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俄曆3月16日,高爾基出生在沙皇俄國。五歲時,做木匠的父親因病去世,於是他寄居在開染坊的外祖父家。幼年的高爾基常常陷入日漸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們凶狠的爭吵鬥毆中。後來,破產的外祖父把老房子賣掉,在卡那特街另買了一所房子。他在《童年》一書中曾描繪:“這是一條沒有鋪裝、長滿了草,然而卻很清潔而且安靜的街,它穿過兩排色彩斑斕的小屋,一直通到田野。新房子比從前那所漂亮、可愛;正麵塗著令人感覺溫暖恬靜的深紅的顏色;三個天藍色的窗扉和一扇帶柵欄的頂樓百葉窗鮮亮得耀眼;靠左邊的屋頂遮掩著榆樹和苫提樹的美麗的濃蔭。”
在高爾基的童年,曾是織花邊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親近的人”。不知有多少個夜晚,在這所老木屋裏,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爐沿上,向外孫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勇士伊凡和悲哀的強盜母親等故事。外祖母的疼愛和那些如現實生活一般不幸卻又閃爍著善良和理想光芒的童話故事,使過早就飽嚐底層生活艱辛的高爾基獲得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正如高爾基後來回憶的,“我的頭腦裏充滿了外祖母的童話,就像蜂房裏充滿甜蜜一樣”。正是這些記憶給了高爾基最初的豐潤的滋養。
高爾基後來被外祖父送回到莫斯科與母親、繼父一起生活。平日待他很冷淡的母親將他送進一所最下等的庫那之小學念書。由於家境貧寒、衣食無著,高爾基忍受著同學的嘲笑、侮辱以及個別老師的斥責、譏諷,他的內心深處深深厭惡這個“豬的學校”。在家中繼父也經常打罵他與母親,最終不堪忍受侮辱的高爾基倔強地離家出走,開始了艱難的漂泊生活。他到一戶富人家做工,讀書讀得入了神,燒水時把茶壺燒壞了。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鬆木棍,不容分說就朝他身上打來,將他打得遍體鱗傷,不得不請醫生來看。醫生從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非常氣憤地支持高爾基去告發。
女主人害怕了,生怕高爾基告她虐待,馬上換了一副可憐的麵孔說:“孩子!隻要你不去告發我,你提什麼條件我都答應。”高爾基正色言道:“隻要你允許我在幹完活後可以讀書,我就不去告發你。”女主人極不情願地答應了。高爾基以皮肉之苦的代價,換來了多餘時間讀書的權利。
高爾基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曆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後來,他不僅成為偉大的文學家,而且也成了一位傑出的社會活動家。
天才藝術家——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俄國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19世紀50年代在《現代人》雜誌上陸續發表《童年》《少年》等作品。1862至1895年間在家鄉雅斯納亞投身教育,創辦了二十多所學校,並完成了《列夫·托爾斯泰啟蒙讀本》的編寫工作。他的一生留下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複活》等多部傳世巨著。
托爾斯泰出身貴族,又負盛名,但他卻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十分喜歡和平民百姓在一起,從不擺大作家的架子。一次,他長途旅行時,路過一個小火車站。他想到車站上走走,便來到月台上。此時恰逢一列客車正要開動,汽笛已經拉響,托爾斯泰正在月台上慢慢踱步。忽然,一位女士從列車車窗衝他直喊:“老頭兒!老頭兒!快替我到候車室把我的手提包取來,我忘記提過來了。”原來,這位女士見托爾斯泰衣著簡樸,還沾了不少塵土,把他當作車站的搬運工了。托爾斯泰急忙跑進候車室拿來提包,遞給了這位女士。
“謝謝啦!”女士感激地說,隨手遞給托爾斯泰一枚硬幣,“這是賞給你的。”托爾斯泰接過硬幣,瞧了瞧,裝進了口袋。
正巧,女士身邊有個旅客認出了這個風塵仆仆的“搬運工”,就大聲對女士叫道:“太太,您知道您賞錢給誰了嗎?他就是列夫·托爾斯泰呀!”“啊!
