掉了。

但是,這次撤退中,卻有兩支部隊得以較為成功的突圍。

第一支,是鄧龍光的八十三軍(附葉肇六十六軍一部),按照撤退的計劃,各部主力應該向東方日軍來犯方向突圍,而這支廣東部隊奉命打掩護,在最後從下關方向撤退。但是,軍長鄧龍光看到各部已經混亂不堪,自己的部隊根本不可能到達掩護陣地,到了也無從掩護,於是果斷率部向東按總計劃突圍。

應該說唐生智畢竟是保定軍官學校的高材生,在他沒有失去勇氣和理智的時候,指揮製定的計劃還是比較有水平的。日軍當時對南京是鉗形攻勢,東方除了雨花台等強攻的點上以外,空隙很多,從這裏突圍,的確有出其不意的效果,鄧龍光按照這個計劃突圍,大約是當時最好的選擇了。

值得一提的是,鄧龍光是個典型的老廣,打仗很有閑情逸致的,在前線還要用高麗參煲湯,給自己喝補身子,也給大家喝——他一五六師的老部下回憶,鄧龍光部到淞滬的時候,戰局已經很不好,剛到陣地就遭到日軍猛攻。鄧部署防禦,然後說明,已經在給大家煲湯,湯好就送到陣地上,一時軍心大振——老實說,這個軍長滑頭得很,廣佬煲湯,沒有七八個鍾頭不算靚,這七八個鍾頭守下來,日軍的攻勢,也該再而衰,三而竭了吧。

但是此戰他很清醒,認識到關鍵時刻來了,有部下看到鄧軍長出發前把泡到一半的人參酒都給扔了。

雖然戰術對頭,還是和日軍展開了多次激戰,八十三軍才得以突出重圍,到達安徽屯溪休整。這支廣東部隊,後來成為萬家嶺大捷的主力之一。此戰,鄧所部突圍部隊中僅僅將級軍官就陣亡了三名,分別是一五九師少將師長羅策群、第一六〇師少將參謀長司徒非、第一五六師少將參謀長姚中英。其中,羅策群師長是在突破日軍戰線時率先衝鋒戰死的,衝鋒時對部下高呼:“弟兄們,跟我來,勿要做衰仔呀!”是為最後的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