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越州山陰人。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種存世。
陸遊生於宋金戰爭的烽火之中,自幼好學不倦,十七八歲時便已有詩名。29歲時,陸遊到臨安(今杭州)應試,一舉奪魁,秦檜孫秦塤居其次。於是秦檜大怒,欲降罪主考官。第二年禮部考試,主考官再次將陸遊排在秦塤之前,且又“喜論恢複”,被秦檜除名,從此便失去由科舉取得功名的機會。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秦檜已死,陸遊才謀得福建寧德縣主簿的小吏一職。此時,陸遊已經34歲了。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孝宗即位,以陸遊善詞章,熟悉典故,賜進士出身,但他並未真正得到重用。46歲時陸遊奉命入蜀,途中遊覽壯麗河山,並憑吊了屈原、杜甫等人的遺跡,將一路的見聞寫在散文集《入蜀記》中。48歲時,四川宣撫王炎邀請他到南鄭助理軍務。他戍衛大散關,來往於抗敵將士之間,又考察山川地形,為北進長安作積極準備。後來,陸遊把這一時期所寫的詩集和文集命名為《劍南詩稿》和《渭南文集》,就是為了紀念這段軍旅生涯。但是不久後,王炎便被調離川陝,而陸遊也不得不離職而去做成都安撫使參議官,來到了範成大的幕下,每日飲酒作詩,以澆心中塊壘。因同僚笑他頹放,故而索性自號“放翁”。
54歲後,陸遊回到東南,先後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做官,後因遭到彈劾而被罷官。這一年,他66歲。罷職還鄉後,陸遊退居山陰20年,但是抗金的念頭從未斷絕,直到臨終前還寫了《示兒》一詩,表示心中的牽掛和遺憾。
陸詩的創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是從少年到中年(46歲)入蜀以前。這一時期存詩僅二百首左右,作品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實。第二期是入蜀以後,到他66歲罷官東歸,前後近20年,存詩二千四百餘首。這是陸遊詩歌創作的成熟期。因從軍南鄭,他的作品充滿戰鬥氣息和愛國激情。
第三期是從長期蟄居故鄉山陰一直到逝世,也有20年,存詩近六千五百餘首。詩中表現了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並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還表現出趨向質樸沉實的創作風格。
陸遊一生力主北伐,雖然屢受主和派的排擠打擊,但是愛國之情至死不渝,並始終貫串於他的作品中。因此他與尤袤、楊萬裏、範成大並稱“南宋四大詩人”。死前曾作《示兒》一絕:“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最能表現陸遊創作精神的代表作。
陸遊主張詩文為發泄人心鬱悶的利器,又主張養氣以求工。其詩可謂各體兼備,無論是古體、律詩、絕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寫得又多又好。他的七律,確是名章俊句層見疊出,每為人所傳誦,如“江聲不盡英雄恨,天意無私草木秋”(《黃州》),“萬裏關河孤枕夢,五更風雨四山秋”(《枕上作》)等。除七律外,陸遊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當推絕句。陸遊的詩雖然呈現著多樣的風格,但從總的創作傾向看,還是以現實主義為主。
陸遊不僅工詩,還兼長詞。但是詞作不多,現存詞共有130首。他的詞纖麗處似秦觀,雄快處似蘇軾,超爽處更肖辛棄疾。以《訴衷情·當年萬裏覓封侯》《卜算子·詠梅》最為著名。
陸遊亦工書法,精行草和楷書。他自稱“草書學張顛(張旭),行書學楊風(凝式)”。其書法簡劄,信手拈來,飄逸瀟灑,秀潤挺拔,晚年筆力遒健奔放。朱熹稱其筆劄精妙,遒嚴飄逸,意致高遠。
南宋詞壇第一大家——辛棄疾
