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從猶太進口的“替罪羊”(1 / 3)

相傳,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的忠心,讓其帶上他的兒子以撒到山上去,然後把以撒殺死,在火上燒熟了獻給自己吃。

亞伯拉罕帶上兒子和柴火上山去了,他一聲不響地架好木柴,然後將自己的獨生子以撒綁了起來,置於柴堆上。當他舉起刀來要殺以撒時,忽然聽見上帝在呼叫:“放下手中的刀吧!我知道你是忠實於我的。”

聽見了上帝的呼喚,亞伯拉罕給以撒鬆了綁。可是拿什麼給上帝吃呢?亞伯拉罕往四下裏一看,不禁喜上心來,隻見一隻公羊,雙角被茂密的樹枝纏住了。亞伯拉罕就把那隻公羊捉住,殺死烤熟了獻給上帝。這隻羊替以撒去死,上帝的信徒們就稱它是“替罪羊”。

基督教傳入中國後,替罪羊這個詞也隨之傳入。由於中國人一向把羊看成是溫順老實的動物,認為羊最沒有反抗能力,替罪羊這個詞也就被認可,並很快流傳開來。“出洋相”的外國人近代,有一個叫庫茨佐夫的洋人聽說中國富饒繁盛,就來到中國,並聲稱要遊曆整個中國,一展宏圖。他妄想將中國所有的財富掠為己有,將中國的田地變成自己的莊園,將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吞進自己肚裏,將中國老百姓變為自己的奴隸。

一天,他在和土財主閑聊時,終於按捺不住自己的狼子野心,信口問道:

“誰能一口吞下一塊土地?”這沒頭沒腦的問題,把財主問得無言以對。這時,土財主家的放牛娃正巧經過這裏,聽到這句話,覺得這家夥不是好東西,於是上前說道:“一口吞下一塊地算什麼英雄,我能一口吞下四塊土地!”庫茨佐夫大吃一驚,忙問:“你怎樣一口吞下四塊土地?”放牛娃用鞭杆在地上寫了個“田”字,這“田”字正是“口”中含了“四塊土地”。

庫茨佐夫覺得很沒麵子,罵道:“你一個小孩子,仗著一點小聰明,難道還想把中國的全部智慧一口吞掉嗎?”放牛娃沒有吭聲,卻用鞭杆在地上寫了個“團”字。

庫茨佐夫驚呆了,惱羞成怒,接著在地上寫了個“囚”字後,吼道:“別得意,看我一口把你們中國人也吃掉。”放牛娃馬上也寫了個很大的“口”字,又在“口”中間粗粗地寫了一豎,成了一個“中”字,一豎正象征著一位堂堂正正、無比英勇的中國人。“任何有野心的洋人,也別妄想能吞掉一個中國人。”

庫茨佐夫驚怒交集,臉色變得十分難看,被這小小的放牛娃戲弄得顏麵盡失。這事不久傳開了,因為他是外國人,人們便說他“出了洋相”。“出洋相”一詞也就這樣流傳開了,比喻人鬧笑話或出醜。令人生厭的“勢利眼”

蘇東坡有一次到景色秀麗的莫幹山遊玩,走進一座壯觀的廟宇。廟裏的方丈見他衣著樸素,以為是一般遊客,便淡淡地指指凳子說:“坐!”然後對小沙彌說:“茶!”經過一番交談後,方丈發覺來客談吐不凡,非同一般,便把他引到大殿,客氣地說:“請坐!”又對小沙彌說:“敬茶!”兩人又接著談了起來。方丈愈發感到來客才華橫溢,知識淵博,就又問起他的姓名。這才知道,來客是名揚四海的大文學家蘇東坡。於是,方丈又換了一副麵孔,把蘇軾請到文雅闊氣的客廳,畢恭畢敬地說:“請上坐!”吩咐小沙彌:“敬香茶!”

