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逸仙艦的曆史還沒有終結。日軍占領江陰後,派出打撈人員將其打撈出水,最初準備贈送給汪精衛政權。可是由於戰爭不斷擴大,日軍艦船捉襟見肘,於是毀約將逸仙艦尾部增加一層艙室,改做日本海軍兵學校的練習艦,並改名為“阿多田”。1945年日本戰敗後,被迫將逸仙艦歸還中國,並附贈了一套從裝甲巡洋艦八雲號上拆卸來的豪華柚木家具。逸仙艦重新列入中國海軍序列。這番經曆不可謂不傳奇。
在寫作《國破山河在》一書的過程中,薩結識了從日本播磨造船廠退休的平田先生。平田在抗戰期間曾經擔任打撈技師,經曆過打撈平海、寧海、逸仙艦等中國海軍在長江上的沉艦,手中有一些很珍貴的曆史照片。征得平田先生的支持,我用他提供的照片寫作了《矢盡弓折——日本照片中長江上的中國海軍》一文。遺憾的是,當時平田先生告訴我他沒有打撈逸仙艦時的照片。為此,我在文中對該艦的作戰這樣描述:
很遺憾,平田的畫冊中並沒有逸仙艦的照片,他作了個側臥的姿勢,對我說,打撈的時候,逸仙艦是橫倒在水中的。
逸仙艦,是中國海軍另一艘命運坎坷的軍艦,如果說寧海、平海艦從設計角度帶有濃厚的日本風格,逸仙艦則從設計到製造都是純粹的中國產物,它是以孫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大型炮艦(中國海軍也稱“輕巡洋艦”,但以其噸位,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1931年在江南造船廠下水,排水量1550噸,其戰鬥力在中國海軍中當時僅次於平海、寧海。江陰之戰中,逸仙艦艦長陳秉清深知自己軍艦防空力量薄弱,看到日機欺中國艦隊火力弱經常低飛投彈,遂心生一計,將沒有防空設計的150毫米主炮瞄向日軍可能來襲的東方水天線處,待日機編隊飛來,突然發炮。日機沒有料到中國軍艦有這樣遠射程的防空武器,未做規避,當即被擊落一架(根據日方史料,似為第二聯合航空隊第十二戰隊的一架九二艦上攻擊機,駕駛員寺田上飛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