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叫孟嚐君的人,他在家裏養了三千個門客,並把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種等級。上等的門客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魚大肉,出門的時候還有車子可以坐;中等的門客每天隻吃到魚和菜;下等的門客每天吃到的就隻有蔬菜。
有一天,孟嚐君的朋友介紹一個名叫馮諼的人到孟嚐君家,孟嚐君問他的朋友:“這個叫馮諼的人有什麼專長呀?”朋友想了很久說:“好像沒什麼專長耶!”孟嚐君聽了之後,就不怎麼理會馮諼,家裏的傭人看到孟嚐君不理會馮諼,以為主人瞧不起馮諼,便紛紛把馮諼當下等的門客招待。馮諼心裏很不高興,天天發牢騷:“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幹脆離開算了!”孟嚐君知道以後,就把馮諼由下等的門客升為上等的門客,還送給馮諼的母親吃的和用的東西,馮諼心想:“孟嚐君對我這麼好,我一定要找機會報答他!”
有一次,馮諼自願替孟嚐君到薛地去收租討債,結果不但沒有把租子收回來,反而假裝是孟嚐君下的命令,把收租的契約燒掉了。薛地百姓以為是孟嚐君讓他那樣做的,所以對孟嚐君非常感激。後來,孟嚐君被齊王免去了官職,隻好回到薛地,卻受到當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孟嚐君這才明白馮諼燒契約的目的。馮諼聲稱薛地所有欠孟嚐君錢的人不用還錢,替孟嚐君買了個“義”的好名聲!
過了不久,馮諼又對孟嚐君說:“一隻兔子要有三個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獵人獵殺的危險。您現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隻有一個洞,是很危險的!
萬一齊國國君對您不滿意要殺您,您連其他躲的地方都沒有呢!所以,您現在還不能把枕頭墊高,安心地睡覺!”孟嚐君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就問:“那我該怎麼辦呢?”馮諼回答說:“這件事就交給我去辦!我會讓您像狡兔一樣,有三個安全的洞藏身!”
於是,馮諼就跑去找梁國的國君梁惠王,告訴梁惠王孟嚐君非常能幹,梁惠王聽了之後立刻派人帶著一千斤黃金、一百輛馬車去請孟嚐君到梁國做相國。接下來,馮諼搶在使者前麵回到薛地,建議孟嚐君不要接受梁國的聘請。因此,梁國的使者跑了三趟,都沒有把孟嚐君請去。梁國聘請孟嚐君的消息傳到了齊國,齊國國君馬上慌張起來,趕快用隆重的禮節請孟嚐君回齊國仍做相國。
馮諼又建議孟嚐君向齊王請求賜給他先王傳下來的祭器,讓他把祭器放在薛地,並建立廟宗,這樣就可以保證薛地的安全了。等到薛地的宗廟建成時,馮諼就對孟嚐君說:“現在三窟已經完成,從今天起,您可以‘高枕無憂’了!”
此成語故事可與“狡兔三窟”的典故進行對照閱讀。
破釜沉舟秦始皇死後,他的小兒子胡亥登上皇位。
秦始皇稱霸於諸侯列國,胡亥也想稱霸於列國。為此,他剛剛登上王位,就派大將章邯率領大軍首先打敗了陳勝、吳廣的起義隊伍,然後北渡黃河前去攻打趙國。趙國不是秦國的對手,結果,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於是,趙王就派使者前往楚國去請求援助。
趙國的使者到楚國後,就直奔楚宮去見楚懷王,一五一十地哭訴起了秦將章邯攻打趙國的暴行……當時,項羽正好在場。項羽怒火中燒。他對楚懷王說道:“我們應當馬上發兵救趙,我願去跟章邯拚一個死活……”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誰知,宋義率領兵馬到達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就安營紮寨,不再前進,一連四十六天一直按兵不動,不敢與秦軍決戰。對此項羽十分不滿,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再進攻。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殺了宋義之後,項羽就立即派他的手下將領英布等人帶領兩萬人馬要渡過漳河去打秦將章邯。聽說楚軍要渡河,章邯派司馬欣和董翳領兵去攔阻。他們哪裏是英布等人的對手?一交鋒就打了敗仗,急忙後退。於是,英布等人就順利地渡過了漳河,並牢固地占領了河的對岸。緊接著,項羽即率領所有的軍隊都渡過河去。
就在全軍剛剛渡過河後,項羽便吩咐士兵,每人隻許帶上三天幹糧,把所有做飯的釜(即鍋)砸了,把所有渡河的舟沉在了河底,把兵營也毀了(“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他對將士們說:“成敗在此一舉。這次咱們打仗,隻準進,不準退;三天裏頭必須將秦兵打敗。我們要和敵人血戰到底,不獲全勝,誓不收兵!”