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戰、勇冠三軍的民族英雄。他生活在“南共北,正分裂”的曆史時期。麵對金兵的不斷入侵,他以收複失地、統一祖國為己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他卻於中年蒙受讒劾,賦閑近20年,直至憂憤而死。“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辛棄疾近20年的賦閑生涯,有10年之久是在鉛山縣八都鄉期思村瓜山之下的瓢泉度過的。
1186年,辛棄疾自帶湖漫遊四鄉,發現此泉,即一見鍾愛,流連忘返。《洞仙歌·訪泉於奇師,得周氏泉,為賦》中曾感喟:“飛流萬壑,共千岩爭秀。孤負平生弄泉手,歎青衫短帽,幾許紅塵;還自喜,濯發滄浪依舊。人生行樂身,身後虛名,何似生前一杯酒。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且歸去,父老約重來;問如此青山,定重來否?”於是,他將此泉及房屋購下,又因泉形似瓢而命名瓢泉,並改奇師村為期思村。期思者,期待希冀也。
如此易名,無疑寄托了辛棄疾結束南北分裂局麵的殷切希望和東山再起為之奮鬥的博大胸懷。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簷次第成”,翌年,辛棄疾舉家定居瓢泉。
瓢泉作為辛棄疾的最終歸宿,泉水映下了詞人仰天長嘯的英姿風貌,見證了辛詞中許多名篇佳作。秀美的瓢泉山水,閑散的鄉居生涯,並未消融詞人的愛國熱忱,憂心時事的情懷仍常流露於字裏行間。清泉邊,詞人曾發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呐喊,他曾表示,“此身忘世渾容易,使世相忘卻自難”,深切懷念早年“壯歲旌旗擁萬夫”的戎馬歲月。即使在醉夢之中也不忘統一大業,寫下了“布被秋霄夢覺,眼前萬裏江山”的感人詞句,發出了“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壯烈吟嘯。然而,“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生前屢遭投降派、貪官汙吏的誣陷、彈劾,死後一年又蒙受“迎合開邊”的罪名,致使家人慘遭株連,自瓢泉匿逃到福建等地避難,隻剩下孤墳一座陪伴英靈。
曹雪芹創作《紅樓夢》
曹雪芹,清代小說家,名瞮,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素性放達,常以阮籍自比,著有《紅樓夢》一書。
曹雪芹出生在清康熙末年,祖上為滿洲正白旗包衣(包衣即滿語“奴隸”的意思),因隨滿洲貴族征戰而受封,逐漸成為一個官僚世家。曹氏一門備受皇家恩寵,自曹雪芹的曾祖曹璽開始,直到其父輩,一直擔任江南織造一職。同時,曹璽之妻孫氏也曾做過康熙的奶娘,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曾做過康熙的侍讀。康熙六次南巡,四次由曹家接待,可見曹氏與皇家的密切關係。康熙死後,四皇子胤稹登基做了皇帝,即雍正帝。由於曹家在康熙諸子爭奪儲君的過程中與雍正作對,所以朝廷以虧空官款的罪名抄了曹家,還把曹氏一門驅趕到北京,派人監視看管。這時曹雪芹才七八歲,從富貴之家的公子哥,一下子墜入穀底,成了平頭百姓,曹雪芹經曆了人生巨變。乾隆年間,曹家因乾隆遇刺事件受牽連而再度被抄家,曹雪芹隻能移居香山茅屋,過著“居家喝粥酒常賒”的日子,最後在五十歲左右的時候潦倒而終。
《紅樓夢》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又名《石頭記》《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據傳曹雪芹作了前80回,後續40回為高鶚所作。小說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為主線,以賈府的興衰榮辱為副線,展開了一幅包羅萬象的風俗畫卷。
