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雞白鳳丸起源於中國,除了植物能入藥外,很多動物也可入藥。
有一年,華佗在徐州行醫,他的母親思兒心切,不顧年邁體弱,讓侄子用車子推著她從老家來到徐州。母子相見後,華母拉著兒子的手說:
“你學醫治病,救了很多窮苦人,母親很欣慰。現在我已經老了,又身患重病,想在臨死前見你一麵,這才讓你堂兄把我送來。如今見到你,我也就安心了。”
華佗聽了這話,想到自己行醫多年,卻不能診治自己的母親,很是傷心。他含著淚水為母親仔細診察一遍,隻覺脈象沉遲無力,生命危在旦夕。華佗立即為母親煎熬人參湯,喂其服下後,華母略有好轉。可是華母病情危重,人參湯已不能解救她了。她清楚自己的病情,對華佗說:“我知道自己不行了,死在外麵多有不便,讓你堂兄把我送回去吧。”
華佗見此,隻好對母親說:“您抱病前來探望兒子,兒子未能盡孝,心裏實在難過。先請堂兄送您回家,兒子這裏還有幾個病人,我安排一下後,隨即回家侍奉您。”華母有氣無力地說:“你不要顧慮我了。行醫救人,不能耽誤了病人的病,這是做醫生的道德。”
臨行前,華佗悄悄對堂兄說:“我母親病情危重,六脈欲絕,估計不出三天就要去世。我準備了人參湯和急救藥,路上代茶飲用,可防中途故去。請你一定小心照顧,我隨後趕回去。”
就這樣,華佗含淚送別母親,隨後將病人一一安排妥當。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踏上回鄉的路。一路急奔,幾天後華佗回到家中。他推開房門時,所見一幕不由得讓他大吃一驚。母親不但沒有去世,反而好轉許多,正坐在床上與人交談。
華佗又驚又喜,侍奉母親休息後,找到堂兄問道:“這是怎麼回事?
路上發生什麼事了嗎?”他不明白母親為何突然好轉,這與自己的診斷大相徑庭,難道是自己診斷有誤?
堂兄想了想說:“也沒什麼事。不過我們回來時走得慢,那天晚上住在了一個小莊上。莊上隻有九戶人家,晚飯時,我從一戶人家裏買了一隻公雞熬湯,把帶來的人參湯和急救藥放在雞湯裏,讓嬸娘喝了一碗。半夜時又給她喝了一碗,第二天早上,嬸娘感覺好了不少,就把剩下的雞湯全部喝了。回到家,老人家病情就好轉了。”
華佗忙問:“你買了隻什麼樣的雞?”
堂兄回答:“那隻雞白毛、鳳頭,皮肉都是黑的,當地人稱作烏雞。”
華佗心想,難道是這隻雞起了作用?於是他想法又買了幾隻烏雞,按照原法煮給母親喝。不久,母親的病徹底康複了。華佗大喜,用此法醫治好了不少患有同樣病症的病人。他將此湯命名“九戶雞湯”,記在《青囊經》裏。
後來,人們根據華佗的湯方用烏雞配合其他藥品製成丸藥,專治婦科病,這就是烏雞白鳳丸。
從華佗發明烏雞白鳳丸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一些關於中藥方麵的知識。
中藥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了,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的《本草綱目》都是中藥學上熠熠生輝的明珠。通過長期的嚐試研究,中醫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整理出來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等在內的8000餘種藥材,在保障國民健康和民族繁衍方麵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臨床上,中醫講究“整體調理,辨證施治”,用藥也有“君、臣、佐、使”等講究,就是讓人們使用中藥時注意區分個體差異和時間差異。
比如,中藥梔子,有清三焦之火的用途,但一些人服後可出現腹痛,少數可見腹瀉,這部分人在停藥後大多自行緩解。如果病人必須服用梔子時,可為其加理氣止痛、健脾止瀉的中藥或改服炒梔子,則可消除其副作用。
大多數中藥宜趁溫服下,發汗藥須熱服以助藥力,而清熱中藥則最好放涼後服用。藥王———以痛取穴十拿九穩針灸法是由來已久的治病方法,對穴位、針灸研究最深的莫過於孫思邈了。
孫思邈醫術高超,擅長針灸,創造了“以痛取穴”的針灸方法。
“藥王”通過針刺就能治療病症的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終南山下一位獵人的耳中。這位獵人年紀大了,患了腳痛病,他十分煩憂,擔心自己從此無法打獵,無法養活自己。當他聽到孫思邈在五台山采集草藥救治百姓的消息後,決定前去求醫。
於是,老獵人帶著珍藏多年的鹿茸、貂皮,輾轉來到了五台山。這天,老獵人蹣跚在山路上,迎麵走來一個中年人。中年人看到老獵人行動不便,上前關切地問:“老人家,您右腿有病吧?請到寒舍歇息片刻。”
老獵人求醫心切,說:“不用了,我前來拜訪藥王,請您指點一下,告知藥王府邸,在下就感激不盡了。”
中年人聽了,微微笑道:“藥王不過是雲遊四方的郎中,哪有府邸?
