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獨一無二的路標指示———狗尿(1 / 3)

大自然千變萬化,無奇不有,簡直就是一個無所不能的神奇魔術師。

隻要你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大自然總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這份驚喜令你感覺十分有趣,又使你覺得不可思議。

不知你發現過沒有,狗這種與我們人類關係較為密切的動物,在撒尿時的姿勢和行為頗為特別。首先是小狗,不管是公的還是母的,都是蹲著撒尿,顯然這是一種排泄行為,與其他動物並無特別之處。但是到了成年,即開始進入繁殖年齡的時候,母狗仍然是蹲著撒尿,而且一次就把貯存的尿液全部撒完;成年公狗就不同了,撒尿時不再蹲著,而是抬起一條後腿,往牆上或路邊草叢、樹上撒,也不是一次撒完,而是一泡尿要分多次來撒。後來人們知道它多次撒是為了用尿來做路標指示(因為狗的鼻子非常靈敏),同時也可能是向其他公狗發出這樣的信號:“這是我的地盤,我在這!”

那麼,成年公狗為什麼要抬腿撒尿?抬腿撒尿的意義何在?要弄清楚這些問題,先得從動物生命活動的調控說起。

動物生命活動的調控要依賴於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兩種方式,其中神經調節是主要的調節方式,體液調節中激素起主要作用,激素由腺體分泌,而腺體的活動也受神經的調節。神經係統是動物行為的生理基礎。低等無脊椎動物隻有較原始的神經網,因而隻有簡單的反射活動、固定行為方式及節律活動。高等動物的神經係統包括中樞(腦和脊髓)和周圍神經係統(神經和感覺器官)兩個部分。在進化中,腦的體積逐漸增大。一般用腦商(EQ)即腦重與體重之比來表示這一進化趨勢(注意,腦商與我們平時所說的智商不是一同事,後者是用文字符號來測試所謂的“智力”,有很大的主觀性和武斷性),EQ值越高,其神經細胞應越多,對環境變化的反應性增強。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EQ值較小,鳥類和哺乳類的EQ值較高,尤以靈長類和海洋哺乳動物如鯨、海豚的EQ值為最高。由於神經係統趨於複雜,而它又直接控製和影響動物行為的發生,因而高等動物已能完成各種複雜的反射活動,包括條件反射。

激素是1902年英國生理學家貝利斯和斯塔林首先發現的,當時發現的是胰激素。1905年斯塔林提出“激素”一詞,沿用至今。激素的種類很多,如性激素、甲狀腺激素、腎上腺激素等,昆蟲還有體外信息激素。它們的作用方式也有差異。激素對動物行為的影響,與神經係統的直接控製相比,激素的作用過程較緩慢,但持續時間較長。

其中,性激素與動物行為的關係是研究較為廣泛和深入的。給雄性動物施用雄性激素,能促進其性行為及與性行為有關的活動。例如,給雄鳥注射睾丸酮後,即使在非繁殖季節,它也能發出求偶鳴叫;注射雄激素後出生不到半個月的小雄鼠就可發生交配行為。不僅如此,激素還能通過對動物中樞神經係統的直接影響,進而影響動物的行為。這種影響比激素本身對中樞神經係統的影響,更為永久和深刻。

以前,人們以為成年公狗抬腿撒尿是由於公狗到成年後雄激素開始分泌,含量升高而直接造成的。於是,人們在公狗性成熟前將其閹割,使之不能分泌雄激素,但到成年後仍發現它也是抬腿撒尿。這說明,抬腿撒尿這一行為並不是受現實的雄激素水平的影響,這種行為可能在此之前就已形成。後來人們又做了許多實驗,有趣的是,如果一隻懷孕的母狗接受了大量的雄激素的注射,即使她產下的是一條雌狗,到成年後也會像公狗那樣抬後腿撒尿,用尿標誌路線。最終人們終於了解到,是雄激素在腦發育的早期(如胚胎)改變了腦的某些中樞的功能,這種影響不僅是永久性的,而且有長期的潛伏性,必須到成熟的年齡才能在行為上表現出來。也就是說,性激素可以改變腦組織的解剖結構,從而形成永久性的兩性有所不同的功能特性。

你吃過菠蘿果凍嗎菠蘿是大眾都喜歡吃的食物,它原名鳳梨,原產巴西,16世紀時傳入中國,有70多個品種,是嶺南四大名果之一。菠蘿含用大量的果糖,葡萄糖,維生素A、C,B族維生素,磷,檸檬酸和蛋白酶等物。味甘性溫,具有解暑止渴、消食止瀉之功,為夏令醫食兼優的時令佳果。然而,在眾多水果果凍之中,為什麼偏偏沒有菠蘿果凍呢?