老天爺呀!”女士驚呼起來,“我這是在幹什麼呀!”她急切地對托爾斯泰解釋說:“托爾斯泰先生!托爾斯泰先生!看在上帝的麵兒上,請別計較!請把硬幣還給我吧,我怎麼會給您小費,多不好意思!我這是幹出什麼事來啦。”
“太太,您幹嗎這麼激動?”托爾斯泰平靜地說,“您又沒做什麼壞事!這個硬幣是我掙來的,我是不會還給您的。”說著托爾斯泰笑了笑,汽笛再次長鳴,列車緩緩開動,帶走了那位惶惑不安的女士。托爾斯泰微笑著,目送列車遠去,又繼續他的旅行了。
幽默與諷刺的坐標——蕭伯納
蕭伯納,英國現代傑出現實主義劇作家,世界著名的擅長幽默與諷刺的語言大師。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勵和諷刺往往蘊含著獨特的詩意之美。一次,蕭伯納在晚會上坐在一旁想著心事。一個富翁對他的沉思感到好奇,走過去對蕭伯納說:“蕭伯納先生,我出一塊錢想打聽您在想什麼,行嗎?”蕭伯納抬頭看了一眼富翁,稍加思索後說:“我現在想的東西不值一塊錢。”富翁更加好奇了:“那麼,您現在究竟在想什麼呢?”蕭伯納笑了笑說道:“我想的東西就是您呀!”
一天,瘦削的蕭伯納碰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譏諷道:“看見你,人們會以為英國發生了饑荒!”蕭伯納回擊道:“看見你,人們就會明白饑荒的原因。”
有一次,一個鞋油廠的老板,想了一個發財的鬼點子,他請求蕭伯納,允許他用蕭伯納的名字作為一種新鞋油的名稱。老板對蕭伯納說:“如果你同意這樣辦,世界上千百萬人都會知道你的大名了。”蕭伯納道:“不,也有例外。”老板愣住了。蕭伯納接著說:“你忘了沒鞋穿的人哪!”
有一天,蕭伯納接到一位小姑娘給他的信,信中說:“您是一位使我最折服的作家。為了表達我對您的敬仰,我打算用您的名字來命名我的小獅子狗。它是我過生日時親戚們送給我的。不知尊意如何?”蕭伯納回信說:“親愛的孩子,讀了你的信,頗覺風趣盎然,我讚同你的打算。但是,最主要的一點,你務必和小獅子狗商量一番!”
一次,蕭伯納在一家舊書店翻看削價處理的書,猛然看到了他的一本劇作集,而且該書的扉頁下方有他給一位朋友親筆題贈的“喬治·蕭伯納敬贈”的字樣。他當即買下這本書,在題贈下寫道“喬治·蕭伯納再次敬贈”,然後將此書又寄回給那位朋友。
還有一天,蕭伯納在街上散步。突然一位冒失的摩托車騎士駕車闖了過來,猛地把蕭伯納撞倒在地。騎士趕忙下車把蕭伯納扶了起來,並連忙向他道歉。幸好蕭伯納沒有受傷,他對騎士微微一笑說:“我覺得很遺憾,您太不幸了,假如您把我撞死了,明天您就能成為聞名天下的摩托車騎士了。”
蕭伯納曾經因脊椎有毛病,需要從腳跟上截一塊骨頭來補脊椎的缺損。手術做完以後,醫生想多撈點手術費,便說:“蕭伯納先生,這是我們從來沒做過的新手術啊!”蕭伯納笑道:“這好極了,請問你打算付我多少試驗費呢?”