您老人家有病,隻管捎個口信兒讓他去就是了,何必如此辛苦前來尋他?”
老獵人聽了這話,覺得中年人貶低藥王聲望,心中不悅,轉身就走。
這時,中年人慌忙攔住他,不得不說出實情,原來他就是孫思邈。
就這樣,老獵人來到了孫思邈的住處。孫思邈開始為他精心治療,每日紮針、服藥,一絲不苟。可是一連半個月,病情不見好轉。老獵人認為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打算告辭回去,孫思邈也很焦急,卻一時半會兒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他挽留老獵人,決心治好他的病。孫思邈仔細琢磨,心想:“這些天我給他服用舒筋止痛藥,紮遍十四經內穴位,怎麼會沒有療效呢?難道還有新穴位?”想到這裏,他拿起銀針在自己身上實驗,並請老獵人躺在床上進行醫治。
孫思邈在老獵人腿上一分一寸地掐試針穴,並不停地問:“是不是這裏疼?”
老獵人不斷地搖頭:“不是,不是……”
當他試針到二陰交穴位上方的一個部位時,老獵人張口大叫:“啊!
是。”孫思邈連忙掐住這個疼痛點,並思索施針過程中的種種感覺和反應,這才在此處正式紮針。這一針效果很好,老獵人腿部疼痛減輕了不少。
第二天,孫思邈再次為老獵人紮針時,卻發現昨天的穴位不起作用了。於是他運用昨天的方法,又找到一處新穴位。在此紮針,效果也不錯。
有了這樣的經驗,孫思邈先後在老獵人腿部找到六七處穴位,在針灸幾天後,老獵人痊愈了,高興地辭別他返鄉了。孫思邈照例對這次治療過程進行總結,當他準備為新穴位取名時,想起第一次發現新穴位時老獵人“啊!是”的喊聲,就將新穴位叫作“阿是穴”。
阿是穴,指以壓痛點或其他病理反應點作為針灸治療的穴位,又名不定穴、天應穴。這類穴位一般都隨病而定,沒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稱,是人體多種穴位之一。
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許多特殊的感覺點。著名醫典《黃帝內經》曾記載了人體上160個穴位名稱,並提出“氣血不順百病生”的觀點。在中醫理論中,所謂的氣血就是支配內髒的一種能量。能量在人體中流轉的通路,中醫稱之為“經絡”,穴位位於“經絡”的關鍵節點處。“經絡”與“穴位”的關係就像現實生活中道路與交通樞紐的關係一樣,道路的通暢情況會很快反映到交通樞紐上。當人體內髒出現異常時,會使流轉異常髒器的經絡能量發生混亂,進而引起機體的各種疾病。能量流轉發生阻塞會很快反映到經絡關鍵點上的穴位上。
因此,通過給予穴道刺激,使能量的流動順暢,可以達到治病的效果,這就是穴道療法的基本原理了。
血液循環下的“廬山真麵目”
血液循環論是蓋倫首創的醫學理論。他認為血液在血管內的流動如潮水一樣一波一波地向四周湧去,隨後會自然消失。蓋倫的理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醫學界奉為不可動搖的真理。然而,有個人在17世紀向這個“真理”發出了挑戰,這個人是威廉·哈維。
威廉·哈維1578年出生在英國的福克斯頓,他在劍橋大學畢業後考入了帕多瓦大學,主要研究解剖學。哈維從他老師法布瑞秀那裏,獲得了一個信息———靜脈瓣膜阻止血液逆流。這一信息使得哈維對蓋倫的理論產生了懷疑,他決心徹底搞清楚血液循環的奧秘。他的研究從進行在動物身上的實驗開始:他把一條蛇解剖後,用鑷子夾住蛇的大動脈,發現鑷子以下的血管很快下癟了,而鑷子與心髒之間的血管和心髒本身卻越來越脹,幾乎要破了,去掉鑷子後,心髒和動脈又恢複正常大小。接著,哈維又夾住大靜脈,發現鑷子與心髒之間的靜脈立刻癟了,同時,心髒體積變小,顏色變淺。去掉鑷子後,心髒和靜脈也恢複正常。哈維對實驗結果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嚴密的論證後,得出了一個在當時人看來堪稱瘋狂的結論:心髒裏的血液被推出後,一定進入了動脈;而靜脈裏的血液,一定流回了心髒。動脈與靜脈之問的血液是相通的,血液在體內是循環不息的。
