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詞人柳永原名柳三變,他與兩位兄長柳三接、柳三複均以詩文名滿天下,當時人稱柳氏三絕。柳永由於科舉考試落榜,就寫了一首《鶴衝天》詞: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這首詞不過是柳永一時抒懷遣興的作品,但卻盛傳於汴京城,一直傳到了仁宗皇帝的耳朵裏。宋仁宗非常不滿意柳永在這首詞中發牢騷,更不滿意柳永對封建士大夫階級的叛逆。下一次科舉考試時,柳永終於進士及第了。但是,最後唱名皇帝接見進士的時候,宋仁宗卻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滿腹才華的柳永就這樣被除名了。柳永無奈地稱自己是“奉旨填詞柳三變”。這位開創了宋詞婉約派的大詞家,結果一生淪落,最終飄零而死。崔護作詩憶“桃花”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
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德宗貞元年初,崔護參加科舉考試未中,就在長安找了個住處繼續學習,準備來年再考。清明節那日,崔護去城南漫步郊遊。他愈走愈遠,來到一處不曾來過的地方。小橋、流水、芳草遍地。舉目望去,一片燦爛的桃林深處,有一戶竹籬農家。
這時,他感到有些口渴,便來到竹籬外,叩響籬門,高聲問道:“有人在嗎?”
隨著應聲,柴扉輕啟。一位清麗少女走了出來。“笑靨如桃豔,相看兩不厭;執手更無言,秋波留一轉。”
崔護連忙作揖說道:“小生這廂有禮了,隻因踏青信步閑遊,不覺口中幹渴,還望姑娘給碗水喝!”
“家母不在,恐有不便。”少女低眉說道。
“小生實在是幹渴難當,還望姑娘通融。”
“那……好吧。”不久,少女手捧香茶一碗來到低矮竹籬邊。
“多謝姑娘!”崔護接過茶碗,不由得四目相接。良久,少女猛然間臉如桃花,轉身奔入屋裏。
飲罷香茶,崔護緩緩地把茶碗放在籬門外的草地上,“多謝姑娘,小生告辭了。”
走了不遠,崔護回首,隻見少女正倚門顧望,似戀戀不舍。第二年又到清明時節。崔護獨自又尋覓到南郊外。然籬門半掩,屋門緊閉,少女已不見蹤影,唯院外桃林依舊迎風開放,落英繽紛。心情沮喪之餘,便在左門扉上題下了《題都城南莊》詩。
這首描述物是人非、佳人不再的名作,後被廣為傳頌。
李商隱的無題詩傳說晚唐詩人李商隱曾苦戀過一個女道士,戀愛受阻沒有結果。後來他娶妻成家。婚後,與妻子感情極好,一首《夜雨寄北》勾勒出一幅溫馨浪漫的圖畫:“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然而妻子在他三十九歲時就去世了,愛人離去,給他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政治上失意潦倒,愛情上愛而不得和得而複失的悲哀,使李商隱非常感傷。他用精美華麗的語言,含蓄曲折的表現方式,朦朧幽深的意境,來表現自己的情緒與感受。
李商隱擅用典故,善於捕捉富於情感表現力的意象。那首著名的七律《錦瑟》中間四句就各用了一個典故:“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四個典故表達了迷惘、悲哀、傷感、虛幻的情緒,全詩朦朧、淒美、傷感地追憶似水流年。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別離之苦,相思不斷,灰暗失望糾纏凝結。雖寄托出自己的希望,卻又暗喻人神阻隔,甚是愁苦。
他的詩作中,詠史詩和愛情詩最能體現其藝術風格,而以“無題”為題的愛情詩成就最高。他的無題詩,多以相思為主題,不局限於個人愛情的表達,還有著詩人對人生的慨歎。加上其含蓄、深沉的表達,大多表現出淒涼傷感的情懷,但又不失於頹廢。他的詩既受杜甫詩歌的影響,又受到梁陳官體詩的影響,還吸取了李賀詩歌的表現手法,風格華美綺麗、典雅精巧。
王安石煉字的故事王安石有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絕句《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是詩人路過瓜洲,懷念金陵(今江蘇南京)住所所作的詩。這首絕句的背後,隱藏著作者一段煉字的故事。
有人曾收藏了王安石這首詩的草稿。從草稿上可以看到:一開始寫的是“春風又到江南岸”,王安石親筆注上“不好”,圈去“到”字,改為“過”,再圈去,“過”改為“入”,後來又改“入”字為“滿”字,一連修改了十來個字。最後,才選定這個“綠”字。從這一記載中,我們可想見王安石為了找到這個“綠”字,真是大費腦筋啊!
