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詩聖”——杜甫(2 / 2)

憂國憂民這條主線始終貫串杜甫的詩歌創作中。杜詩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鮮明的感情傾向和豐富的社會內容,深刻揭露了朝廷的腐敗和社會的黑暗,對百姓則寄予了誠摯的關懷和深切的同情,真實而深刻地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時代的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麵,是當之無愧的一部“詩史”。

杜詩的藝術成就也極高。詩人善於選取典型場景進行高度提煉,能生動形象概括地反映現實。杜甫的詩歌意境開闊,感情深沉,具有沉鬱頓挫的藝術特色,而且講究錘煉字句,用語準確精練。

杜甫諸體兼精,尤其是律詩,在他手中達到了一個高峰。他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首創“即事名篇,無複依傍”的新題樂府,對中唐以白居易為首的新樂府運動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杜甫的詩歌、精湛的詩藝,以及他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對後世現實主義詩歌的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杜甫存詩有一千四百多首,收錄在《杜工部集》中。杜詩注本很多,其中最為通行的是清人仇兆鼇的《杜詩詳注》和楊倫的《杜詩鏡銓》。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今山東省濟南章丘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李清照出身於書香門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早期生活優裕,18歲嫁給趙明誠,夫妻二人誌趣相投,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搜集整理,從事學術研究。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了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多年搜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給她帶來沉痛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流落南方不久,趙明誠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晚年殫精竭慮於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多年的背井離鄉,她無依無靠,貧困憂苦,最後寂寞地死在江南。她的《金石錄後序》是一篇出色的自傳體散文,為我們了解和進一步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跡,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李清照對詩詞散文等各種文體無不通曉,以詞的成就最高,有《易安居士文集》等傳世。代表作有《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等。她的詞清新委婉,感情真摯,居婉約派之首,對後世影響較大,被稱為“易安體”。李清照的詞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詞內容多閨怨離愁,詞風清麗柔媚,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她的詞構思新穎,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所能相比的。後期詞內容懷舊悼亡,詞風淒婉哀怨,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傷感情調,從而表達了她對故國、舊事的深情眷戀。

她在晚期時有一種“豪健和飄舉”的精神,雖然此類作品多已散失,但還有她的《夏日絕句》一詩為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高宗遷都臨安後就想苟且偏安一隅,早已沒有收複國土的大誌了。

李清照的這首詩,真可以使那些苟且偷安的人慚愧。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被譽為“詞家一大宗”。她被稱為“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