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我國陝西關中有個叫倉頡的人,他生有雙瞳四目,身披長發,留有長須,身穿獸皮,手裏常拿著一支筆。他的頭形很奇特,頭頂高高地隆起,像個畸形的頭陀。他經常騎著毛驢,跋山涉水,跨州過郡,去了解民間風俗習慣,收集民間流行的語言符號。他把收集來的資料寫在蘆葦的葉子上,裝在口袋裏,讓毛驢馱著。後來,毛驢走到今陝西省岐山縣就累死了。倉頡帶著這批資料,就在岐山縣住下來。他不斷地觀察天象,觀察山水風雨演變的現象,辨識鳥獸各式各樣的腳印,或野獸、車輛經過後留下的痕跡,分清和區別各種紋理的異同,並開始創造文字。
倉頡造出文字後,感動了神靈,神靈從天上投下糧食,夜裏的神鬼也驚嚇得哭起來了。不久,倉頡受命擔任統一文字和進行文字改革的專職官員。
他又作為黃帝的史官,記載史事,部族的重大檔案也都由倉頡掌管。
以上傳說,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敘》裏記述得最為全麵:“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箌之跡(指鳥獸行走留下的痕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義,萬品以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對於倉頡造字這一傳說,曆代學者普遍認為:倉頡有可能是黃帝部族中極有影響力的巫師之類的人物。而上古時期,巫師、史官是由一個人擔任的,倉頡在這方麵作出過貢獻,這樣容易讓人們把從事搜集整理文字工作的人誤以為是漢字的創造者。對古文字頗有研究的魯迅先生也曾經說過:“在社會裏,倉頡也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
客人巧對奸詐地主
有個奸詐的地主,新建了一座樓房,落成之期,賀客盈門。他希望賓客都能說些吉祥話,來討個好兆頭。
問第一位客人,回答姓趙。地主說:“莫非是吉星高照的照?”答道:“不是,乃走失拐帶的走字旁,加上一個不肖子孫的肖字。”主人不悅。
又問一客,回答姓常。主人說:“莫非是長命百歲的長?”答道:“不是,乃藥名當歸的當字頭,下麵加上一個吊死鬼的吊字。”主人又不樂意。
再問第三位客人,回答姓屈。主人說:“娶妻生子好。”答道:“不是,乃屍字頭,下加出殯的出字。”主人更不高興。
待問第四位客人,回答姓薑。主人說:“可是萬壽無疆的疆?”答道:“不是,乃王八羔子的羔砍去四蹄,接上一個男盜女娼的女字。”聽到這裏,主人已氣昏了頭。
王十朋借宿
南宋著名的政治家、詩人王十朋,曾是個窮舉人。一次,他上京都臨安趕考,路過永嘉府時,因住不起客棧,又想找個安靜地方讀書,便渡過甌江,去江心嶼一個寺廟中投宿。
寺廟方丈是個勢利眼,他見王十朋渾身上下透著一股窮酸氣,於是帶理不理,說:“來者何求?”王十朋連忙施禮說:“晚生樂清舉子王十朋,赴京趕考,乞求借宿,請長老行個方便。”
方丈有奚落之意,無援助之心,便說:“平素也有些凡夫俗子,枉稱舉子,叨擾佛門。施主既是舉子,能吟詩否?”
王十朋說:“尚可湊合。”
方丈笑說:“那麼便以客官遠來投宿為題,每句要同一偏旁,作出一首詩來,便可借宿。”
王十朋當下寫道:
浙海江深波浪流,殷勤思想怨悲愁。
客官宵定寒窗宿,達道逍遙遠近遊。
方丈一看,已然十分佩服,可又想再刁難他一下,就說:“施主如能再一筆寫出兩個字,我便答應讓你寄宿。”
王十朋想,這是個勢利的老和尚,應該教訓教訓他。他抬頭見廟堂之上,豎寫著“天心”二字,這本是方丈的自我吹噓,說他替天行慈悲之意,王十朋就對準“天心”二字,提筆一揮,一筆把“天心”二字串在一起,成了“未必”。方丈見了,羞愧不已,連忙恭請王十朋住下來。
後來,王十朋果然中了進士,被擢為狀元,官至龍圖閣學士。包公智斬魯齋郎宋仁宗時,魯齋郎倚仗其國舅身份,胡作非為,老百姓都敢怒不敢言。
