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獨一無二的路標指示———狗尿(2 / 3)

這個家族成員的十指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平滑無紋,但右手大拇指掌心麵中間有3條平行的長約1厘米的“指紋”。

生理學家認為,指紋有3個用處:一是它構成粗糙的皮麵,易於抓拿東西;二是它構成皮膚組織,可以增強對神經末梢的刺激,使觸覺更敏銳;三是利於排汗。但黃家人說,他們雖沒有指紋,但抓拿東西仍然十分方便,觸覺和常人一樣敏銳,排汗也很正常。

英國生理學家嘉昆認為,手指紋的畸形,可能是某種身體疾病的反映。但從已發現的無指紋人來看,他們都不存在什麼健康問題,身體狀況都很正常。

看來,要想揭開無指紋人的秘密,科學家們尚須作艱苦的努力。

令人心驚膽戰的“怪肉”奇聞人們在陝西周至縣境內發現了一種“怪肉”,有20多公斤重。從外觀來看,這是一種表皮褐色但裏麵是白色的東西。表麵凹凸不平,但非常柔軟,富有韌性。這到底是什麼東西?是動物還是植物?看著這一堆“怪肉”,人們不知如何處置,在萬般疑惑中,把它送到了西北大學的有關科研部門。

經西北大學組織生化、生理、動物、植物、細胞、微生物、真菌、醫藥等方麵13位專家研究鑒定後,專家們頗具專業的鑒定術語,似乎還是讓普通百姓如墜雲霧之中。報告說:這怪肉並非動物,也非植物,但確實屬於生物。該物體具有呼吸和生長能力,且含蛋白質與核酸,是以多種黏菌和細菌等形成的黏菌複合體。該黏菌是以細菌、酵母菌、黴菌孢子等其他微生物為食,以纖維素、甲殼質為營養,以黏菌為主體的特大罕見黏菌複合體。

在此之前,1982年在內蒙古地區、1986年在山西省北部也都曾發現過類似的“怪肉”。由於陝西“怪肉”的鑒定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人們便認為此類怪肉都是黏菌。

但1999年5月中旬在北京豐台區馬家堡地下挖出的一個巨大的球體“怪肉”,卻使人們對此產生了困惑。這個怪肉的整體近於球形,直徑約60厘米,重量約30公斤,表皮粗糙,有點像棕紅或鏽褐色的鬆樹皮。被解剖開的部位皮層有點類似牛筋,內部像乳白色的肥肉,有韌性,含水量很大,手指壓此物稍有柔軟感。中國科學院的生物學家們對這一“怪肉”進行了切片顯微鏡觀察和蛋白質測試等多種檢測,最終認定它沒有生命元素,即沒有蛋白質和核酸,它不是生物也不是菌類。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對此,中科院高分子化學專家又到現場觀察並取樣分析。中科院的專家認為,此物含有多種醛類和醇類,但不含生命物質“氮”,這就進一步證明了它是非生物的。有人認為它是化學物質的聚合物。

但這一物體與在陝西被鑒定為黏菌的“怪肉”看上去確有相似之處。

兩者究竟是不是同一種東西呢?如果說它是化學物質聚合物,這些化學物質是怎樣聚合在一起的?這種既非動物、又非植物的“怪肉”到底是什麼東西?專家們目前還沒有得出清晰的結論。無憂無慮的植物呼呼大睡睡覺一般指人類睡眠,是人類不可缺少的一種生理現象,人的一生中,睡眠占了近1/3的時間,它的質量好壞與人體健康與否有密切關係,由此可見,睡眠對每一個人是多麼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睡眠的質量決定著生活的質量,因此,睡眠便順理成章地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你知道嗎?動物也有睡眠,甚至會睡上整整一個冬季。可我們談到植物的睡眠,可真是一件新鮮奇妙的事呀!

其實,每逢晴朗的夜晚,我們隻要細心觀察周圍的植物,就會發現一些植物已發生了奇妙的變化。比如,公園中常見的合歡樹,它的葉子由許多小羽片組合而成,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可一到夜幕降臨時,那無數小羽片就成對成對地折合關閉,好像被手碰撞過的含羞草葉子,全部合攏起來,這就是植物睡眠的典型現象。

有時候,我們在野外還可以看見一種開著紫色小花、長著三片小葉的紅三葉草,它們在白天有陽光時,每個柄上的三片小葉都舒展在空中,但到了傍晚,三片小葉就閉合在一起,垂下頭來準備睡覺。花生也是一種愛睡覺的植物,它的葉子從傍晚開始,便慢慢地向上關閉,表示白天已經過去,它要睡覺了。以上隻是一些常見的例子,會睡覺的植物還有很多很多,如酢漿草、白屈菜、含羞草、羊角豆……不僅植物的葉子有睡眠要求,就連嬌柔豔美的花朵也要睡眠。例如,在水麵上綻放的睡蓮花,每當旭日東升之際,它那美麗的花瓣就慢慢舒展開來,似乎剛從酣睡中蘇醒,而當夕陽西下時,它又閉攏花瓣,重新進入睡眠狀態。由於它這種“晝醒晚睡”的規律性特別明濕,才因此得芳名為“睡蓮”。

