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南宋四大詩人(3 / 3)

普希金的創作和活動令沙皇政府頗感頭痛,他們用陰謀手段挑撥法國憲兵隊長丹特斯褻瀆普希金的妻子納塔利婭·尼古拉耶芙娜·岡察洛娃,結果導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決鬥。決鬥中普希金身負重傷,於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僅38歲。

現代法國小說之父——巴爾紮克

巴爾紮克,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成就最高者之一。

他出生於圖爾城一個資產階級家庭。青少年時,就深受啟蒙運動影響。17歲時,進入法科學校就讀,課餘曾先後在律師事務所和公證人事務所當差,同時旁聽巴黎大學的文學講座,獲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後,他沒有供職於司法界,而是希望通過文學創作來反映當時的法國社會。

巴爾紮克最初創作的劇本和小說並不成功。為維持生計,他先後從事出版業和印刷業,皆告失敗且負債累累。經過探索和磨煉,巴爾紮克最終走上了現實主義文學的創作道路。直到1829年,他的長篇小說《舒昂黨人》發表,才獲成功,終於奠定了其在文學界的地位。

1829年至1849年,巴爾紮克先後創作了《高利貸者》《驢皮記》《夏倍上校》《鄉村醫生》《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幻滅》《農民》和《貝姨》等90多篇長、中和短篇小說。

最初,巴爾紮克曾把1829年至1849年創作的這些作品合稱為《十九世紀風俗研究》。後來,改名為《社會研究》。最後,受意大利詩人但丁《神曲》(《神的喜劇》)的啟發,終於定名為《人間喜劇》。它分為“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個部分。其中,“風俗研究”是《人間喜劇》的主體部分,它分為“私人生活場景”“外省生活場景”和“巴黎生活場景”等六個方麵。

《歐也妮·葛朗台》(1833)是巴爾紮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人間喜劇》中“最出色的畫幅之一”。小說敘述了一個金錢毀滅人性和造成家庭悲劇的故事,圍繞歐也妮的愛情悲劇這一中心事件,以葛朗台家庭內專製所掀起的陣陣波瀾、家庭外銀行家和公證人兩戶之間的明爭暗鬥和歐也妮對查理傾心相愛而查理背信棄義的痛苦的人生遭遇三條相互交織的情節線索連串小說。

《幻滅》(1837—1843)被譽為“巴爾紮克的著名小說”,主要講兩個有才能、有抱負的青年理想破滅的故事:詩人呂西安先是在巴黎新聞界惡劣風氣的影響下變成無恥的報痞文氓,最後又在文壇鬥爭中身敗名裂。他的妹夫大衛·賽夏本是個發明家,因敵不過同行的算計,被迫放棄發明,從此棄絕了科學研究的理想。作者將這兩個青年的遭遇與整整一代青年的精神狀態,和整個社會生活,特別是巴黎生活的影響緊緊聯係在一起,使之具有普遍意義。

《高老頭》(1834—1835)標誌著巴爾紮克創作上的高峰。作者第一次使用他獨創的“人物再現法”,讓一個人物不僅在一部作品中出現,而且在以後的作品中連續不斷地出現,它不僅使我們看到人物性格形成的不同階段,而且使一係列作品構成一個整體,成為《人間喜劇》的有機組成部分。一些主要人物如拉斯蒂涅、鮑賽昂子爵夫人和伏特冷紛紛登場亮相,《人間喜劇》就此拉開序幕。

巴爾紮克的代表作《人間喜劇》揭露了人性中的種種醜陋,他獨具個性的幻想與寫作,為世界文學史建立了一座豐碑。通過《人間喜劇》,他為人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曆史,是對上流社會必然崩潰的一曲無盡的挽歌,同時,他也看到了貴族滅亡的必然性。

巴爾紮克的小說在藝術上頗具獨創性。他非常注重塑造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特別擅長通過抒寫人物的外部特征來揭示其心理活動。“人物再現法”是他在藝術上的獨創。