一次,魯齋郎為霸占一個良家女子,逼死了好幾條人命。死者的親屬告狀到了開封府,當時開封府的府尹正好是公正無私、疾惡如仇的包公。包公查明了這件案子,怒火中燒,下決心要為民除這一大害。但魯齋郎與皇帝的關係非同一般,要殺掉他並非易事。
包公思慮了半天,終於有了主意。他先給皇帝上了一個奏折,說有個“魚齊即”的人,坑害百姓,作惡多端,而今又有幾條人命,該當何罪。皇帝看後批了個“斬”字。包公二話沒說,回去就把魯齋郎殺了。第二天,皇帝有事宣魯齋郎上朝,包公啟奏道:“此犯乃禦筆親判,昨日已經斬了。”皇帝大驚,問是怎麼回事,包公就把批文交了上去。皇帝看了,隻好言不由衷地說:“苦害良民,該當此罪!”原來,包公等皇帝在批文上批了“斬”字,回到府裏就在“魚齊即”上麵各添了幾筆,變成了“魯齋郎”。皇帝以為是自己昨天看花了眼,所以一點也沒有怪罪包公,而包公也為民除了一害。
機智文三鬥財主從前,有一個叫胡心田的大財主。他對窮苦人非常刻薄,心眼極壞。一天,一家辦喪事,四方親戚朋友都上門奔喪,胡心田也來赴喪。進門,他看到文三在裏外張羅,想拿他開開心,就大模大樣地說:“文三,都說你會講笑話,今天講個聽聽。”
文三看了財主一眼,說:“好,那我就講一個給你聽:有一天,一個姓十的和姓喻的結親家。姓十的嫌自己的筆畫太少,再說《百家姓》上又沒有姓十的。於是,對姓喻的說:‘你的嘴巴在旁邊是多餘的,把那個口字讓給我姓古,在《百家姓》上也可歸宗。’姓喻的想,把我旁邊的口字送給他,我還是姓俞。於是,答應了姓十的要求。可是,這人還不知足,又對姓‘俞’的說:‘親家,我這古字筆畫還是太少,你何不把那個月字也給我,讓我姓胡吧!’姓俞的一聽,火來了,說:‘你這個人太缺德了,看把我的下麵都摳空了,湊你一嘴胡子,真是心田不正。’”
文三講到這裏,人們哈哈大笑。胡心田自討沒趣,隻好灰溜溜地走了。
郭又鬆測字明朝末年,才子郭又鬆痛恨朝廷腐敗,無意功名,依靠作文賣畫為生,但他名氣很大。
一天,郭又鬆在酒店喝酒。吃喝完了,他像往日一樣對店小二說了聲:“記上賬。”剛起身要走,店小二連忙說道:“郭相公,本店利小本輕,賒欠不起,相公忘帶現錢,小人陪您到府上去取。”
郭又鬆無奈,問:“共欠多少?”
小二道:“今天酒菜149個銅錢,加賬上共717錢。”
郭又鬆看著店小二可憐的樣子,低頭一想,有了!叫店小二取筆墨紙硯,大筆一揮,寫了“郭又鬆測字”五個大字,貼在了酒樓門口。
這時,有個書生打扮的紈絝子弟前來測字,問道:“不知卜金多少?”“我測字,要依字論價的。”郭又鬆回答道。那人暗想:郭又鬆名氣很大,今天我倒要難他一難,用一個拆不開的字讓他出醜。便說:“請測一‘也’字。”郭又鬆知他刁難,但仍若無其事地說:“不知要問何事?”隻見那人得意洋洋地說:“我這次參加科舉考試,自覺順當,能否考中?”郭又鬆想了想,突然拍案叫道:“哎呀,照字看來,這次世兄無緣了,還是請早日回府,閉門苦讀,下場再試吧。”“此話從何說起?”那人想,你郭又鬆明明拆不開我的字,想借此搪塞,剛要發作,隻聽郭又鬆道:“世兄不是問功名嗎?你看,這‘也’字旁加一個‘水’不是成為‘池’字嗎?現在,‘池無水,蛟龍不出’。世兄再看,‘也’字旁加一個‘土’不是成了一個‘地’嗎?現在,‘地無土,草木不生’。世兄請再看仔細,‘也’字旁加一個‘人’,不是成了一個‘他’字?‘若問功名,付於他人矣’。”眾人聽後哈哈大笑。郭又鬆接著說:“至於卜金,把‘也’字拆開,不是成了‘七、十、七’三個字嗎?那就請付717錢吧。”兩旁觀看的人讚聲四起,從此郭又鬆名氣更大了。
傻女婿不分“壽”
從前有個傻女婿去嶽父家拜壽。臨走時,妻子交待他說話時多加個“壽”字。於是,他到了嶽父家,見了蠟燭叫“壽燭”,見了點心、桃子叫“壽糕”“壽桃”,見了麵條叫“壽麵”。嶽父見女婿說話處處帶個“壽”字,十分高興。
正吃著壽麵,看見嶽父頭上有一隻蒼蠅,傻女婿連忙用手拍過去,一邊拍一邊還說:“不要怕,我不會拍痛壽頭,打傷壽腦的。”嶽父聽了他這話,氣得手直發抖,把碗裏的麵湯灑在了自己的新衣服上。傻女婿連忙用毛巾替嶽父擦幹淨衣服,又說:“好好的一件壽衣上澆了麵湯,怪可惜的。”嶽父氣得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