將士們看到鍋砸了,船沉了,一點退路也沒有了,因此,就都抱著死戰到底的決心和秦軍拚殺起來。結果,楚兵以一當十,喊聲震天,銳不可當。經過九次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救了趙國。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戰鬥到底。同甘共苦燕王噲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子之為人殘忍,恩將仇報,反而要除掉燕王的兒子和親信。結果燕國大亂,齊國趁機大舉發兵,殘破燕國,子之被殺,燕王噲自縊。太子平,也就是後來著名的燕昭王和太子傅郭隗逃到了無終山避難。
燕國的百姓起初恨子之暴虐,以為齊國發兵是給國家平亂,出於好心,結果發現齊王誌在滅燕,燕國大半土地都已經歸屬齊國。百姓不忍自己的家園被人侵略,懷念太子。於是自發抵禦齊軍,並求訪失蹤的太子,終於在無終山找到了太子平,太子平即位,是為燕昭王。齊軍因為不得民心,而且一下子無法管理大片燕國的土地,隻好退回到齊國。但燕國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損失,在戰國七雄中變成了最弱小的國家。燕昭王痛恨齊國,發誓要報家仇,雪國恨。燕昭王一心想使國富民強,但卻感到束手無策。
一天,他聽說郭隗善於出點子,很有計謀,於是趕緊派人把郭隗請來,對他說:“你能否替我找到一個有本領的人,幫我富民強國?”郭隗回答說:“隻要你廣泛選拔有本領的人,並且親自去訪問他,那麼天下有本領的人就都會投奔到燕國來。”燕昭王不解地問:“我去訪問哪一個最好呢?”郭隗回答說:
“先重用我這個本領平平的人吧!天下本領高強的人看到我這樣的人都被您重用,那麼他們肯定會不顧路途遙遠,前來投奔您的。”
燕昭王立刻尊郭隗為老師,並為他建造了華麗的住宅。消息一傳開,樂毅、鄒衍、劇辛等有才能的人,紛紛從魏、齊、趙等國來到燕國,為燕昭王效力。燕昭王非常高興,都委以重任。與此同時,他對待百姓更是關懷備至,史料記載:“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無論誰家有婚喪嫁娶等事,他都派出官員過問。他與百姓同事安樂,共度苦難28年,終於把燕國治理得國富民強,受到舉國上下的一致擁戴。
後來,燕昭王終於找到了時機,便派樂毅為大帥,聯合其他諸侯國大舉攻打強大的齊國,攻破齊國七十餘座城池。微弱的燕國使得春秋時期最強大國家之一的齊國險些滅亡,令天下所有人都瞠目結舌,不敢相信。
成語“同甘共苦”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來的,它比喻共同享受歡樂幸福,共同承擔禍患苦難。
空穴來風戰國末期,楚國有位叫宋玉的文學家,他出身貧寒,早年曾拜屈原為師,後來到楚國宮廷中當了個小官,最後被楚襄王任命為文學侍從。一年夏天,楚襄王外出巡遊,到蘭台(在今湖北省鍾祥縣以東)的行宮中避暑,宋玉隨同前往。當他們登上行宮的高樓時,忽然迎麵吹來一陣涼風,驅散了周圍潮濕悶熱的暑氣,使人頓時感到無比的清爽。楚襄王十分高興,他回過頭去,對跟在身後的宋玉說道:“這陣風吹得人真舒服啊!它大概是君王和老百姓可以共同享受的東西吧!”宋玉向前跨了一步,低頭躬身回答說:“這風是大王您獨自享受的,老百姓怎麼能和您共同享受呢!”
楚襄王對宋玉的回答迷惑不解,便說道:“風是在天地之間自由流動的,它吹到誰就是誰,並不對人的高低貴賤加以區分。你怎麼能說這陣風是我獨自享有的呢?你這麼說,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道理呢?”