各種各樣的花兒,睡眠的姿態也各不相同。蒲公英在入睡時,所有的花瓣都向上豎起來閉合,看上去好像一個黃色的雞毛帚。胡蘿卜的花則垂下頭來,像正在打瞌睡的小老頭。更有趣的是有些植物的花白天睡覺,夜晚開放,如晚香玉的花,不但在晚上盛開,而且格外芳香,以此來引誘夜間活動的蛾子來替它傳授花粉。還有我們平時當蔬菜吃的瓠子,也是夜間開花,白天睡覺,所以人們稱它為“夜開花”。

植物睡眠在植物生理學中被稱為睡眠運動,它不僅是一種有趣的現象,而且還是一個科學之謎。

植物睡眠運動的本質正不斷地被揭示。更有意思的是,科學家們發現,植物不僅在夜晚睡眠,而且竟與人一樣也有午睡的習慣。小麥、甘薯、大豆、毛竹甚至樹木,眾多的植物都會午睡。

植物的午睡是指中午大約11時至下午2時,葉子的氣孔關閉,光合作用明顯降低這一現象。這是科學家們在用精密儀器測定葉子的光合作用時觀察出來的。科學家們認為,植物午睡主要是由於大氣環境的幹燥和火熱。午睡是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抗衡幹旱的本能,為的是減少水分散失,以利在不良環境下生存。

由於光合作用降低,午睡會使農作物減產,嚴重的可達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科學家們把減輕甚至避免植物午睡,作為一個重大課題來研究。

植物的救命恩人———太陽有句話說得好:“萬物生長靠太陽。”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我們這個美麗的星球上,隻有有陽光的地方才會生長著茂盛的綠色植物,而在黑暗的角落,人們甚至連最低等的植物也很難找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光決定著綠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陽光裏到底有什麼東西這麼珍貴?那麼令植物必不可缺?原來是因為太陽的光線中含有我們看不見的東西———能量。

綠色植物要生存、要繁衍,就必須進行新陳代謝,而要進行新陳代謝就必須利用能量,這個能量就是從自然界中最常見的、最普遍的太陽光中獲得的。植物正是利用陽光提供的能量,來完成自然界中最偉大的合成作用———光合作用。

事實上,由於經過長期對生存環境的適應和進化,不同的植物對光的要求也不同。

有很多植物隻有在較強的光照下才能健壯生長,在陰暗的地方則會發育不良、生長緩慢,這類植物被人們叫作陽生植物。我們所見到的許多高大喬木都是陽生植物,例如鬆、杉、楊、柳、樺、槐等。它們為了獲得充足的陽光照射,都努力向空中伸展身姿,接受陽光的洗禮。此外,一般的農作物也都是陽生植物,例如,我國北方農民普遍種植的小麥、玉米、棉花等。陽生植物大多生長在空曠的地方,它們的枝葉一般較疏鬆,透光性比較好;植株的開花結實率也比較高,生長快。還有陽生植物的葉片質地較厚,葉麵往往有角質層或蠟質層用來反射光線,以避免特強光線的損傷。它們的氣孔通常小而密集,葉綠體個頭小,但是數量很多。尤其有趣的是,陽生植物葉部的葉綠體在細胞中的位置是可以改變的!當光照過於強烈時,葉綠體就會排列在光線射來的平行方向,以減少強光的傷害;當光照較弱時,葉綠體的排列又可以與光線射來的方向成直角,以增強照射在葉綠體上的光照強度,進行有效的光合作用。你看,小小的綠色的葉子也有著自己生存的智慧呢!還有一些植物則喜歡生長在光線較弱的地方,它們在弱光下反而比在強光下生長發育得更好,對應於陽生植物,這樣的植物就被人們叫作陰生植物。森林中高大樹木下生長的許多草本植物、蕨類植物、藥用植物(如三七、人參等)以及山毛櫸、紅豆杉等,都是陰生植物。當然稱它們為陰生植物,並不是說這類植物對光照的要求越弱越好,它們對弱光的要求也是有一個最低限度的。如果光照低於這個限度,這類植物也不會進行正常的生長和發育,所以陰生植物要求較弱的光照強度也僅僅是相對陽生植物而言的。陰生植物的葉片大都比較平展,葉的上部接收的陽光比較多,葉子上麵的顏色較深。陰生植物的葉鑲嵌現象特別明顯,葉柄有長有短,葉形有大有小,每一片葉子都能充分利用空間,以便更充分地利用陽光。對於這些植物而言,如果光照過強,就會出現植株生長緩慢、葉片變黃、嚴重時葉子甚至會出現“灼斑”,影響這類植物的生存。因此,在引種這類陰生植物時,如果環境光照較強,就必須采取遮蔽措施來減少植物受到的光照,保護植物順利生長。

