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千古隱逸之宗——陶淵明(1 / 2)

陶淵明,字元亮,後改為潛,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先生”,出生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但其9歲時,家道敗落,清貧如洗。陶淵明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

陶淵明雖然被譽為我國“隱逸詩人之宗”,但他少年時期也曾有過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猛誌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正是其心境的真實寫照。隻可惜世道混亂,加上當時門閥製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備受輕視,因此盡管胸懷救濟蒼生的大誌,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直到29歲才做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辭職回家。此後,他也陸續做過一些小官,最後在擔任彭澤令時,因不願為五鬥米而折腰,於是辭官歸田,從此不再出仕。

其實,時代思潮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早已讓陶淵明同時接受了儒道兩家的思想,而在此後的人生中,這兩種思想一直在他的頭腦中進行著激烈的鬥爭,他一生三仕三隱,正是這種矛盾思想的最好寫照。最後,他選擇了歸隱田園之路。然而即便如此,從《詠荊軻》、《讀山海經》等“金剛怒目”式的作品中,依然不難窺見那些憤激之情,和他思想中的樂天安命、人生無常等緊緊地纏繞在一起。

《歸去來兮辭》作於歸隱初期,正是他對自己這一思想曆程的剖析。對於能擺脫“心為形役”的痛苦和渾濁的社會,作者毫不掩飾內心湧動的喜悅之情,並對即將到來的隱逸生活表達了真摯的期待。

陶淵明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百二十多首,其中有二十多首描寫的是田園風景和田園生活。當時整個詩壇都被“理過其辭,淡乎寡味”(《詩品序》)的玄言詩(談玄說理的詩)所籠罩,陶淵明的這些詩則為五言詩開辟了新天地,為田園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詩歌發展史上占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和後來大部分田園詩人不同的是,陶淵明的詩是他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歸園田居》《飲酒》等作品,既抒發了遠離渾濁社會與官場後那份悠然自得的心情,也描寫了繁重的農事勞動所帶來的疲累,除了自身遭逢亂世的不幸,還詳細刻畫了農村中“荒塗無歸人,時時見廢墟”(《和劉柴桑》)等種種凋敝敗落的悲慘境況,並以此勸勉自己堅持躬耕。

陶淵明的隱居並非完全出世,何況這一決定本身就隱含著不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汙的抗爭之意。而在長期的勞動中,他越來越了解民生疾苦,在感情上自然也越來越貼近於底層人民,於是在57歲那年,《桃花源詩並記》誕生了,詩人在其中描述了一個理想中的社會: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沒有苛捐雜稅,每個人都在愉快地勞動,過著寧靜幸福的生活。它雖然隻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卻與醜惡的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現實進行了無情地鞭笞與批判。

盡管隻是一個文人,陶淵明卻有著寧折不彎的硬骨頭。辛勤躬耕並沒有讓他的生活有所改善,甚至越來越糟,晚年甚至到了“窺灶不見煙”(《詠貧士》)的地步,但他寧可忍受貧病的折磨,也不肯應召出仕,晉安帝義熙(405—418年)末,五十餘歲的陶淵明,被征為著作佐郎,他堅持不就,最後在貧病交迫中去世。

陶淵明的詩文讀來親切真實,沛然如從肺腑中流出。正是特殊的生活經曆和思想感情造就了他恬淡自然的詩風,同時又兼具渾厚含蓄、雋永深長的特點。他的作品都收錄在《陶淵明集》中。注本有清人陶澍輯注的《靖節先生集》和今人王瑤、逯欽立分別作注的兩本《陶淵明集》最為流行。

盛唐“詩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有“詩仙”之稱,公認為是中國曆史上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的祖先在隋末時因罪被流放到碎葉(故址在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當時屬唐安西都護府),李白即出生於此。5歲時隨父遷回了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開始發憤讀書,並在四川度過了少年時代,遊覽了不少名勝古跡。李白天資過人,他自述“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學習的範圍極其廣泛。25歲時,李白隻身出川,開始了長達16年的漫遊生涯。他不想走科舉之途,而希望廣泛結交朋友,依靠自身才華獲得舉薦,可惜一直未能如願。但這種“行萬裏路”的漫遊生涯卻對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