“到”字,一般說得過去,但很平淡,沒有春天的氣息;“過”字,是“經過”的意思,春風隻能從南向北吹“過”,而他所憶的是東方的金陵,與他所在的鎮江沒有季節先後的差別,可見用“過”不合適。“入”是“進入”的意思,它應該是進入某一空間,比如“入江南”,而不能“入江南岸”;“滿”字呢?也不好。風是流動的空氣,而空氣是時刻填充大地空間的,無所謂“滿”與“不滿”。
好一個“綠”字!這個“綠”,寫盡了江南春色鮮明的色彩,寫活了楊柳春風神奇的力量。公正不阿的陳之茂南宋時,陳之茂於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任禮部主考官。此年,丞相秦檜的孫子秦塤參加會試。秦塤才疏學淺,秦檜便寫了請帖請陳之茂來相府作客,以便打通關節。不料,陳之茂竟以“身在貢舉,諸多不便”為由拒絕赴宴。
秦檜隻好親自出馬,直達試院,要陳之茂選秦塤為第一,並對陳之茂許以好處。陳之茂不為所動,說:“願丞相之孫考第一,我一定選為第一。”
禮部考試一結束,就進行緊張的評卷活動。因為試卷是糊名密封的,誰也不知秦塤是哪份卷子。倒是其中有一份考卷,文章有經天緯地之才。陳之茂對這份考卷大加讚揚,傳閱各司考官,都說此人應選為“省元”,推薦皇上,點為狀元。揭榜之日,才知道這位才子叫陸遊,自然名列第一,而秦塤則名落孫山。
發榜後,秦檜怒不可遏,叫嚷非要陳之茂死,陸遊不得升遷,方才解恨。
他羅織罪狀,向高宗皇帝誣陷陳之茂評卷不公。昏庸的宋高宗準奏,陸遊被黜落,有狀元才而無狀元份,陳之茂也遭到迫害。
曆史證明了陳之茂的慧眼識英雄,陸遊雖然命運多舛,但憑著自己的滿腹才華,終於成為“南宋四大詩人”之一。陸遊晚年曾留下一首稱讚恩師陳之茂的詩:
冀北當年浩莫分,斯人一顧每空群。
國家科第與風儀,天下英雄惟使君。
直到隆興初年,宋孝宗才召見陸遊,賜予他進士出身,算是給他平反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宋代蔡襄,生有一把長且漂亮的胡子,別人都很羨慕,他自己也很得意。
有一天,他和宋仁宗在一起。皇上偶然問起:“你的胡子這麼長,睡覺的時候,是把胡子放到被子裏邊,還是放到被子外麵呢?”
蔡襄一時答不上來,本來他睡覺取其自然,在裏在外也沒在意。
這天晚上就寢,他又想起皇上的話。先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頭,怕傷了胡子;又覺得翹著下巴挺難受,就把胡子放到被子裏邊,被裏總碰胡子,又怕碰斷了;又把胡子放到被子外邊,過一會兒,覺得被子蓋不嚴,脖子直透風,又把胡子放到被子裏邊,可又覺得紮得慌……不想還好,這麼一想還真不知道胡子怎麼放才合適了,就這麼著,折騰了一宿沒睡覺。
蘇東坡知道了這件事,覺得它很有心理學上的意義,寫詩就舉了蔡襄的例子:
比如長髯人,不以長為苦。
一旦或人問,每睡安所措。
歸來被上下,一夜無著處。
陳烈以詩表民意宋代蔡襄性情豪放,尤其喜歡熱鬧。他擔任福州太守的時候,有一年過元宵節,他下令福州城內每戶人家都要做七盞燈,掛在門口,全城成為一片燈海,這樣老百姓就能痛痛快快地觀燈賞月。
他的願望並不壞,可他忘了一件事:窮人連吃飯都困難,好不容易過了年關,哪裏有錢去做燈呢?