無人問津的鴕鳥人王國一般而言,正常人每隻腳上都有五個腳趾,可世界上居然有一個極為奇特的種族,這個種族的人每隻腳上隻有兩個腳趾,他們就是分布在津巴布韋和莫桑比克兩國的鴕鳥族。

鴕鳥族的人口不多,他們在非洲荒原上過著簡單的遊牧生活。由於長期過著與外界完全隔絕的生活,自古以來外人一直對他們一無所知,歐洲一些殖民主義者甚至錯誤地把他們說成是“尚未認識的一種奇特的野生動物”。直到二十幾年前,一個西方記者深入密林中探險,才偶然發現了這個與世隔絕的種族。

“鴕鳥族”這個名稱是他們自己取的,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足趾有些像鴕鳥的腳。他們認為自己的兩個足趾很正常,很美觀。他們中不少人的手也跟一般人的不同,有些人左手有六七個手指,而右手僅有兩三個手指,手指指縫間都有皮肉連成的蹼。部落中有一個年過六旬的馬利斯老人,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我小的時候,一點也不覺得我的腳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因為我母親的腳就隻有兩個趾頭。”這位馬利斯老人有五個子女,其中三個繼承了他的“鴕鳥足”,另外兩個則正常(有五個趾頭)。他21歲的兒子本巴就有一雙“鴕鳥足”,本巴滿意地說:“我不需要五個足趾,像目前這樣已經很好了。”所有的“鴕鳥人”都過著跟正常人一樣的生活,也能迅速走、跑、跳,並能走很遠的路。

關於“鴕鳥人”的起源,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在非常遙遠的古代,有一位婦女生下了一個腳上隻有兩個趾頭的孩子,全部落人都把這孩子視為怪物,一致主張把這孩子殺掉。不久,這個婦女又生下第二個長著“鴕鳥足”的孩子,族人才認為這是天神的旨意,不能違抗,於是讓他長大成人,生兒育女,繁衍後代。從那時起,越來越多的兩足趾嬰兒誕生,“鴕鳥足”也變成他們整個部落的一種特征。從這一傳說可以看出,“鴕鳥足”

現象曆史悠久,是這個部落祖祖輩輩傳下來的。

“鴕鳥足”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對此專家們看法不一,目前還難以做出定論。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身體各部位進化有先有後,先由腳開始,最後是頭部。南非的解剖學教授托比亞斯認為,“鴕鳥足”可能是由於遺傳基因的突變造成的———這個部落自古至今一直實行十分嚴格的本族內通婚製,隻準近親通婚,絕對不允許和外族人通婚,相近的血緣關係逐漸影響到全族人的遺傳基因,使之發生了突變。動物界裏孕育新生命的傳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生物界裏亙古不變的生存規律,在這殘酷的競爭當中,傳宗接代、繁育後代是保證物種延續的唯一途徑,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動物們,在與大自然抗爭的過程中,都選擇了各自獨特的生育方式。讓我們一起走進動物界裏孕育生命的世界。

互利互惠的保姆亞洲東北部的一些河流裏,生活著一種闙。每當生育季節來臨,它們就成雙成對地遊到河畔的棲息地,尋找河蚌。找到河蚌後,雌闙就把卵管插進貝縫,在裏麵產卵,雄闙緊跟在後麵,也在河蚌上排出精液。闙卵就在河蚌鰓腔中受精,並開始發育,一直到變成小闙,河蚌成了小闙的“保姆”。當小闙快要離開河蚌而去獨立謀生時,河蚌又悄悄地把自己的孩子寄放在小闙的鰓中,直到發育成幼蚌而落入水中,小闙又成了河蚌的“保姆”。闙和河蚌就是這樣互利互惠,互為“保姆”,從而完成生兒育女的任務。

大禍來臨墨魚、章魚和魷魚的老祖宗是鸚鵡螺,它們同屬於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在海洋動物中是一個大家族,號稱“頭足類三兄弟”。

令人遺憾的是,它們的子女從來就沒有見過自己的親生父母。因為在它們的一生中隻有一次生育機會,婚禮的結束也就意味著葬禮的來臨。雌雄一旦交配完畢,就會失去食欲,7~10天內便相繼死去。然而1個月以後,卵才能孵化成幼兒。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令人惋惜的結果呢?經過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在這類雌性魚的眼窩後麵,有兩個很特殊的腺體,稱為“死亡腺”。科學家們認為,這種死亡腺是一種與衰老有關的“秘密”組織,但是,生育與死亡有什麼關係,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