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詩聖”——杜甫(1 / 2)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少陵,生於鞏縣,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人稱“詩聖”。

杜甫出身於“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他7歲學詩,15歲揚名,卻終生不得誌。

杜甫35歲以前過著讀書與漫遊的生活,先後遊曆了吳、越、齊、趙等地。天寶三載(744年),杜甫在洛陽遇上了李白,二人“或飲酒賦詩,或慷慨懷古”,當真是相見恨晚。他在《壯遊》中自述這段生活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這一時期的詩歌也多描寫自然景物,洋溢著少年的豪壯之氣。《望嶽》便誕生於這一時期,這首詩熱情歌頌了泰山神奇壯麗的景色和雄偉磅礴的氣象,既抒發了對錦繡山河的熱愛之情,也表達了詩人不畏艱難、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壯誌豪情。

天寶五載(746年),杜甫來到長安,希望能通過科舉來實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政治理想,次年卻因為奸相李林甫的破壞,致使應試不第。但他並未就此放棄,多次向皇帝和貴族投詩獻賦,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淒涼生活,卻始終未能引起重視。直到41歲那年,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樣一個看守兵甲武器庫府的卑微官職。10年困居長安的生活,讓他飽嚐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卻也讓他對朝政和社會現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是這一時期所作,當時安史之亂的消息尚未傳至長安,但詩人沿途的見聞和感受,已經初現動亂的端倪。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亂正式爆發。玄宗倉皇奔蜀,太子李亨(即唐肅宗)在靈武(今屬甘肅)即位。杜甫把家安置在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卻落到了叛軍手中,被押往長安。在長安,他親眼目睹了混亂的現實以及叛軍的殘暴,又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難掩心中的悲憤,寫下了《春望》《悲陳陶》《望江頭》等愛國主義詩篇。

至德二年(757年),杜甫僥幸脫險,逃至當時肅宗朝廷所在地鳳翔,被授予左拾遺一職。後由於忠言直諫,上疏救宰相房一事觸怒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在此期間,他親眼目睹了百姓流離失所的悲慘遭遇,並將這些所見所聞如實地記錄下來,成了千古不朽的“三吏”“三別”。

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棄官,攜家逃難,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後到達四川,一直住了10年,大部分時間都住在成都西郊的草堂中,中間還曾投奔劍南節度使嚴武,擔任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盡管期間有幾次遷居,但總體而言,生活還是比較安定的。這一時期湧現出大量描寫自然景物的詩篇,在藝術方麵也不斷追求詞句的精工完美,對此,詩人自述是“晚節漸於詩律細”(《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名作《秋興》《登高》《蜀相》等均誕生於這一時期。但詩人心中一刻也沒有忘懷祖國和人民,《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通過描寫對貧困生活的親身感受,展現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情懷和憂國憂民的崇高境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則將作者聽到祖國統一在望時的無限喜悅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大曆三年(768年),杜甫離開四川,又開始了漂泊的生活,最終病死在長沙到洛陽的一條小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