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

莫泊桑,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契訶夫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他的作品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

莫泊桑出生在一個沒落貴族家庭裏。在母親和一位中學教師的指導下,很早便開始文學習作。1870年,他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征入伍。退伍後,他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

在文學創作上,福樓拜和屠格涅夫是莫泊桑的兩位老師。他們的教導對作家的成長不無裨益。後來,莫泊桑接近了以左拉為首的作家圈,受到自然主義的影響。

從莫泊桑的小說作品來看,主要分為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

其短篇小說的主題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麵: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演繹從浮躁到真實的人生曆程,如《項鏈》《我的叔叔於勒》;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讚頌其正直、淳樸、寬厚的品格,如《歸來》;描寫普法戰爭,反映法國人民的愛國情緒,如《羊脂球》。

以普法戰爭為背景的《羊脂球》(1880年)是他的成名作,作者不僅諷刺和挖苦了上流社會中人,而且敢於超出世俗偏見,把一個妓女作為正麵主人公加以歌頌。拿一個妓女的高尚行為與統治階層人物的低賤進行對比,充分反映其民主思想、獨到見解和過人膽識。

《我的叔叔於勒》(1883年)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對由富變窮的於勒的態度的變化,揭示了世態炎涼和人情薄如紙的冷酷現實。

《項鏈》(1884年)寫的是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為參加一次晚會,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鏈,不料回家途中不慎丟失。她隻得借錢買了新項鏈還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為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最後得知所借的項鏈原是一串假鑽石項鏈。這部作品演繹了從浮躁到真實的人生曆程,帶有普遍的認識規律和教育意義。

其長篇小說,有兩篇最為著名:《一生》和《漂亮朋友》。

《漂亮朋友》(1883年)是他批判現實主義成熟與繁榮時期的作品,作品描寫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青年資產階級騙子、冒險家杜洛瓦利用種種無恥手段發跡的經過,通過他的發跡,作家不僅刻畫了杜洛瓦本人靈魂的卑鄙齷齪,更深刻地反映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的政治生活。在諸多作品中,它是描寫最廣闊、揭露最深刻、批判最有力的一部。同時,也展示出作者藝術視野的廣闊與深邃,以及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勇氣與魄力。

《一生》描寫了一個貴族女子追求幸福而不得的一生,頗有幾分類似於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但又不同於後者。它以別開生麵的描寫,成為19世紀末葉出類拔萃的長篇小說,也是莫泊桑最優秀、最有生命力的小說之一。

莫泊桑的小說創作具有如下特點:他擅長於從日常生活裏的平凡小事中選擇材料,深入挖掘主題,以小見大地概括生活。他的小說創作,題材豐富多樣,構思精巧新穎,語言簡潔明快,人物惟妙惟肖。

現代現實主義戲劇創始人——易卜生

易卜生,挪威戲劇家、詩人。他出生於挪威南部希恩鎮的一個木材商人家庭。8歲時家庭破產,生活日趨艱苦。16歲時,他輟學到藥店當學徒,工作之餘便勤奮學習,並開始詩歌寫作。1848年革命的浪潮席卷歐洲,他非常激動,寫了一些歌頌民族獨立的詩篇,並完成了第一部劇本《卡提利那》。

易卜生參加過學生的示威遊行和工人運動,並擔任學生刊物的編輯。之後,他離開了政治鬥爭,改而從事文化戲劇活動。1851—1862年,易卜生先後在卑爾根和克裏斯蒂安尼亞的劇院擔任編劇和劇場指導。這一時期,他寫出了一批取材於曆史傳說的浪漫主義詩劇。

1864年,易卜生離開挪威,僑居意大利和德國。1865年,他在一封信中說:“人們談起偉大的事業來總是頭頭是道,但是問題一接觸到實行,決心、能力和責任感就都不夠了。”這一時期,他連續寫出了十幾部“社會問題劇”,標誌著他思想上和藝術上的高度成熟,為他贏得了全歐的聲譽。1891年,他載譽歸國。