吃完了壽麵,傻女婿擺弄著桌子上一紅木匣子,當著嶽父的麵說:“這壽木、壽材真夠漂亮的。”嶽父聽了,氣得昏死過去了。
傻女婿之所以闖了禍,就是因為他不了解“壽”的含義和用法,不管“壽”的感情色彩和使用場合。“壽麵”“壽桃”是“壽”的正麵用法,是吉利的字眼;而“壽頭”“壽腦”在吳方言裏是“傻頭”“傻腦”的意思;“壽衣”“壽木”“壽材”則是指為人死時預備的衣服和棺材。故使用時一定要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詞語。
巧嘴媒婆做媒從前,有一個缺一塊嘴唇嫁不出去的姑娘。還有一個沒有鼻子娶不到媳婦的小夥子。他們雖然相貌都有缺陷,但找對象時都有一個共同的條件:不要殘疾的。有一個巧嘴媒婆計上心來,開始撮合他們兩個。巧嘴媒婆對小夥子說:“這個姑娘沒有別的毛病,就是嘴不好。”
小夥子說:“嘴不好不算毛病,好好調教一下,慢慢她就會改嘛!”巧嘴媒婆對那個姑娘說:“這小夥子什麼都好,就是眼下沒有什麼。”
姑娘聽了笑笑說:“眼下沒什麼怕啥,我陪嫁多點兒,以後勤快點兒,就是了。”巧嘴媒婆見雙方都表示同意,於是要他們把自己說的話寫下來,省得以後有麻煩,口說無憑。
新婚之夜,真相大白。雙方都指責媒婆騙人。
巧嘴媒婆拿出字據說:“我不是對你們說了‘姑娘嘴不好,小夥子眼下沒有什麼’嗎?怎麼能說我騙人呢?”
姑娘和小夥子才恍然大悟,但木已成舟,又有什麼辦法呢?
劉墉以字說人乾隆年間,劉墉去南京主持破獲“一枝花”的“謀逆造反”大案。為了偵察情況,他裝扮成一個算命先生,去市井中給人測字算卦。
一天,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來找他測字。劉墉對他有一定了解,他是“一枝花”集團中的一員幹將,武藝高強。雖入迷途,但他心地善良,劉墉很想讓他迷途知返。這青年隨手寫了一個“休”字,遞給劉墉道:“請先生測測我的生平。”
劉墉鄭重其事地說:“按這個‘休’字來看,其意吉凶參半。‘休’乃一人依木之象,草木屬陰,看來先生幼年早孤,你家中隻有孀母與你相依為命,可是否?”
青年不禁一驚,欽佩地點了點頭。劉墉接著說:“木乃東方青龍之象,一人依木原是開發之象,隻是木屬陰,屬靜,令堂貞靜賢惠,隻是口齒不便利。”
青年聽罷,想到自己聾啞的母親為了養育自己所付出的艱辛,不禁潸然淚下:“先生說得都對,請繼續斷。”
“請莫怪我直言,這‘休’字不成‘體’,恐怕你小時候不成體統,是個浪蕩兒。但‘休’有‘止’的意思。何時而止?‘休’可拆十八成人。十八歲以後,你才立誌改過,浪子回頭。可惜此時令堂人已就木了。”那個青年此時已是淚流滿麵。
劉墉看他如此,說:“你不必難過,將來必有後福,可報先慈於地下。”
“何以見得?”青年問。
劉墉把紙遞過去道:“請看紙的背麵。”青年把寫著字的紙翻過來,橫著端詳,竟然是一個“兵”字。劉墉說:“‘兵’字原是立人之象,你既不在行伍,則是個諳熟兵刃的好漢,必定身有武功。你再看:這‘兵’字實係橫倒之‘木’,人臥倒木之上,雖樹倒,而先生自可無恙。後半生的事業恐在其中了。”
後來,青年歸降了朝廷,在劉墉手下辦差,成為一名得力幹將。紀曉嵐妙回乾隆乾隆年間的大才子紀曉嵐,聰明機智,出口成章,幽默風趣,深受皇帝喜愛。
乾隆素知紀曉嵐體胖怕熱,夏天總喜歡脫衣納涼,因此就想戲弄他一下。這日,紀曉嵐正赤著上身與群臣辦公,忽聞“聖上駕到”,紀曉嵐猝不及防,衣不蔽體,情急之下,鑽入案底。
乾隆心知紀曉嵐藏於桌下,便假意要走,紀曉嵐不知就裏隻顧問:“老頭子走了沒?”一句話被皇上抓個正著。
乾隆坐了一個時辰,不走,也不說話。紀曉嵐趴在地上,屏氣凝神,心裏發慌,加上天熱,已然大汗淋漓。
這一下乾隆也忍俊不禁,說:“你如此無禮,說出這樣的輕薄話。你給我解釋清楚,“老頭子”是怎麼回事?”
