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裏的“優生優育”
眾所周知的計劃生育不僅是人類的專利,也是高等動物在適應自然環境過程中,練就的“祖傳秘方”,把“計劃生育”搞得如火如荼,其“節育措施”達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
有選擇的計劃生育生活在瑞典南部的紅狐,其數量受到它們的主要食物———野兔的多少所約束。當自然界中野兔數量明顯減少時,紅狐並不需要“背井離鄉”到其他地方尋找食物,但它們也不會因為食物減少而被餓死,造成大批死亡。它們本能地懂得,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繼續繁殖後代是不明智的,所以它們采取了積極的節育措施。每當這時,隻有正常年景的一半的雄狐取得與雌狐交配的權利,來繁衍自己的後代。那些無緣享受“蜜月”的紅狐,會自覺地散居在帶有後代的狐穴旁邊,而並不“爭風吃醋”、“大打出手”。它們的這種“大局觀念”使得這個物種的數量即使在災年也不會受到很大的威脅。
棲息在埃及尼羅河兩岸的非洲大象,也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者”。它們能根據當地食物的豐貧狀況來決定多產還是少產。生物學家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尼羅河的一側,樹林茂盛,食物豐富,母象在這種“世外桃源”的環境下,每隔4年便可生育一胎;而河的另一側,因氣候條件惡劣,食物貧乏,母象在這種“窮山惡水”的環境下,每隔9年才產一仔,以降低“象口”密度,保持與食物的平衡。
陰差陽錯也投緣貂、花斑臭鼬等齧齒動物,懂得如何實現優生優育。它們一般選擇在夏秋之季交配,但是在交配後,受精卵並不會立刻發育,反而能暫時“停止活動”,也不馬上附在子宮壁上,而是呈囊胚狀態浮遊於子宮內。等到寒冬過去,溫度升高,食物豐富,生理上又充分作好了懷孕生產的準備後,貂和花斑臭鼬這才使囊胚附在子宮壁上發育成胎兒。這樣,“小寶寶”
生下後有一個優越的生長、發育環境,達到了優生優育之效。
非洲羚羊同樣具有類似的節製生育能力。雌羚羊一旦“陰差陽錯”地在不適當的季節受孕,它們可把快要分娩的胎兒繼續留置在腹中,用“過期妊娠”的辦法,盡量推遲分娩時間,等待著春暖花開、萬物生長的季節到來時,再產下幼仔,以保證哺乳期間有足夠的食物,使自己的後代不至於挨餓受凍。這種奇特的“晚生”本領唯羚羊獨有,是一種絕妙的“計劃生育”措施。
雌熊的“忍痛割愛”
就像一句諺語所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熊的生育觀與貂等動物有點“英雄所見略同”。雌熊在夏天交配受精後,經過一夏一秋頻繁獵食,在體內貯藏能量,為未來的“寶寶”積蓄盡可能多的能量。當天氣轉入冬季之時,雌熊開始冬眠,囊胚也開始發育,直到第二年春天醒來時,胚胎才會發育好,產下熊仔。整個懷孕期間,也是雌熊的冬眠時期,所以雌熊如果覺得身體狀況不能支持到生產時期,那麼它會在中途果斷地自行流產,以免母子受苦受難。
與人類血緣相近的靈長類動物更加聰明,它們懂得如何通過吃“藥”
來實現不孕、墮胎、避孕的效果。生活在巴西的一種雌性猴子,發育成熟以後,就會三五成群地在年齡較大的母猴帶領下,專程翻山越嶺去尋找一種叫猴爾樹的果子吃。這種果子中含有一種類似助孕激素———黃體酮的物質,吃後極易懷孕。在非洲,黑猩猩如果不想生下腹中的小猩猩,就會吃當地人也吃的一種名叫“苄葉”的墮胎草來墮胎。而在產下小黑猩猩以後,一些黑猩猩會大量吃一種名“士英”的野生豆子。因為這種豆子富含豐富的雌激素而又有避孕作用。
生物學家認為,動物這種獨特的生育節製本能,不但可使它們的出生率與外界自然環境保持著相對的平衡,而且對後代的繁衍和生存也極為有利,順應了“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因此保證了它們的代代相傳。
大象臨終前的“任務”
大象是我們大家都特別喜歡的動物,它長長的鼻子和肉肉的笨重身體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傳說中,臨死前的大象都會自覺地跑到自己的墳地去建墓穴,這難道是真的嗎?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大象的墓地就可以稱得上是“聚寶盆”了,因為它的象牙可是價值連城哦!蘇聯探險家布加萊夫斯基兄弟倆,曾經前往非洲的肯尼亞尋覓象牙。
某日,他們攀上了森林中高高的岩石山頂,朝前方望去,突然發現對麵山上散布著無數白色的動物屍骨。有一頭大象正步履蹣跚地跑到屍骨堆旁,無力地叫喚了一聲便癱倒在地。
“那裏肯定是大象的墳地!”兄弟倆異常興奮,沿著幹涸的河穀,迅速朝大象墳地奔去。但是頗為不幸的是,他們在半路上遇到了猛獸的襲擊,轉而又陷入深不可測的沼澤地,好容易擺脫了困境,最終仍未能到達目的地。
大象墳地真的存在嗎?人們對此半信半疑。近來,有許多學者對大象墳地存在都持否定意見。他們認為發現大象墓地一說純屬捏造,因為捕殺大象、攫取象牙是違反法律並要受到製裁的,所以偷獵者殺害大象之後,總要掩飾說:“我們偶然發現了大象的墓地,才拾到這麼多的象牙。”