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奠基人——司湯達
司湯達,19世紀法國作家,被認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的實踐者之一。他出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市,父親是一個資產者,但卻擁護王權與教會,頭腦裏充滿了貴族的觀念。司湯達的家庭教師是一個神甫。這個神甫對他進行嚴格的貴族式教育,禁止他與一般的兒童玩耍。他的母親屬於意大利血統,生性活潑,思想較為自由開放,能夠用意大利文閱讀但丁等人的作品,但她在司湯達七歲時便逝世了。司湯達的外祖父思想特別開放,是盧梭和伏爾泰的信徒,擁護共和派。司湯達少年時期經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裏閱讀了大量的世界名作。
司湯達的童年,是在法國大革命的疾風暴雨中度過的。
1796—1799年,他在格勒諾布爾的中心學校上學,那是法國革命時期按照資產階級的革命思潮和教育思想建立的新型學校。司湯達在那裏麵係統地學習了新思想,新知識,對法國文學和唯物主義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779年,他來到巴黎,原來準備投考著名的綜合工藝學校,但為革命的形勢所鼓舞,加入了拿破侖領導的軍隊。1800年,他隨拿破侖率領的大軍到了意大利的米蘭。米蘭人民長期遭受奧地利的統治,視拿破侖的軍隊為救星。
他們對法國革命的熱情,他們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對司湯達的影響很深。後來他長期在米蘭居住、寫作,並以米蘭人自居。
1806—1814年,司湯達隨拿破侖的軍隊轉戰歐洲大陸。在1812年從莫斯科大撤退時,他擔任後勤軍官。長期的鬥爭實踐,使他的共和派的觀念更加堅定,更加憎惡腐朽沒落的封建貴族與教會的黑暗統治。因此,當他脫下戎裝,投身於文學創作時,他的批判筆鋒總是指向貴族和教會,便不奇怪了。
1814年拿破侖下台,波旁王朝複辟。資產階級的革命派遭受鎮壓,封建的王公貴族則彈冠相慶。在這種形勢下,司湯達覺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麼”,便離開祖國,僑居意大利的米蘭。在這裏,他對意大利的愛國主義人士抱以極大的同情,與爭取民族解放的燒炭黨人來往密切。他的行動,引起了統治意大利的奧地利軍警的注意。當1821年意大利革命失敗,許多愛國者身陷囹圄時,他也被警察當局作為燒炭黨人的同情者而驅逐出境。直到1834年,他被派任為法國駐教皇轄下的奇維塔韋基亞城的領事,才再度回到意大利。
歐洲文學界的光輝旗幟——拜倫
拜倫是蘇格蘭貴族,1788年出生於倫敦。他天生跛一足,並對此十分敏感。10歲時,他繼承了拜倫家庭的世襲爵位,成為拜倫第六世勳爵。哈羅公學畢業後,1805—1808年拜倫在劍橋大學學文學及曆史,他不是個刻苦的學生,很少聽課,卻廣泛閱讀了歐洲和英國的文學、哲學和曆史著作,同時也從事射擊、賭博、飲酒、打獵、遊泳、拳擊等各種活動。1809年3月,他作為世襲貴族進入了貴族院。他出席議院和發言的次數不多,但這些發言都鮮明地表示了拜倫的自由主義的進步立場。
1809—1811年拜倫遊曆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等國,受各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鬥爭鼓舞,創作《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其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唐璜》等。他在詩歌裏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們孤傲、狂熱、浪漫,卻充滿了反抗精神。他們內心充滿了孤獨與苦悶,卻又蔑視群小。1811~1816年,拜倫一直生活在不斷的感情漩渦中。在他處處受歡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場作戲的愛情俯拾即是,一個年青的貴族詩人的風流韻事自然更為人津津樂道。拜倫在1813年向一位名叫安娜·密爾班克的小姐求婚,並於1815年1月和她結了婚。這是拜倫一生中所鑄就的最大錯誤。拜倫夫人見解狹隘,完全不能理解拜倫的事業和觀點,婚後一年,便帶著初生一個多月的女兒回到自己家中,拒絕與拜倫同居,從而使流言紛起。以此為契機,英國統治階級對它的叛逆者拜倫進行了最瘋狂的報複,以圖毀滅這個膽敢在政治上與它為敵的詩人。這時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寫出像《普羅米修斯》那樣的詩,充分表現出向他的壓迫者反抗到底的決心。
1816年,拜倫居住在瑞士,在日內瓦結識了另一個流亡的詩人雪萊,對英國反動統治的憎恨和對詩歌的共同愛好使他們結成了密友。1824年,拜倫忙於戰備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臘人民深感悲痛,全國誌哀21天。
恰爾德·哈羅德是拜倫詩歌中第一個“拜倫式英雄”。拜倫詩中最具有代表性、戰鬥性,也是最輝煌的作品是他的長詩《唐璜》,詩中描繪了西班牙貴族子弟唐璜的遊曆、戀愛及冒險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會中黑暗、醜惡、虛偽的一麵,奏響了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鬥爭的戰歌。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鬥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並成為領導人之一。