在從事創作的五十多年中,易卜生一共寫了26部劇本。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易卜生在出國之前(1849—1864年)一共寫了10個劇本,大都取材於挪威民間傳說和民族曆史,劇中充滿了民族統一思想和愛國主義精神。《覬覦王位的人》(1863年)是其中的一部優秀劇作,歌頌了團結挪威人民、建立統一民族國家的霍爾恩國王,批判了自私自利的個人野心家斯庫雷伯爵。《愛的喜劇》(1862年)是易卜生最早的一部家庭倫理劇,描寫一對戀人為了愛情的理想而放棄結婚的故事,劇中諷刺了沒有愛情的庸俗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易卜生出國之初,先在意大利居住,寫成了兩部哲理詩劇:《布蘭德》(1866年)和《彼爾·英特》(1867年)。這是他從浪漫主義詩劇向“社會問題劇”的過渡作品。《布蘭德》描寫一個牧師為了理想而犧牲自己的悲劇。《彼爾·英特》敘述一個市儈的冒險故事。彼爾·英特是一個毫無原則、隨遇而安的自我中心主義者。

1868年後,易卜生移居德國。巴黎公社運動失敗後,歐洲社會矛盾的尖銳化,使他加深了對當時社會製度的認識。到他1891年回國前為止,他用散文寫了9部以社會和家庭問題為內容的現實主義戲劇:《青年同盟》(1869年)、《社會支柱》(1877年)、《玩偶之家》(1879年)、《群鬼》(1881年)、《人民公敵》(1882年)、《野鴨》(1884年)、《羅斯默莊》(1886年)、《海上夫人》(1888年)、《海達·加布勒》(1890年)等。這些劇本的相繼出版和演出,震動了當時的西歐劇壇和社會。

易卜生一貫關心婦女解放的問題,寫了幾部以戀愛、婚姻和家庭為題材的劇本。《玩偶之家》描寫海爾茂夫婦的家庭關係由和睦轉為決裂的故事。

海爾茂的妻子娜拉是一個活潑熱情的少婦,她熱愛丈夫。一次海爾茂得了重病,無錢療養,娜拉假冒父親的筆跡,以父親的名義暗中向人借債。海爾茂病好之後,發現她冒名簽字,認為有損他的聲譽,對她大發脾氣,甚至要剝奪她教育兒女的權利。娜拉如夢初醒,認識到海爾茂是一個偽君子,而自己隻不過是一個玩偶。她終於勇敢地離開了這個“玩偶之家”。易卜生在這部劇裏,肯定了娜拉出走的道路,具有進步的社會意義,在當時的婦女解放運動中,起過積極作用。

《玩偶之家》不僅主題思想突出,人物形象鮮明,而且結構嚴密,藝術成就很高。易卜生善於把複雜的生活矛盾集中為精練的情節,讓女主人公在短短的三天之中,經曆了一場激烈而複雜的內心鬥爭,從平靜到混亂,從幻想到破裂,最後完成娜拉自我覺醒的過程,取得了極為強烈的戲劇效果。劇中的對話既符合人物性格和劇情發展的要求,又富於說理性,對後來現實主義戲劇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早在20世紀初,易卜生的作品就被介紹到我國。1914年,他的《玩偶之家》由春柳社演出。此後,他的主要劇作陸續被翻譯出版,其中不少得到了演出的機會。著名劇作家歐陽予倩、洪深、曹禺等人都曾受到他的影響,他對我國現代話劇的發展起過不可忽視的作用。

印度最偉大的靈魂歌者——泰戈爾

泰戈爾,著名的印度詩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對他而言,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

他出生於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家庭,屬於婆羅門種姓。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他8歲寫詩,12歲寫劇本,15歲發表第一首長詩《野花》,17歲發表敘事詩《詩人的故事》。自此,走上文學創作之路。1878年,他曾到英國學習法律,不過他把精力都花在了研習英國文學和西洋音樂上。兩年後,他回到印度,從此投身文學事業。