臨別時,方丈請蘇軾寫楹聯留念。蘇東坡信筆寫道:“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方丈羞得無地自容。

同是進廟的遊客,由於身份不同,招待的態度、讓座的地點、甚至敬茶的質量都不相同。因此,這一故事成為“勢利眼”的經典故事而流傳開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把這個詞用來稱呼那些為人處世特別勢利的人,因為他們的眼裏隻有權勢,妄圖依勢沾光。

“拍馬屁”怎樣成為貶義詞“拍馬屁”一詞源於魏晉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地區,當時西北山道狹窄,馬在那裏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據元史記載,人們平時騎馬相遇,或是迎送賓客時,都要互相拍對方的馬屁股稱讚一番:“好馬!好馬!”久而久之,“拍馬屁”

便成了人們相見時的一種習俗。

那麼,“拍馬屁”這種禮節風俗又是怎樣演變成為那些阿諛奉承行為的代名詞呢?這還得從魏忠賢說起。

明朝末年,魏忠賢掌權,奸臣當道,倒行逆施,百姓苦不堪言。

一天,閑得發慌的熹宗聽從魏忠賢的奏請,下令京城的武官都到西校場賽馬。

是日,三聲炮響之後,比賽開始了。隻見幾百匹駿馬宛若離弦的箭,直往前奔,馬背上的武官,個個精神抖擻,不斷高舉馬鞭抽打,而在賽馬的行列中,隻有魏忠賢與眾不同。他不用馬鞭抽馬,隻是在馬屁股上拍三下,馬便四蹄騰空,快如閃電,不一會兒便遙遙領先,繼而奪得了第一名。熹宗對此非常疑惑,好奇地問:“你這馬不用馬鞭抽,反而跑得更快,難道這是一匹神馬嗎?”魏忠賢趕緊雙膝下跪,回奏道:“皇上,奴才的馬並非神馬,之所以能遙遙領先,是因為奴才識得馬性。要馬跑得快,千萬不能強行抽打,而是要順著它的性子,隻需在馬的屁股上輕拍三下,馬就躁癢難耐,必然會奮力向前奔跑。所以,我的妙法說穿了,就在‘拍馬屁’這三個字上。”

熹宗聽後,拍掌大笑,並下令從此以後,朝廷內外,事無大小,俱由魏忠賢掌管,魏忠賢大喜過望,連忙跪下接旨,拜謝龍恩。

自此,魏忠賢愈加飛揚跋扈,朝廷內外更是被他搞得烏煙瘴氣,百姓氣憤難平,便借這個故事諷刺說:“魏閹能有這樣的地位,都是拍馬屁得來的。”

“拍馬屁”的說法也就這麼流傳了下來,用來形容那些趨炎附勢、阿諛奉承的人。

孔融創造“想當然”

東漢末年,曹操在官渡一戰中以少勝多,打敗了當時勢力強大的袁紹軍隊。當曹操攻下鄴城時,曹操的長子曹丕入城搜查,在袁紹家中發現了袁紹的美貌兒媳婦甄氏,曹丕在其父曹操的支持下收甄氏為妻。曹氏父子乘人之危,奪人妻室,受到人們的譏笑和譴責。北海孔融知道後故意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其實,曆史上並無此事。曹操聽了後大惑不解,問他:“典從何出?”孔融很是得意,笑著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意思說,用眼前的事例來推測,想必那是當然的了。為此,曹操對孔融很惱火。

當孔融被人告發,說他有侮謾誹謗之罪時,他立刻就被曹操抓了起來,丟了性命。

“想當然”的事例很多,即使名人,也不乏“想當然”之事。詩聖杜甫,詩篇千古不朽,但他描摹桂林山水的《寄楊五桂林潭》卻並不佳妙,其中有這樣的句子:“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梅花萬裏外,雪片一冬深……”這就失實了。桂林盛產桂花,誇梅花何意?冬天也並不冷,又極少下雪,為何獨吟冬雪?一查,原來杜老夫子根本沒有去過桂林,是想當然耳。歐陽修有一副名聯:“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其學問淵博可見一斑。蘇軾20歲時,年輕氣盛,以一篇《刑賞忠厚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一舉高中進士。蘇軾在考卷中曾引用:“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

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嚴,而樂堯用刑之寬。”歐陽修讀後,對這幾句話所說的典故,還真從未見過。放榜之後,他召來蘇軾,問:“文章中的典故出自哪裏?”蘇軾回答道:“想當然耳。”歐陽修這才方知上當,對梅聖俞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如今用“想當然”一詞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斷。