紀曉嵐說:“臣還沒穿衣服,怎麼回聖上的話呢?”
乾隆讓太監給他穿上衣服,說:“虧你還知道跟我說話要穿衣服。”
趁穿衣服的時候,紀曉嵐已經想好了說辭,他十分恭敬地對皇上說:“皇上萬壽無疆,還不是‘老’嗎?萬物之首,皆為‘頭’,您老人家頂天立地,是百姓之‘頭’呀!帝王以天為父,以地為母,對於天地來講,就是‘子’,而且‘子’乃聖人之稱,孔子、孟子皆稱為‘子’,連在一起就是‘老頭子’。”
說的都是好話,乾隆龍顏大悅,紀曉嵐這才鬆了一口氣,想:日後可不敢隨便稱呼“老頭子”了。
毛澤東智解“蔣”“毛”
毛澤東在國共重慶談判期間,創作了一首《沁園春·雪》,以其大氣磅礴的筆觸、宏偉壯觀的意境,在山城重慶的文藝界引起轟動。當時文藝界的名流借談判的空隙,邀請毛澤東作了一次演講。演講結束後,有人問:“假如這次談判失敗,國共全麵開戰,毛先生有沒有信心戰勝蔣先生?”
毛澤東認真地說:“國共兩黨的矛盾,是代表兩種不同利益的矛盾。至於我和蔣先生嘛……”他故意拖了拖腔,又接著說:“蔣先生的‘蔣’字,是將軍的‘將’字頭上加一棵草,他不過是一個草頭將軍而已。”說著,便情不自禁地發出了豪放的笑聲。
“那毛——”不待有人問完,毛澤東就接上去說:“我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腳’的‘毛’字,而是一個反‘手’。”意思就是:代表大多數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要戰勝代表少數人利益的國民黨——易如反掌。
風月無邊20世紀50年代末期,幾位日本學者到中國訪問。一天,他們登臨泰山時,看見盤山路一側的石壁上刻著“二”兩個字,日本學者不解其意,於是便詢問陪同的中國學者。不料,陪同的中國學者也被這兩個古怪的字難住了,他們隻好答應客人回去查詢。
遊山歸來,日本學者追問“二”的讀法和意義,於是陪同者翻遍典籍,多處走訪專家學者,都沒有解開此謎。
不久,此事傳到北京。有人帶著臨寫的這兩個字到中國科學院去請教郭沫若。郭老看了這兩個字,沉思了一會兒,提筆在“二”兩個字的外邊各添上兩筆,於是便成了“風月”二字。然後郭老笑著說:“這兩個怪字的意思是‘風月無邊’,是用來形容風光無限好的意思。”後來,當代書法家謝逢鬆以“二”二字為上聯,並題寫了下聯。他的下聯是“”,即在“年”和“華”兩個字上各加了一個“□”,其意思是“年華有限”。
窮人以智脫罪從前有個窮人叫仁王。地方官認為仁王的諧音是“人王”,犯了忌諱,便將此事稟報給皇上。皇上心想:“朕乃人王,竟然有人也敢叫‘人王’,此人真是膽大包天。”於是,命地方官將這個窮人押到京城。
皇上經過審問,問明緣由,知道這個窮人沒有那麼大的膽量,並非故意犯諱,便也沒有降罪,皇上對那窮人說:“朕覺得你的名字不妥,就賜你在‘王’字上加一點,你以後就叫仁玉吧。”那人謝恩以後,回家卻改成“仁主”。
結果又被地方官報告給了皇上。
皇上第二次將這個窮人抓來,龍顏大怒道:“大膽,朕讓你改名,你竟然違旨抗命。朕乃人主,你也想當人主嗎?真是罪該萬死。”
窮人麵無懼色,從容答道:“皇上息怒。皇上是人主,草民是皇上的臣民,皇上賜給草民一點,草民應該頂在頭上,頂禮膜拜,豈能別在腰裏呢?”
皇上一聽,頓時轉怒為喜,放了這個窮人。
王安石與“驦”
人們結婚時,都會用大紅紙寫上“驦”字貼在牆上,表示對新人的祝福。相傳,“驦”字是王安石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