還沒到正月十五,蔡襄的朋友陳烈早早就做了有一丈多長的大燈,掛起來了。蔡襄想,老朋友這麼支持他,得去看看。
蔡襄一看,燈上是一首詩:
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
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
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
蔡襄想,這陳烈叫我“風流太守”,開我的玩笑,是過分了點,不過,我也確實沒有想到這樣會加重老百姓的負擔。於是,他重新下了一個命令:由官府出錢來辦元宵燈會,老百姓不必做燈了。
嚴蕊與她的《卜算子》
南宋時,台州天台縣有一位名叫嚴蕊的官妓。她精通琴棋歌舞、絲竹書畫,又擅長寫詩填詞,色藝冠絕一時,聲名遠播。
當時台州知州唐仲友也聽說了嚴蕊的文名。一次宴會上,唐仲友讓嚴蕊即席作詞一首,詠紅白桃花,但詞中不能出現“桃花”二字。嚴蕊稍加思索,就作成一首《如夢令》詞: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唐仲友很高興,就賞了她兩匹細絹。後來,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到台州視察政務。朱熹與唐仲友在政治見解和學術觀點上有分歧,於是他就誣陷唐仲友與嚴蕊的關係不正當,並將嚴蕊關進監獄嚴刑拷打一個多月,企圖使嚴蕊屈打成招。在獄中,嚴蕊受盡酷刑,卻沒有說一句誣陷唐仲友的話。獄吏很同情嚴蕊,就勸她說:“你的罪已經認定了,並不會重罰,你為什麼還不肯招認而要受如此酷刑呢?”嚴蕊回答說:“我隻是個卑賤的妓女,即使定罪也不至於死刑。但我又怎能顛倒是非,誣陷士大夫的清白呢?我即使死了也不能誣陷他人。”
嚴蕊在獄中被關押了兩個月,一再遭受杖刑,遍體鱗傷,幾乎要死去。
她堅決的態度和高尚的品格使得她的名聲更高,一直傳到宋孝宗的耳朵裏。
不久,朱熹免職另任。嶽霖接任朱熹的職務。他非常同情嚴蕊的遭遇,就讓她寫一首詞來陳述實情。嚴蕊不假思索,當即就吟誦了一首《卜算子》: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終有時,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歸何處。
這首詞是嚴蕊在重刑高壓下發出的尋求自由和光明的生命呼喊。嶽霖被嚴蕊高尚的誌節和出色的才華所折服,當即就判嚴蕊除去樂籍,不再做妓女。嚴蕊與她的《卜算子》也成為流傳至今的佳話。
一首相思《醉花陰》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是宋朝最傑出的女詞人,她與丈夫趙明誠誌同道合,情意相投。趙明誠在外為官時,李清照思念丈夫,寫了一首《醉花陰》詞寄給趙明誠: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趙明誠對這首詞十分讚賞,自愧不如,卻又不甘心服輸,想盡辦法要勝過妻子。於是他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天三夜,寫出了五十一首詞。他又將李清照那首《醉花陰》夾雜在其中,請他的朋友陸德夫鑒賞。陸德夫品味再三,說隻有三句寫得最妙。趙明誠忙問是哪三句,陸德夫說:“隻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最為絕妙。”而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寫。趙明誠輸得心服口服,從此對妻子更加欽佩。
白居易以才服人唐代讀書人要考取進士、求取功名,主考官除了看考生的試卷外,還要考慮此人在社會上的名氣和品行;更重要的是,要看有沒有達官貴人的推薦。因此,初到長安來尋求功名,參加進士考試的人,總要想方設法使自己的詩文在社會上出名,或是走各種門路,找有名望的人向主考官舉薦。
唐德宗貞元初年,詩人白居易初到長安。他當時年約十五六歲,拿著自己的詩文去拜見著名的詩人顧況。顧況當時已六十多歲,又是當時的名士,對白居易這個十幾歲的後生自然不大客氣。他拿起詩文,看了看封麵的名字——白居易,又把他打量了一番,然後說:“長安的米價很貴,要在這裏‘居’是大不‘易’的。”雖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有言外之意,說在京城不好混飯吃,接著他開始翻閱後麵的詩文,看到了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當他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時,不禁大為讚賞,立刻改變了先前的傲慢態度,說:“能作這樣好的詩,不但在長安,就是天下任何地方要‘居’也很容‘易’。前麵我是和你開玩笑,你不要介意。”於是到處為白居易宣揚,使白居易在長安名聲大振。朱慶餘以詩求薦唐朝詩人朱慶餘有一首著名的七絕詩《閨意上張水部》流傳至今: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