《紅樓夢》的內容,一是寫家族的興衰,二是抒發自己人生的失落,三是追憶曾經的“閨閣女子”。而對“閨閣女子”的懷念,是《紅樓夢》重點突出的內容,誠如曹雪芹將自己的書室命名為“悼紅軒”一樣,《紅樓夢》所表現的,是對女性之“美”的哀悼,這種女子之美既指她們的容貌,也指她們的舉止言行、點點滴滴。曹雪芹借賈寶玉之口說出了一番肺腑之言:“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兒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覺清爽;見了男兒,便覺濁氣逼人。”但是,在小說的結尾,愛情幻滅了。曹雪芹正是借女子之幻滅寫“美的毀滅”,體現了他對人生價值、生命價值的思考。
《紅樓夢》結構宏大,層次分明。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糾葛是第一個層次:賈寶玉和大觀園中眾位女子的悲慘命運是第二個層次;賈府乃至四大家族的興衰是第三個層次。不過,曹雪芹的描寫並不僅限於此,他對上至皇宮、下到市井鄉野的整個社會狀況,都進行了詳細的刻畫。
《紅樓夢》的人物描寫十分精彩。賈寶玉是一個天生的情種,他自小便無男女之嫌,他一歲時抓周,結果“一概不取,伸手隻把些脂粉釵環抓來”。
在寶玉眼中,男女之間的感情是生命,是詩意的美感,所以當他與黛玉的“木石前盟”被“金玉良緣”代替後,這種詩化的愛情便破滅了。此外,《紅樓夢》對人物的外貌摹寫也很精彩,如黛玉出場時,書中說她有“兩彎似蹙非蹙薻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紅樓夢》中的每個人物都很有個性,即使是丫鬟、婆子、仆人也是如此。如晴雯“心比天高,身為下賤”,當她蒙受不白之冤時,不是忍氣吞聲,而是誓死捍衛自己的尊嚴。
《紅樓夢》全篇詩詞韻味濃厚,其中的《十二釵曲子詞》《葬花吟》《秋窗風雨夕》等可謂家喻戶曉。除了詩詞韻文,曹雪芹對大觀園園林建築的勾畫,更展現了他學識的廣博。《紅樓夢》裏因果循環、虛虛實實的佛道意境,塵世幻滅的悲劇感,包含了曹雪芹的哲學思考……《紅樓夢》一書“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所以魯迅先生評價它說:“自由《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中國小說的曆史的變遷》)幽默大師林語堂林語堂曾在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英語,開學第一天他就遲到。學生們見他夾著一個鼓鼓的皮包,以為他是為找資料才遲到的。誰知當他登上講台,打開皮包後,裏麵竟是滿滿一包帶殼的花生。
他將花生分送給學生享用,課堂變成了茶館。但學生們並不敢真的吃,隻是望著他,不知他葫蘆裏到底賣的是什麼藥。林先生開始講課,操著一口簡潔流暢的英語,開宗明義,大講其吃花生之道。他說:“吃花生必吃帶殼的,一切味道與風趣,全在剝殼。剝殼愈有勁,花生米愈有味道。”說到這裏,他將話鋒一轉,說道:“花生米又叫長生果。諸君笫一天上課,請吃我的長生果。祝諸君長生不老!以後我上課不點名,願諸君吃了長生果,更要長性子,不要逃學,則幸甚幸甚,三生有幸。”學生們哄堂大笑。林語堂微笑著招呼學生:“請吃!請吃!”教室裏響起了剝花生殼的聲音。下課鈴響,林語堂宣布下課,夾起皮包飄然而去。
林語堂痛恨上課點名,但他的學生卻從不缺課。他上課時,教室裏總是座無虛席,甚至連別班別校的學生,也會趕來旁聽。林語堂還有一種絕活,就是“相麵打分”,他的英文課從不舉行任何形式的考試。每當學期結束前,要評定學生的成績了,他便坐在講台上,拿一本學生名冊,輪流唱名,學生依次站起,他則像一個相麵先生一樣,略為朝站起的學生一相,就定下分數。
難得有幾位他吃不準、心中沒十分把握的,便略為談上幾句,便測知端詳,然後定分。據他的學生們回憶,林語堂“相麵”打下的分數,其公正程度,遠超過一般以筆試命題計分的方法,同學們心中無不服帖。
林語堂平生演講無數次,總是伴隨著喝彩聲、鼓掌聲,可是,有一次演講卻被人“轟”下台去。這也許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卻並不是因為他演講的失敗。世界筆會第36屆年會在法國蒙敦舉行,輪到林語堂發言,他向主席要求講15分鍾,但主席生硬地拒絕了,說別人發言都是5分鍾,不可破例。
林語堂也較真說,5分鍾我不講。這可急壞了同去的馬星野,馬星野去找大會主席商量懇請,主席終於答應10分鍾;馬星野又去找大會秘書長,秘書長答應說先安排10分鍾,如果林語堂講滿10分鍾尚未結束發言,則仍可講下去。林語堂接受了這個安排。
