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和阿根廷於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在南大西洋進行一場局部戰爭,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又稱福克蘭群島之戰。這是一場島嶼爭奪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一次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現代化海空作戰,曆時74天。
馬島位於阿根廷東南,距阿根廷海岸最近處約510公裏,距英國本上約1.3萬餘公裏。該群島由索萊達島和大馬爾維納島等346個島礁組成。總麵積約1.58萬平方公裏,人口約2000人,其中絕大多數是英國移民的後裔。位於馬島以東1000餘公裏的南喬治亞群島和南桑德韋奇群島是馬島的附屬島嶼。馬島雖然人口稀少,但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它位於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成為過往麥哲倫海峽和合恩角的船隻的必經之地,特別是當巴拿馬運河被封閉或停航時,經麥哲倫海峽或繞道合恩角的航線將成為溝通兩洋的唯一海上通道。馬島海岸線曲折漫長,港灣較多,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都是英國在南美的重要立足地和它在大西洋南部的唯一海軍基地。戰後,馬島又成為開發南極的前進基地和補給點。
戰爭背景馬島戰爭起因於英國和阿根廷兩國關於馬島主權的爭議。這一爭議,由來已久,而且有其複雜的曆史背景。早在阿根廷獨立之前,英國同西班牙就對馬島主權存在著爭議,雙方也曾為此進行過戰爭。1770年,西班牙以武力將英國趕出大馬爾維納島。1806年,英國又趕走了西班牙。阿根廷獨立後,以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為名,宣布馬島是阿根廷領土的一部分,而英國則聲明馬島主權歸屬英國。1832年和1833年,英國先後出兵占領了大馬爾維納島和索萊達島,建立了殖民地。
此後,馬島便一直被英國所占領,但阿根廷從未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聯合國曾多次敦促英、阿兩國通過談判解決爭端。然而,英、阿雙方雖經多次談判,但始終未獲結果。1982年2月英、阿談判破裂後,阿根廷政府決定用武力收複馬島。而英國則為了維護其對馬島的殖民統治,也隨即訴諸武力。
於是爆發了英阿馬島戰爭。戰爭經過英阿馬島戰爭大致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阿軍收複馬島與英特混艦隊開赴南大西洋。1982年3月中旬,南喬治亞島發生阿根廷工人升國旗、英國提出抗議的事件。隨後,阿根廷馬爾維納斯戰區指揮部奉命提前執行其代號為“羅薩裏奧行動”的武力收複馬島的計劃。阿海軍組成了3支特混編隊。第一支特混編隊,由2艘導彈驅逐艦、2艘導彈護衛艦、1艘坦克登陸艦、1艘潛艇、1艘破冰船和1艘補給船以及海軍陸戰隊2個營、1個野戰炮營和2個海軍航空兵中隊組成。該特混編隊負責占領馬島的斯坦利港。第二支特混編隊,由1艘導彈護衛艦和1艘南極供應艦組成,負責收複南喬治亞島。第3支特混編隊,由7艘艦船組成,負責這次作戰行動的戰役掩護。作戰總指揮為馬爾維納斯戰區首腦、陸軍第5軍軍長奧斯瓦爾多·豪爾赫·加西亞中將。
1982年3月末,阿根廷第40和第60兩棲特混編隊離開貝爾格拉諾港和德塞阿多港,向目的地進發。4月1日黃昏後,第40兩棲特混編隊駛抵斯坦利港外分別展開,並準備登陸。午夜時分,阿海軍陸戰隊偵察隊80人在彭布羅克角登岸。然後直撲斯坦利市區。4月2日淩晨2時,“聖菲”號潛艇派出10名“蛙人”登上約克海灘察看登陸點的情況,準備迎接主力登陸。6時30分阿陸戰隊第2營及20輛履帶人員登陸車乘坦克登陸艦,在龍克灣登陸,攻占機場和港口區。8時30分以後,阿機降部隊分乘7架運輸機陸續在斯坦利地區著陸。登島阿軍最後增至4000人。阿軍在登陸過程中,與島上英軍戰鬥約2小時。4月2自9時許,英駐馬島總督雷克斯·亨特率領所部80餘人投降。
與阿軍第40兩棲特混編隊行動的同時,阿第60兩棲特混編隊到達南喬治亞島附近;並於4月3日在南喬治亞島首府格裏特維肖港遣送登陸兵上陸。駐島英軍23人被俘。至此,阿軍順利地完成了控製馬島及其附近島嶼的作戰行動,隨即加緊向馬島運送部隊、武器彈藥和補給品,以備擊退英軍的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