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逸仙艦殉國遺照浮出水麵(1 / 2)

逸仙艦,是中國海軍在民國時期自行建造的一艘大型炮艦,排水量1,560噸,裝備HIH公司生產的150毫米前主炮一門,140毫米後主炮一門,76毫米高平兩用炮塔四座,戰鬥力在抗戰前的中國海軍中僅次於寧海、平海兩艘巡洋艦,排名第三。1937年9月25日,在保衛江陰封鎖線的戰鬥中,逸仙艦被日軍轟炸機命中,壯烈殉國。

說起逸仙艦來,今天很多朋友頗為陌生,甚至有人會把它和著名的中山艦弄混。實際上,這是兩艘完全不同的軍艦。

中山艦原名永豐艦,是一艘日本三菱造船廠為清政府建造的海防炮艦,因孫中山在廣州遭陳炯明暗算時以其為座艦,後改名中山艦,著名的中山艦事件,就是因它參與其間而得名的。1937年12月,該艦和永績艦在長江金口執行布雷任務時遭日軍轟炸沉沒,艦長薩師俊戰死。前幾年,該艦被打撈後修複展出。

逸仙艦,則是1931年,由葉再馥設計,江南造船廠建成的國產戰艦,性能極佳,代表了當時中國造船業和軍事艦艇設計的最高水準。葉是廣東番禺人,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造船係和麻省理工學院的高材生,曾在平海艦的建造中糾正日方設計錯誤而名噪一時。當時,正是國民政府所謂“黃金十年建設期”開始之時。由於現有軍艦多為清代遺物,為了保障海防,海軍部長陳紹寬向蔣介石提出了一百艘軍艦的造艦計劃,並懇切地對蔣介石申明——資金方麵,少編一個甲種師,幾年就夠了。蔣哭笑不得,內戰正酣,不要說一個甲種師,連一個丙種團也少不得啊。不過,蔣並不是完全的死腦筋,在蔣桂戰爭中,他認識到了海軍的威力。因此,蔣介石還是對海軍建設提供了有限的支持。

這種情況下,海軍方麵得以在抗戰前建造和購買一批新型軍艦,包括寧海、平海、鹹寧、民生、民權等,成為海軍在抗戰中的主力。逸仙艦就是這時建造的,也是這批艦艇中完全由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最大軍艦。由於設計非常成功,江南造船所1936年曾開工建造一艘該艦的擴大型炮艦,無奈到日軍攻占船廠,該艦工程僅完成不到一半,遺憾地被放棄了。

其實,逸仙艦也是一艘很有傳奇色彩的軍艦,它在江陰戰沉之際,艦上飄揚的是海軍部次長陳季良中將的將旗,標明逸仙艦是中國海軍的旗艦。就在三天前,原中國海軍旗艦平海號壯烈戰沉,陳季良移旗逸仙艦,又遭到日機集中攻擊。逸仙艦中部中彈,由於該艦沒有裝甲,一英寸的軟鋼船殼無法承受重磅炸彈的攻擊,逸仙艦大軸被炸斷,艦體大量進水,艦員陣亡14人,負傷8人(包括陳季良將軍本人),終於傾斜沉沒於魚目洲岸邊。趕來救援的驅逐艦建康號也遭日機圍攻,中彈8發,沉沒於龍梢港。逸仙被擊沉後,陳季良中將再移旗艦於運輸艦定安號,繼續指揮戰鬥。 陳季良將軍,即在廟街借炮給蘇聯紅軍炮打日本領事館,並率江享、利綏等艦與日艦對峙於黑龍江上達半年之久的海軍宿將陳世英。1940年因在逸仙艦上所負創傷複發病逝,追贈海軍上將。陳遺囑中國一日不勝自己一日不下葬。其妻慨然為陳造水泥棺材一具,停靈五年,直到抗戰勝利,才將其送回故鄉福州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