林語堂登台後,全場鴉雀無聲,他講得也很投入。不知不覺,已滿10分鍾,主席說時間已到,請林結束發言。林語堂真正發怒了,他憤而不講,徑直走下台,與會者正聽得入神,對主席的粗暴處置極為不滿,於是一致熱烈鼓掌,希望林語堂講下去。主席也顯得很尷尬,隻得默認了與會者的歡迎。但林語堂卻說什麼也不肯再講下去了。於是,永遠地留下了這次半截子的精彩演講。
意大利中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但丁
但丁出生於佛羅倫薩的一個城市小貴族家庭,後來家道中落,父親長期經商,屬貴爾夫黨。但丁早年拜著名學者布魯內托·拉蒂尼為師,學習拉丁文、詩學、修辭學,並研究古典文學。他對羅馬大詩人維吉爾極為崇拜,以之為導師。但丁對其他文化領域如繪畫、音樂、哲學等,也頗有造詣。他是當時最博學的人之一。他青年時代就已經成為很有特點的抒情詩人,他的詩以豐富的辭采、深摯的柔情見稱。
但丁少年時對鄰人少女貝阿特麗采產生了愛情,這是一種騎士式的精神之愛,富有浪漫色彩,對但丁後來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290年貝阿特麗采夭逝,但丁把自己1283年以來所寫的31首抒情詩用散文連綴起來,取名《新生》,以紀念自己所愛的女子。但丁很早就參加了政治活動。他在青年時代就加入了貴爾夫黨,積極參加反對封建貴族的鬥爭。1302年,但丁全部家產被沒收,並被判處終身流放。流亡中他看到祖國美麗的風景,加深了愛國的情感,增加了他對祖國統一的渴望。流放初期,他寫了《饗宴》(1304—1307)和《論俗語》兩部著作。
《神曲》(1307—1321)是但丁在放逐期間寫的一部長詩,是他嘔心瀝血、曆經14年之久完成的代表作。
《神曲》長達14233行,分為《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詩人采用中世紀流行的夢幻文學的形式,描寫了一個幻遊地獄、煉獄、天堂三界的故事。
但丁在詩中自敘他在黑林迷路,危急時獲維吉爾的幫助,跟隨他遊曆了地獄和煉獄,後來貝阿特麗采引導他遊曆了天堂,最後得見上帝一麵。
地獄共分九層,如漏鬥形,越往下越小。罪人的靈魂依照生前罪孽的輕重,分別被放在不同的層中受苦刑的懲罰,罪行愈大者愈居於下層。但丁按照基督教的觀點,把貪色、貪吃、易怒的人和邪教徒看作是重罪犯,讓他們在地獄中受苦。在第九層受罪的則是但丁所最痛恨的叛國賣主的人,被凍在冰湖裏。
維吉爾領著但丁來到煉獄山下。煉獄的主體部分是七層。在七層煉獄內,分別住著犯有驕、妒、怒、惰、貪、食、色七種罪惡的亡魂。他們在這裏修煉、懺悔。但丁遊煉獄時,一層一層地上升,最後來到地上樂園。在這裏,維吉爾突然消失不見,貝阿特麗采出現在但丁麵前,引導他遊曆了天堂。
天堂分為九重,生前為善、有德行的人在這裏享福。這裏既有虔誠的教士、為基督教信仰殉難的人,也有聖明的君主和學界的賢哲,基督和天使們也都住在這裏。這裏境界莊嚴,光輝四射,充滿歡樂和愛。
到天府以後,貝阿特麗采回到自己的位置。這裏比天堂更加美麗光明,上帝之光籠罩著一切。但丁見到了上帝,但隻如電光之一閃,迅速消失。全詩就此結束。
《神曲》體現了但丁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既為祖國的命運憂慮,設法為它探索一條政治上和道德上新生和複興的道路,同時也關心基督教世界乃至整個人類的前途。
《神曲》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個性鮮明,令人難忘。長詩結構巧妙而嚴整。各部的詩行勻稱、工整,一直為文學史家所稱道。《神曲》對世界文學藝術有深遠影響,後世很多詩人、畫家、音樂家從《神曲》中汲取創作的養料。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稱《神曲》是“中世紀真正的《伊利昂紀》”,說它反映了“自己時代精神生活的全部深度”。
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高爾基
高爾基,蘇聯無產階級作家,列寧說他是“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代表作品有《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