沒心沒肺的“二百五”

據傳戰國時期,蘇秦被人暗殺,齊王惱怒要為蘇秦報仇,但一時抓不到凶手。於是,他就想了一條計策,命人把蘇秦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石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是為齊國除了一大害,當賞黃金千兩,望來領賞。

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前來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啊!”四個人又都一口咬定說是自己幹的。齊王說:“真勇士也!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人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後來人們就以“二百五”稱那些傻裏傻氣,腦子裏缺根弦的人。

“二百五”的另一由來是:人們常把呆頭呆腦,出盡洋相的人叫“二百五”。原來,牌九(一種賭器)中有“二板”(四個點)和“幺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是十個點,在牌九當中被稱為“斃十”。“斃十”在牌九裏是最小的,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幺五”的簡稱)這個詞來形容那些什麼事也做不好的人。時間一長,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了。

樹倒猢猻散南宋時期,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了嶽飛,遭到所有愛國人士的唾棄。

朝廷中有個名叫曹詠的侍郎官,依附秦檜,很受信任,所以名聲顯赫,勢高權大。他的同鄉們都來奉承他,想借他的權勢謀個一官半職。可是,曹詠的妻兄厲德新偏偏不把他放在眼裏,這使曹詠十分氣惱。於是,他便暗中指使地方上的官吏,用各種辦法對厲德新威逼脅迫。但是,厲德新錚錚傲骨,不肯低頭。

後來,秦檜在人們的唾罵聲中得病死去。靠秦檜升官的狐群狗黨們紛紛垮台作鳥獸散,曹詠也不例外。這時,厲德新心中痛快,他立即修書一封,差人送給曹詠,曹詠打開一看,原來是一篇賦,題為《樹倒猢猻散》。賦中嘲諷曹詠依附秦檜,就像依仗大樹而橫行霸道的一群猢猻,如今樹倒了,樹上的猢猻也四散逃奔。

曹詠看完後,氣得七竅生煙,可又無可奈何。

這句俗話比喻以勢力互相勾結的人,一旦勢敗,就會紛紛散去,各顧各的。

宰相肚裏能撐船王安石中年喪妻後娶了個叫姣娘的小妾。但王安石終日忙於國事,冷落了姣娘。時日一久,姣娘便與一個仆人勾搭上了,不久王安石就聽說了此事。

這一日,王安石假稱出門辦事,中途悄悄折返家中,果然聽到了姣娘與仆人打情罵俏的聲音。這下,王安石氣不打一處來,舉手便想打門,可轉念一想:“我堂堂一國之相,一砸門,家醜就傳出去了,豈不惹人恥笑?”

王安石仰天長歎,看見了樹上的烏鴉窩。他拿起一根竹竿朝烏鴉窩捅了幾下,驚飛了烏鴉,也驚動了屋內偷情的兩個人,屋裏的仆人聞聲忙跳窗逃走。

轉眼中秋節到了,王安石想趁著家宴的機會,勸一勸姣娘。“朗月當空,有酒豈能無詩。吟首詩以助酒興,如何?”姣娘欣然答應,王安石便吟道:

“日出東來還轉東,烏鴉不叫竹竿捅。鮮花摟著棉蠶睡,撇下幹薑門外聽。”

姣娘也是個聰明人,一聽王安石知道了自己和仆人的事,“撲通”跪在丈夫麵前,也和了一首詩:

“日出東來轉正南,你說這話夠一年。大人莫見小人怪,宰相肚裏能撐船。”王安石本來還想好好地訓姣娘一通,可見她誠心認錯,心也就軟了。再說姣娘正值雙十年華,這事本也不能全怪她,倒不如來個兩全其美。於是,王安石便送了姣娘一些銀兩,讓她和仆人遠走高飛了。

這事傳開以後,人們都非常讚賞王安石這種寬宏大量的做法,“宰相肚裏能撐船”也因此成了千古美談,形容人和人相處總免不了有矛盾,因此為人處世要豁達大度。

三句話不離本行很久以前,一個村子裏住著四個能說會道的人。這四個人,一個是廚師,一個是裁縫,一個是車把式,還有一個是跑船掌舵的。平時村子裏誰家有糾紛、紅白喜事、打架抬杠的,人們都請他們去說和,大小事情都能得個好的結果。