哈維不滿足於論證,他將物理學中的“量”的概念引入了醫學實驗:
假定心髒每次跳動的排血量大約是2盎司,心髒每分鍾跳動72次,所以每小時人約有540磅血液從心髒排入主動脈。但是540磅遠遠超過了血液本身的重量,甚至超過了一個正常人的體重。因此哈維認為,血液是往複不停地通過心髒的。
其實在哈維之前,已經有人認識到了蓋倫的錯誤,但是他們都沒有辦法進行證明。而哈維經過一係列實驗和計算得出了新的血液循環理論:定量的血液自心髒流出,經動脈繞經全身,再由靜脈回到心髒,然後是一個較小的循環,血液從心髒的右腔移進肺髒,再從肺髒回到心髒左腔,又流向身體其他部分,繼續另一個循環。
然而,印證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句老話,哈維的理論自一提出就遭到了學術界無情的打擊。很多權威都長期拒絕承認哈維的發現,拒絕接受他的理論。麵對這種情形,哈維淡淡地說出了如下的話:
“我的信念就是熱愛真理,以及存在文明人心目中的公正。”
曆史終於給了哈維公正,如今他的著作《“心血”循環論》已經成為醫學界的基本經典之一。
血液循環理論指的是,人類血液循環是在一個封閉式的管道係統中完成的,它是由體循環和肺循環兩條途徑構成的雙循環。其中,從左心室開始到右心室被稱為血液體循環,從右心室開始到左心房被稱為血液肺循環。
血液循環的路線是:左心室→(此時為動脈血)→主動脈→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物質交換)→(物質交換後變成靜脈血)→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物質交換)→(物質交換後變成動脈血)→肺靜脈→左心房→回到左心室,開始新一輪循環。
血液循環的主要功能是完成體內的各種物質的交換運輸。一旦停止,機體各器官組織將因失去正常的物質轉運而發生新陳代謝的障礙。同時體內一些重要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將受到損害,尤其是對缺氧敏感的大腦。大腦中的血液循環停止3~4分,人就會喪失意識,血液循環停止4分鍾~5分,半數以上的人將發生永久性的腦損害;停止10分,即使智力不被全部毀掉,也會毀掉絕大部分。因此,血液循環對於人體的器官正常運轉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希波克拉底的醫學魅力曾有位古希臘名醫叫希波克拉底,他相信科學,反對宗教迷信,並將醫學從僧侶手中解放出來,開創了現代意義上的真正醫學。希波克拉底的治療方法簡單實用,講究自然治療。平時,他刻意要求病人注意個人飲食和衛生,也是對“自然”力量的膜拜。
一天,希波克拉底遇到一個骨折的人在向巫醫求救,他腿上鮮血直流,神情痛苦不堪。希波克拉底惻隱之心頓生,快步走上前去想知道巫醫怎樣治療這個可憐人。
“你們,”巫醫指著病人的家屬,“扶他去神殿向神靈祈禱,你的心越誠懇,腿就會好得越快。”
這是什麼道理!希波克拉底大怒,跨到巫醫旁邊大聲斥責:“他的腿都骨折了,你還讓他下跪,那豈不是要廢掉他那條腿!”
巫醫也氣憤難當:“你是什麼人?你懂醫嗎?隻要他誠心祈禱,神靈必會治愈他一切病痛。你阻止他,不敬神靈,你就百病纏身。”
希波克拉底自然不信這個,正如他那句流芳百世的名言:“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醫生,而醫生隻是幫助本能的人。”他首先相信病人,然後相信自己對病人的幫助。他與巫醫據理力爭,一一辯駁巫醫的強詞奪理。
即便他無法顛覆巫醫的地位,起碼這一起病例,他看見了便不能置之不理。
希波克拉底指著病人說:“他都昏死過去了,你說,神靈什麼時候讓他康複?”
巫醫不敢答話。
希波克拉底轉身對病人的家屬說:“病人應該進行手術治療。”
病人的家屬有些擔心地問:“手術?會不會很痛苦?是不是很複雜?”
希波克拉底說:“不,手術很簡單,很快就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