但是大象在臨死之前,行動確實與往常不同,它們往往總要離開象群,步履維艱地在某個地方銷聲匿跡。在動物保護區,人們也可以看到大象的屍體,但與整個大象死亡的數量相比較,可謂微不足道。這些死亡的大象究竟葬身何處,會不會集中在某一塊地方結束生命?是否因為熱帶氣候炎熱,大象的屍體很快被風化分解,或被其他食肉動物當成美餐佳肴呢?顯然,這種可能性也確實存在。
大象墳地或許隻是一個“純屬虛構”的故事,要不然怎麼迄今為止,仍沒有任何資料給予確切考證呢?但大象臨死前的神秘舉動又確實令人費解。
不知饑渴的沙漠之舟傳說中的駱駝被稱做“沙漠之舟”,它能夠適應幹燥炎熱的環境,並且可以在水源極其缺乏的浩瀚沙漠裏長途跋涉,是人們沙漠之旅中不可缺少的夥伴。那麼,人們是不是真的了解駱駝呢?現在還不能說這種話,因為關於駱駝耐旱的原因,至今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說法。
關於駱駝耐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說法。最早研究駱駝問題的,是意大利動物學家蒲林尼。他認為,駱駝是反芻動物,它的胃分成三個室,其中最大的一個是瘤胃,裏麵有許多肌肉帶,把瘤胃分隔成幾個部分,形成了一個“水分儲存器”。取水方便時,它便把這個“水分儲存器”
裝滿了水。這裏麵的水可以使用很長時間,所以,駱駝可以在幹旱的沙漠裏行走很長時間而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蒲林尼的這一理論,很快被美國生物學家施密特·尼爾森推翻。他通過對駱駝進行生理解剖發現,其瘤胃的體積很小,不可能起到“水分儲存器”的作用。尼爾森又提出了另外一種說法:耐脫水。一般人在沙漠中行走,身體中如果失去12%以上的水,就會導致中暑死亡,可是駱駝在失水達到體重的25%時,也隻是減輕體重,並不會有死亡的危險。為什麼會這樣呢?他解釋說,人大量失水後,血液就會變得黏稠,加重心髒工作的負擔;而駱駝失去的水,卻不會來自血液,而是來自其他體液和組織,不會給心髒增加負擔。它一旦補充上了水,就會馬上恢複如初。
關於駱駝耐旱問題,還有很多說法。有人認為,駝峰中的脂肪可以氧化生成水,1克脂肪氧化後可產生137克水。據估算,一隻駱駝的駝峰中最多可儲存40千克脂肪,這些脂肪,就是水的製造工廠,所以駱駝能夠耐旱。也有人認為,駱駝具有出色的保持體內水分的能力,它隻在最熱的時候出汗,平時一股不出汗,體溫也不上升。人們還發現駱駝很少排尿,這也是駱駝耐旱的一個原因。還有人認為,駱駝在呼吸時能降低呼氣的濕度,從而減少了體內水分的流失。
從以上幾種說法可以看出,駱駝雖然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可仍然謎團重重,耐人尋味。恐龍滅絕下的眾說紛紜2億多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恐龍,它的品種有250種之多,有的以植物為食,有的以動物為食;有的在水中遊,有的在陸上爬,有的在空中飛。其中最大的重達5萬多千克,最小的就隻有貓那麼大。美國猶他州發掘出的一個恐龍化石長達43米,這隻恐龍的體重估計有60~90噸。可是,這些不可一世的巨型動物,卻在6500萬年前突然消失了,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
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科學家們進行了多方麵的探討,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氣候變化說。在白堊紀晚期,地球開始變冷,許多植物枯死,食量大的恐龍失去了生存的條件,加上恐龍蛋在低溫條件下難以孵化,因而造成了恐龍滅絕。
物種鬥爭說。大約在7000多萬年前,出現了許多比恐龍更高級的哺乳動物,它們的適應能力比恐龍強,又常以恐龍蛋為食。在恐龍與這些高級哺乳動物的生存競爭中,高級哺乳動物占了上風,恐龍便逐漸走向衰亡。
大陸漂移說。在恐龍生活的時代,地球上的大陸隻有一塊,被稱為泛古陸。到後來泛古陸逐漸分裂成兩塊,發生了漂移,出現了造山運動,這使恐龍失去了生存的空間,走向了滅絕。
地磁變化說。據科學家們研究,地球上的磁場發生了多次變化,一些對磁場敏感的動物,都可能因此而滅絕。恐龍的滅絕就可能與磁場的變化有關。
在關於恐龍滅絕的眾多說法中,巨型隕石撞擊說是目前最受矚目的一種。美國著名物理學家阿爾瓦列茲及其子華爾德率先提出“大撞擊”說。
父子倆於1980年撰文指出:6500萬年前,因直徑達10千米的巨型隕石撞擊地球,致使地球發生了火變異,生態環境被破壞,導致恐龍絕跡。
阿爾瓦列茲父子是經過嚴密的科學考察才提出這樣的假說的。他們在世界各地的白堊紀和新生代第三紀之間的地層中,發現了大量銥元素積聚在一起。銥在地球上為稀有元素,但在隕石和彗星中卻大量存在。除了銥元素之外,他們還發現了這一地層裏有大量石英微粒,這些石英微粒均帶有猛烈撞擊的痕跡。這個發現,也足以證實“大撞擊”的說法。
以上關於恐龍滅絕原因的種種說法,有的純屬假說,有的隻是揭示了恐龍滅絕的部分原因,還沒有一種說法能夠全麵概括恐龍滅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