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友人推薦,李白應召入長安,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他本想趁機大展宏圖,怎奈唐玄宗沉迷美色、貪圖享樂,早已失去了即位之初那份勵精圖治的銳氣,加上李白性格傲岸,不能見容於權貴,處處受到排擠,僅一年時間就棄官而去,“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政治理想也化為泡影,隻能繼續漂泊無定的流浪生活。這段經曆讓李白對朝中的腐敗黑暗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促使他寫下了一係列揭露貴族的荒淫腐朽、控訴黑暗現實的詩篇,如《行路難》《梁甫吟》等。
離開長安之後,李白東遊齊魯,最後寫下了《夢遊天姥吟留別》,以遊仙詩的形式表達了對富貴權勢的鄙夷,抒發了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懷著一腔平亂報國的熱忱,加入了永王李瞞的幕府。不幸的是,永王與肅宗發生了奪位之爭,結果李瞞兵敗被殺,李白也受到牽累,被流放至夜郎(今貴州桐梓)。幸好途中行至巫山時便遇赦返回,名作《早發白帝城》便將他乍獲自由時那種輕鬆愉悅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後來,詩人一直漂泊於東南一帶,但那顆拳拳的愛國之心始終不曾改變,多次主動請纓,想要從軍出征,卻因為衰老疾病不得不作罷。寶應元年(762年),李白前往投靠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病卒。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的重要代表,豪放飄逸是其詩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經曆等諸多因素之外,他所采用的表現手法和體裁結構也是形成這一風格的重要原因。李白的想象力極為豐富,正所謂“想落天外”,而且他善於借助想象,超越時空,將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與社會交織起來,再現客觀現實。李白筆下的形象並非是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主觀世界的外化,屬於藝術的真實。李白從不在詩中堆砌過多的意象,各意象之間組合疏朗,但每一個意象都鮮明生動,仿佛是灑脫不羈的潑墨寫意畫。因此,他的詩能充分展現詩人的思想情感,卻又不著痕跡,巧妙凝練。飄逸恣肆的詩風也是他被譽為“詩仙”“謫仙人”的重要原因。
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主要有兩種藝術表現手法:一是將比喻和擬人巧妙地結合起來,移情於物,將物比人。二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點,在真實生活的基礎上,加以大膽的想象誇張。他的誇張總是與具體的事物相結合,雖然想象大膽奇特,卻又顯得真實可信、不露痕跡,很好地起到了突出形象、強化感情的作用。他有時還會將大膽的誇張與鮮明的對比結合起來,通過巨大的反差來加強藝術效果。
李白的詩歌題材相當廣泛,無論是山水詩、閨怨詩、邊塞詩,還是羈旅行役,都寫得非常精彩。李白諸體兼善,最擅長的是樂府詩和絕句,尤其是絕句,清新明麗,被譽為唐代“絕唱”,如那首家喻戶曉的傳世佳作《靜夜思》,構思細致而深曲,卻渾然無跡,仿佛是脫口而成,樸素清新,明白如話,言簡意深,情景交融。李白的詩歌,以及他獨特的人格魅力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僅令同時代的人萬分傾慕、推崇備至,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詩人。
李白存詩近千首,還有少量的賦和散文,有《李太白全集》傳世。過去最流行的注本是清人王琦輯注的《李太白全集》,今人瞿蛻園、朱金城又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糾謬補缺,編成《李太白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