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美軍入侵格林納達(1 / 2)

美國趁格林納達內部發生奪權政變、政局激烈動蕩之機,於1983年10月25日對格林納達進行了武裝入侵,代號為“暴怒行動”。這次入侵作戰,是1965年美國武裝幹涉多米尼加共和國以來在拉美采取的一次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也是一場現代化的有限規模的島嶼作戰。格林納達位於加勒比海東部向風群島最南端,南與南美大陸隔海相望,北距美國2000多公裏。全國由主島格林納達以及卡裏亞庫和小馬提尼克等島嶼組成。麵積344平方公裏,人口約11萬人,首都聖喬治。1783年以前,格林納達屬加勒比族印第安人居住地;1783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74年2月獨立後,成為“英聯邦”成員國。此後,先後加入了“泛美組織”和“加勒比共同體”。格林納達雖是彈丸之地,但它扼守加勒比海通往大西洋航道的要衝,占有重要戰略地位。

1979年3月,格林納達“新寶石”運動領導人畢曉普發動政變,推翻了埃裏克·蓋裏政府,並成立新政府。畢曉普執政後,奉行同蘇聯、古巴發展密切關係的政策,從而引起了加勒比地區一些親西方國家的疑懼和美國的嫉恨。尤其自1980年以後古巴以援助發展旅遊交通為名,在格林納達島西南部薩林斯援建一個跑道長達3800米的大型現代化機場,對美國的石油運輸線構成威脅。因此,美國一直在尋找機會試圖對格林納達采取軍事行動,以保衛美國在加勒比地區的利益。

80年代初,在美國的壓力下,畢曉普開始調整對外政策,在繼續同蘇聯和古巴保持密切關係的同時,努力同西歐經濟共同體和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發展經濟合作,並試圖緩和和改善對美關係。但他這種不定的外交政策卻遭到了內部親蘇強硬派的反對,並引起蘇聯和古巴的猜忌。在這種情況下,格林納達政府軍司令奧斯汀於1983年10月13日發動政變,槍殺了畢曉普,全國頓時陷入一片混亂。於是,美國便以“應加勒比六國的緊急要求”和“保護美僑”為借口,於10月25日晨對格林納達實施入侵。

美國在這次入侵中,共投入地麵部隊約8000人,其中登陸部隊為1個陸戰隊加強營和海軍的“海豹”特種隊,搭乘5艘兩棲艦船,並配有直升機和武裝直升機30多架;空降部隊為第82空降師5000人和別動隊第75團第1、第2營700餘人;以及加勒比六國組成的所謂“聯軍”約300人。另有第22航空母艦戰鬥群計艦艇6艘,擔任戰役掩護和戰術支援。入侵部隊的總指揮是麥克唐納海軍上將,登陸部隊指揮官為第2艦隊司令梅特卡夫海軍中將。

美軍把格林納達劃分為南、北兩個戰區,並以此來部署其入侵兵力。從南部入侵的兵力編為3個梯隊:第一梯隊由別動隊2個營組成,在美國本土和巴巴多斯機場登機,在薩林斯角機降,以控製新機場,保障第二梯隊進入戰鬥;第二梯隊由第82空降師2個營與6國“聯軍”組成,分別在美國本土和巴巴多斯機場登機,在薩林斯角機降,爾後兵分兩路奪取首都聖喬治和卡爾維尼兵營,殲滅守軍主力;第三梯隊由第82空降師2個營組成,在美國本土機場登機,在薩林斯角機降,增強第二梯隊的突擊力量。南部戰區的作戰由第22航空母艦戰鬥群和空運司令部進行支援。

從北部入侵的兵力也編為3個梯隊:突擊梯隊由陸戰隊一部約400人組成,乘“關島”號兩棲突擊艦的艦載直升機,前往珍珠機場垂直登陸,以控製機場,保障後續梯隊機降;後續梯隊由陸戰隊約800人組成,其中一部在珍珠機場機降,另一部在該機場東側著陸,直取格林維爾兵營;預備梯隊由陸戰隊2個連組成,隨時準備增援主島戰鬥和遂行卡裏亞庫島登陸作戰。海軍的“海豹”特種分隊則編成2個傘降小分隊,任務是分別偷襲格林納達的電台和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