拜倫在旅居國外期間,陸續寫成《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故事詩《錫雍的囚徒》、悲劇《曼弗雷德》、長詩《青銅世紀》等。
俄國文學之父——普希金
普希金,俄國著名的文學家,偉大的詩人、小說家,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他出生於一個沙俄莫斯科貴族家庭。12歲時,進入沙皇政府專為培養貴族子弟而設立的皇村高等學校學習。期間,他受到當時進步的十二月黨人及思想家的影響,發表了不少詩作,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讚美衛國戰爭的《皇村的回憶》和謳歌自由的《致利金尼》。
1817年,普希金從皇村學校畢業後,來到彼得堡,在外交部工作。期間,他被十二月黨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創作了許多反對農奴製和謳歌自由的詩歌,如《自由頌》(1817)、《致恰達耶夫》(1818)、《鄉村》(1819)和《魯斯蘭與柳德米拉》(1817—1820)。
在童話敘事長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中,普希金運用了生動的民間語言,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同於古典主義詩歌,向貴族傳統文學提出挑戰。
上述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普希金被外派到俄國南部任職,這是一次變相的流放。
1824年至1825年,普希金因與上司發生衝突,被當局送回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那兒的兩年裏,他搜集民歌和故事,鑽研俄國曆史,創作了近百首詩歌,其現實主義傾向愈發明顯。期間,他完成了《茨岡》(1824)和《鮑裏斯·戈都諾夫》(1825)。
《茨岡》是普希金的最後一部浪漫主義敘事詩,描寫貴族青年阿樂哥同城市“文明”發生衝突,為了過上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與茨岡姑娘真妃兒結為夫妻。兩年後,阿樂哥發現妻子另有所愛,便懷著嫉恨之心殺死了妻子和她的情人。作品文筆優美,情調浪漫,節奏起伏跌宕,深刻探討了俄國上流社會青年的出路問題。
《鮑裏斯·戈都諾夫》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悲劇。它揭示了沙皇鮑裏斯最後失敗的原因是失去民心,強調“人民公意”在曆史發展中的巨大作用。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為籠絡人心,普希金被新沙皇召回莫斯科,但仍處於沙皇警察的監視之下。他曾對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亞的十二月黨人,但幻想很快破滅,於是創作政治抒情詩《阿利昂》和《致西伯利亞的囚徒》,表達自己對十二月黨理想的忠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為了籌備婚事而在他父親的領地度過了三個月,這是他一生創作的豐收期,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波爾金諾的秋天”。期間,他完成了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1823—1830),其中塑造了俄羅斯文學中第一個“多餘人”的形象。他還寫了《別爾金小說集》和4部詩體小說《吝嗇的騎士》《莫紮特與沙萊裏》《瘟疫流行的宴會》和《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詩。《別爾金小說集》中的《驛站長》一篇是俄羅斯短篇小說的典範,開啟了塑造“小人物”的傳統,作者的現實主義創作已爐火純青。
《葉甫蓋尼·奧涅金》奠定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奧涅金是俄國貴族革命時期開始覺醒卻又找不到出路的貴族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他受到西歐民主思想的啟蒙,具有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的思想,品格和氣質都高於周圍的貴族子弟。他沒有明確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看不到現實社會中的出路和希望,所以苦悶、彷徨、憂鬱和痛苦,並對生活極端冷漠。
1831年,普希金婚後不久,又遷回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職。他繼續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主要有敘事長詩《青銅騎士》(1833)、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1833)和短篇小說《黑桃皇後》(1834)等。他還寫了兩部有關農民問題的小說《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和《上尉的女兒》(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