1881年至1891年,泰戈爾出版了詩集《暮歌》(1882年)、《晨歌》(1883年)、《畫與歌》和《故事詩》(1900年),還有詩劇《大自然的報複》(1884年)和一些小說。

詩集《暮歌》和《晨歌》,文辭秀麗,韻律優美,歌唱了青春、愛情和大自然,受到熱烈歡迎。

著名的《故事詩》取材於民間流行的宗教傳說和英雄故事,歌頌佛教徒和愛國英雄,在印度廣為流傳。

詩劇《大自然的報複》是泰戈爾第一部重要的戲劇作品,反映了作者神秘主義的人性論思想。

這一時期,泰戈爾寫了一百多部短篇小說,主要描寫人民大眾的苦難生活,抨擊把勞動人民視為賤民的種姓製度。當時印度有四大種姓: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前三個被認為是高貴的種姓,把首陀羅視為賤民。

此外,《喀布爾人》《素芭》和《摩訶摩耶》等小說把矛頭指向不合理的婚姻製度。

1886年,泰戈爾的詩集《剛與柔》出版,標誌其創作進入麵向人生與現實的時期。詩集《心中的向往》是他第一部成熟作品,其獨特風格開始形成。

這時,他還寫了劇本《國王與王後》和《犧牲》,主要反對恢複婆羅門祭司的特權和落後習俗。

20世紀初泰戈爾遭遇個人生活的不幸,喪偶、喪女和喪父的悲痛與傷感在詩集《回憶》《兒童》和《渡船》中都有真實記錄。他還寫了兩部長篇小說《小沙子》和《沉船》。

1910年,長篇小說《戈拉》發表,它是泰戈爾最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主要反映了印度社會的複雜現象,塑造了爭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戰士形象;歌頌了新印度教徒的愛國熱情和對祖國必獲自由的信心,同時批判舊傳統,對教條主義和崇洋媚外予以鞭撻。

這時,除詩歌和小說以外,泰戈爾還寫了象征劇《國王》《郵局》及諷刺劇《頑固堡壘》。

1913年,因為孟加拉文詩集《吉檀迦利》,泰戈爾成為亞洲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吉檀迦利》是一首向神敬獻的“生命之歌”(“吉檀迦利”正是獻詩之意)。作為泰戈爾中期詩歌創作的高峰,它是最能代表其思想觀念和藝術風格的作品。其風格清新自然,帶著泥土芬芳。作者以輕快、歡暢的筆調歌唱生命的枯榮、現實生活的歡樂和悲哀,表達對祖國前途的關懷。

此後,泰戈爾的《新月集》(1913年)描述了純樸的母愛和兒童的天真,《園丁集》(1913年)和《飛鳥集》(1916年)均充滿了對人生和自然的熱愛,表現了積極進取的精神。

除詩歌、小說以外,泰戈爾的戲劇也可圈可點。20世紀20年代他陸續發表劇本《摩吉多塔拉》(1922年)和《紅夾竹桃》(1926年)。前者歌頌印度人民在反帝反封建鬥爭中團結一致的精神,後者揭露了總督勾結國王對礦工加以迫害的內幕。在藝術上,他的戲劇富有浪漫氣息,慣用象征手法,呈現出別具一格的風貌。20世紀30年代泰戈爾又陸續出版長篇小說《兩姐妹》《花圃》和《四章》,戲劇《時代的車輪》和《紙牌王國》,詩集《再一次》和《邊緣集》以及政治抒情詩《禮佛》等。

在六十餘年的藝術生涯中,泰戈爾繼承了古典和民間文學的優秀傳統,吸收了歐洲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文學的豐富營養,在創作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取得了輝煌成就,成為一代文化巨人。

1941年4月,這位印度近代文學的奠基人寫下最後的遺言《文明的危機》,對英國殖民統治進行控訴,表達對民族獨立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