很簡單,是酶破壞了整個工作。菠蘿中含有一種酶,叫作木瓜蛋白酶,它可以將蛋白質破壞成小碎片,而促使果凍成型的凝膠是木瓜蛋白酶最樂意分解的蛋白質,結果就導致果凍怎麼也做不出來。可是為什麼罐裝菠蘿就可以做呢?這是因為罐頭的生產工序包括加熱菠蘿,破壞了其中的木瓜蛋白酶。這樣凝膠蛋白就不會被破壞,最終果凍會成功做成。

不要以為木瓜蛋白酶完全是一個麻煩。它破壞蛋白質的能力也讓它用於嫩肉,因為肉的韌性是由連接著的膠原蛋白造成的,而膠原蛋白也是一種蛋白質。另外,在新釀製的啤酒中的懸浮蛋白也可以用木瓜蛋白酶來清除。

所以不要用新鮮的獼猴桃、無花果或芒果來做果凍。那是不會做成功的,因為它們也含有木瓜蛋白酶。

香蕉容易變黑之謎這又是蛋白酶在搗鬼———它們似乎真的非常不討人喜歡。香蕉是一種除了熾熱的太陽光就不認識其他任何東西的熱帶水果,直到它們出現在你的冰箱裏。它們完全不能適應寒冷,不像蘋果或梨子那樣可以非常開心地在冰箱裏待上幾個星期。對於香蕉而言,細胞膜會分解並泄漏,而接下來發生的就是酶開始尋找某些東西來進行破壞。一種已知的多酚氧化酶會和通常處在細胞的一個單獨空間內的單寧酸起反應,而這兩者之間的反應會造成褐色化合物的形成———或者說是黑色外表的香蕉。

儲存香蕉的最佳溫度是133℃。低於10℃香蕉就會開始變黑,所以在寒冷的晚上最好把它們包起來。當然絕對不能把香蕉放入冰箱,那會讓它黑得更快。

搖頭轉身變成人幾千年前,有這樣一個流行的傳說:在古時候,有位老者,為人忠厚老實,長年吃齋,從不殺生。一天,一位儀容古雅、長須至胸的道人從老者家門前經過。老者從來樂善好施,見到道人,連忙上前施禮,把他請到家中。老者見到道人談吐不俗,不由肅然起敬。從此,道人每從老者家門經過,老者便請他入室,敬如上賓。

一天,那道人邀請老者到他家去玩,老者欣然答應,便隨道人到山中茅舍。那道人說,還有3位客人,不久便來。

說話間,賓客到齊,是3個瘋瘋癲癲的道人。賓主入席坐定後,道人用大盤托出一個又白又胖的娃姓,眾人拍手叫好,老者卻嚇得渾身發抖,心想這些人吃這娃娃,絕非善良之輩,於是默坐不語。

席後,道人問老者為什麼在筵上不吃菜。老者說:“如此不潔之物,我怎麼能咽得下?”

道人聽了嗬嗬笑道:“那孩兒實為千年人參,服後便可成仙。不是貧道不敬,隻怪您的緣分還沒到。”

老者聽了連連頓足歎息,悔恨不已。

在我國古代神話中,認為任何東西都會接受“日精月華”,時間長了就會成“精”,呈現人形,通達人性。因此就有了“人參精”的說法,並且認為人食用之後會長生不老、成仙等。

不過,有少數的人參卻真有人的樣子。新鮮人參皮色黃、濕潤、細嫩,與人的皮膚有點像。如果主根兩側對稱地長有兩個側根,而主根又在不遠處分叉,那麼有“胳膊”有“腿”,就更像人形了。看來民間的傳說,以及把有些生長時間久的人參稱為“人參精”的說法,是有一定客觀依據的。

不過在中草藥家族,何首烏最像人形,故此人們稱它為“何首烏精”。

1985年5月,湖南省新化縣采掘了兩株酷似孩童的何首烏塊根,而且它們的外形極像一對男子。這對何首烏塊根身高均為20厘米,體重各400克。

1993年8月,福建省壽寧縣也發現了一對何首烏塊根,形似“夫妻”,其五官、四肢及性別分明。其中“男性”高18厘米,“女性”高17厘米,“身上”都長著不少小絨毛似的細根,人們見了都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不少何首烏長得很像人,而且多為“一男一女”?這難道是巧合嗎?有的人認為不是,真正的讓人信服的理由,還有待於科學家進一步去探究。

植物王國裏的信號彈在動物界中,許多動物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向自己的同伴傳遞信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等,而“植物王國”裏也有信息傳送嗎?如果有,它們是靠什麼來傳遞信息的呢?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用柳樹、赤楊和在短短幾個星期內就能把整株樹葉吃光的結網毛蟲進行實驗。他們把結網毛蟲放在一棵樹上,幾天內發現樹葉的化學成分有了某種程度的變化,特別是單寧含量有了明顯的增加。昆蟲吃了這種樹葉不易消化,於是失去了胃口,便另去別處尋,找可口的佳肴,從而保護了樹木自身。讓人大吃一驚的是:當做實驗的樹木遭到蟲害後,在65米距離以內,其他樹木的葉子在2~3天內也發現有相類似的變化,單寧含量增加,味道變苦,以此來防禦昆蟲對它們的侵害。實驗結果充分說明了植物之間是有信息聯係的。