有一次,村裏一對老哥倆鬧分家,由於人多嘴雜,分了幾天也沒分清,於是就把這四個人請去了。可是,這件事還真有些棘手,四個人決定先到廚師家碰碰頭,商量個對策。

廚師說:“我看這事呀,難,咱還是快刀斬亂麻,別鍋、碗、瓢、盆什麼的一樣樣分得太仔細。”“也對,不過這事也不能偏向著誰。”裁縫想了想說,“這分家呀,還得針過去,線也過去才行。”

趕車的滿不在乎地說:“唉,你們也太擔心了吧,咱們以前又不是沒辦過這號事。這也不難,前有車,後有轍,隻要別岔了路,什麼都好辦。”

跑船的早就聽得不耐煩了,提議道:“咱們別光在這裏嗦了,不如等到了那裏見風使舵,怎麼順手就怎麼給他們劃拉劃拉得了。”

廚師的媳婦在一邊聽著,“撲哧”一聲笑了起來:“我說你們真是三句話不離本行,賣什麼的就吆喝什麼呀。”話音剛落,裁縫、車把勢、跑船的一屋子人又大笑起來,原來廚師媳婦是個做小買賣的,專門用吆喝吸引人的。現在我們用這句話說人的言語離不開他所從事的職業。

真金(經)不怕火煉相傳南北朝時,佛教興盛,統治階級尊崇佛教,就大興土木,建造寺院。

唐朝詩人杜牧曾詩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的盛況。道教見佛教發展如此之快,恐其蔓延開來影響道教發展,就紛紛起來反對。佛、道一時爭鬥不休,兩家決定要真正較量一番,分個高低。

出家人都不願意動武,恐傷及性命。最後決定,把兩家的經卷放在火裏燒,看誰家的燒不壞,誰家就算勝。

到了比賽的那一刻,佛、道兩家各擺好火盆,將佛家的《金剛經》和道家的《道德經》都扔了進去,兩家的經書瞬時都燒成了灰。正在這時,《金剛經》突然變成了一座青底金字的石碑,上麵刻著金光閃閃的經文。大家正在驚奇,忽見《道德經》也變成了兩丈多長的織錦長幅,白底黑字,十分奪目。雙方難分高下,隻好請魏宣武帝來裁決,魏宣武帝聽了這件事說:“真經不怕火煉,兩家各傳自家信徒吧!”

以後“真經不怕火煉”這句話就流傳了下來,傳來傳去,“經”被傳成了“金”。現在人們用這句話來形容貨真價實的東西能經得住任何考驗。

“人心不足蛇吞象”

從前有個書生,在路邊看到一條快要凍死的小蛇,見它可憐,就帶回家悉心照顧。開春後,書生就將蛇放回山裏,正要回家,忽聽蛇張口說話了:“謝相公救了我的命,我別無報答,今年科考相公定能高中狀元。”

書生果然中了狀元,衣錦還鄉。他來到放蛇之處跪倒在地,口中念念有詞:“多謝蛇仙相助。”忽然,眼前出現一條大蟒,對書生說:“救命之恩,永世難忘,相公若想當個一品大官,可將我的眼珠拿去獻給皇上,定可如願。”書生一聽,心中暗喜,但口中卻道:“萬萬不可,萬萬不可如此行事。”蛇仙說:“若不是相公救我,哪有我的今天,快拿去吧。”推辭再三,書生還是動手挖了蛇眼,原來是顆夜明珠。

書生把夜明珠獻給皇上,皇上大喜,馬上封他為一品宰相。不久,太後得病,久治不愈。皇上下詔:“誰能治愈太後,官封九千歲。”宰相心裏一動:“若找蛇仙幫忙,定能治愈太後,到時我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九千歲了。”

宰相又找到蛇仙,說明來意。蛇仙見此人如此貪婪,無可奈何地說:“太後的病隻有我的心上肉能治,你來取一點吧。”說完張開大嘴,等宰相進去。

宰相一聽狂喜,趕緊鑽入蛇嘴,竟欲割下大蟒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難忍,用力把口一閉,宰相就此葬身蛇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