宋玉回答道:“我聽我的老師講過,在彎曲的樹枝上能建造鳥窩,而在筆直的樹幹上鳥兒就無法搭窩了;在有縫隙洞穴的地方可以招來陣陣涼風,而在高大堅實的牆後麵風就無法吹過來了。各種東西依托的條件不同,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性質。”
楚襄王追問道:“那麼,風有幾種不同的性質呢?”宋玉回答說:“風的性質就兩種。一種風依托的是高大的城牆和華麗的宮殿。它緩緩向上升騰,掠過各種鮮花和香草,飄過池塘芙蓉,透過彩色的紗帳,吹到了大王的身上。
這種風清潔涼爽,並且散發出芳香,可以使人耳聰目明,去病強身,通體舒適。人們可以把這種風叫做大王的碓風。”
楚襄王進一步追問道:“那麼,另一種風是什麼呢?”宋玉回答道:“另一種風依托的是狹窄的小巷,破舊的茅屋。它狂暴地翻滾,揚起昏暗的塵沙,卷起腐敗的垃圾,衝進簡陋的籬笆門,吹到窮苦老百姓身上。這種風汙穢潮濕,並且散發著惡臭,可以使人嘴唇幹裂,眼睛昏花,發燒生病,甚至被奪去生命。人們把這種風叫做庶民的碓風。所以,隻有兩種不同的風,而沒有大王可以和庶民共同享受的風啊!”
宋玉說這一番話,顯然是在委婉地暗示楚襄王,君主生活在天堂中,而百姓卻生活在地獄裏,楚襄王是不是領會了這番話的含意,就不得而知了。
後人從宋玉的話中概括出了成語“空穴來風”。它原指有縫隙或洞穴的地方,風就能吹過來。後用於比喻謠傳或流言容易乘虛而入。
亂七八糟“亂七”,指的是發生在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西漢初,劉邦在鏟除異姓諸侯王的同時,又分封了一批劉姓子弟為王,想依靠劉氏宗族的力量,作為皇權的羽翼。但是,隨著諸侯王的勢力不斷擴大,其弊病和隱患也漸漸地顯露出來了。經過幾朝的演變,到景帝時諸侯王勢力越來越大,其中齊、楚、吳三封國幾乎占天下之半,嚴重地威脅著漢王朝的中央政權。大臣晁錯建議景帝進行“削藩”,以減少諸侯王的封土,從而鞏固中央政權。景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下令在眾同姓王中推行“削藩”的政策,這激起了諸侯王的強烈反對。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聯合起來發動武裝叛亂,史稱“七國之亂”。叛軍揮師進兵長安之初,景帝有些慌張,聽信讒言,誅殺晁錯,但諸王的軍隊還是不退,繼續挺進。景帝悔恨之餘,決定以武力平叛,於是派遣太尉周亞夫率兵征討。周亞夫以堅壁固守的戰術,多次挫敗吳楚聯軍的進攻。吳楚聯軍的士卒餓死、投降、失散的不計其數,最後節節敗退。三月,吳王劉濞率殘部數千人退守丹徒衝江蘇鎮江,被東越人所殺。其他諸王也相繼戰敗,有的自殺,有的被殺。至此,曆經三個月的“七國之亂”遂被平定。這就是曆史上的“周亞夫平七亂”。“亂七”一詞,即來源於此。
“八糟”,指的是曆史上有名的晉朝皇室內宮爭權奪利的“八王之亂”。
西晉初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後,擔心其他大夫會奪去他的政權,於是他把皇室子弟分別封為諸侯王,並規定享受許多特權。司馬炎死後,繼位的惠帝司馬衷愚鈍不堪,不會治理朝政,大權落入他的外祖父楊駿的手裏。這使得司馬炎的妻子賈後極為不滿,她便暗中用計,殺掉了楊駿及其同黨。之後,賈後請了汝南王司馬亮來輔政。司馬亮上台後,也是獨斷專行。因此,賈後密詔司馬瑋將司馬亮殺死,又由司馬瑋出來輔政。可是,司馬瑋對賈後也不是言聽計從,賈後便又設計殺死了司馬瑋。後來,為獨霸朝野,賈後又將皇太子司馬通廢為庶人後毒死。當時負責戍守中央王朝的趙王司馬倫趁機發動兵變,打出了為太子司馬通報仇的旗號。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發兵進攻洛陽,斬殺賈後及其同黨,一場持續16年之久的皇族奪權混戰就此開始。先是司馬倫的所為引起了齊王司馬礒、成都王司馬穎、河澗王司馬等人的強烈反對。他們聯合起來殺死了司馬倫,幫助惠帝恢複了帝位。後來,司馬顓聯合司馬穎把司馬礒殺掉了。東海王司馬越得知,十分惱怒,發兵進攻,一舉把司馬穎、司馬都殺了,並毒死了惠帝,另立新帝,由他掌握朝中大權。因為先後參與這場亂事的共有八個同姓王: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礒、河澗王司馬、成都王司馬穎、長沙王司馬硋和東海王司馬越,故這場混戰史稱“八王之亂”。這次皇室內宮爭權奪利的血腥鬥爭,遠比“七國之亂”時間更長,人民所遭受的災難也更加深重,同時也嚴重地削弱了西晉政權的統治力量。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八王之亂”被形象地稱為“八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