1986年克魯格國家公園裏出現一件怪事。每年冬季,這裏的撚角羚羊有不少都莫名其妙地死去,但與它共同生活在一個地方的長頸鹿卻安然無恙。

原來,長頸鹿可以在公園範圍內隨意走來走去,可以到處挑選園內不同樹木的葉子。而撚角羚羊則被圈養在圍欄內,不得不限於吃生長在圍欄內的樹葉子。科學家還發現,長頸鹿仔細挑選它準備吃葉子的那棵樹,通常從10棵樅樹中選1棵。此外,它們還避開它們已經吃過的樅樹後迎風方向的樅樹。專家研究了死羚羊胃裏的東西,發現死因是它們吃進去的樹葉裏單寧含量非常高,這種毒物損害動物的內髒。

上等治病佳品的成長之路冬蟲夏草就是蝙蝠蛾幼蟲被蟲草菌感染,死後屍體、組織與菌絲結成堅硬的假菌核,在冬季低溫幹燥土壤內保持蟲形不變達數月之久(冬蟲),待夏季溫濕適宜時從菌核長出棒狀子實體(子囊座)並露出地麵(夏草),可入藥。它也有我們不知道的秘密哦!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竟然有冬蟲夏草這種植物,真是讓人難以捉摸。

冬蟲夏草,也叫“早草”,屬於囊菌綱,麥角菌科植物,多產於我國四川、雲南、甘肅、青海、西藏等地,在中醫藥中是味珍貴的藥材。冬蟲夏草,正像它的古怪名字一樣,形狀很奇特:說它是動物,它的根又深紮在泥土裏,頭上還長著一根草;說它像植物,它的根部又是一條蟲子,長有頭和嘴,還有8對整齊的足。冬蟲夏草這種怪模怪樣的東西是如何形成的呢?到底是植物還是動物呢?為什麼會生成這般怪模樣呢?

原來,有一種叫作“蝙蝠蛾”的昆蟲,在春天來臨之際它便將蟲卵產在土壤裏,然後靜靜地死去。這蟲卵在土壤裏經過1個月的孵化,一條白胖白胖的幼蟲便破土而出。有一種真菌即草蟲已在此靜候多時,一遇到這白胖鮮美的幼蟲,便一股腦兒往幼蟲體內鑽,然後在裏邊吮吸著蟲體內的營養,過著無憂無慮的寄生生活。冬天幼蟲睡在泥土中,由於體內的寄生菌大量繁殖,這蟲子等不到爬出外麵便死去了。等到氣候溫暖了,這種真菌便破土而出,在幼蟲殼體的頭部長出一根長約10厘米,頂端呈橢球體的棒。因此它才長出既像蟲、又像草的這種怪模樣。人們根據這副怪樣子給它起了個“冬蟲夏草”的怪名字。

冬蟲夏草,長得雖然古怪,但它在醫藥界中用途很大,對補肺益腎,治療肺癆咳嗽、痰中帶血、氣喘、腰痛等病,非常有效。

真菌是如何鑽入幼蟲的體內,又是怎麼在幼蟲體內寄生那麼長時間後,最終從蟲嘴長出一棵草的呢?迄今為止還是一個謎。

世上竟有無指紋之人人身體上有這樣一種現象:每個人手指頭肚兒的皮膚上,都會有凹凸不平的紋理,這就是指紋。每個人的指紋都是有區別的,也就是說,世界上根本找不出兩個指紋完全一樣的人。

由於皮膚上的紋路和人的生理狀態有密切關係,所以對指紋、掌紋、唇紋、足底紋的研究,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被廣泛地應用於遺傳學、法醫學、人種學、民族學等領域,比如,人們所熟悉的利用指紋破案、診斷疾病以及對“指紋密碼”的應用等。

然而,你也許還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一些沒有指紋的人。據美國刑偵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當今世界上已發現了20多個沒有指紋的人。其中有15個是日本人,5個是美國人。有趣的是,5個美國人恰好是一家人,他們住在卡塞奈維爾市,全家人的手指皮膚都是光光的,上麵一絲紋路都沒有。

前幾年,在我國台灣省也發現了一個罕見的無指紋家族。

這個黃姓無指紋家族原居宜蘭市,兩年前才遷居板橋市,現在三代同堂。父親黃燈灶、兒子黃振添、女兒黃素麗及黃振添的子女黃中保、黃雪娟,全都沒有指紋。

那麼,黃家的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沒有指紋的?黃燈灶說,據他所知,他已故的祖母鄭悅娘就無指紋,他的父親也沒有指紋;更早的先輩是否有指紋,他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