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秦觀以謎表愛慕(3 / 3)

有人提議:幹脆派我去把他抓來。有人主張還是用劉備三顧茅廬的辦法由朱元璋親自去請他。有人說:劉基這個人在元朝當過官,因看透了元朝官場的弊端才棄官歸隱的,他熟讀周易,能測會算,算不準是不會出山的,朱元璋聽了說:“我自有主意。”

有一回,劉伯溫遊曆天台山,來到海邊的一個小鎮上喝茶。這裏來往販鹽的很多,他放眼望去,忽見前麵海灘上有一個販鹽的擔夫正躺著睡覺,隻見他頭枕扁擔,仰麵朝天,平攤兩臂,叉開雙腳,睡得正香。他發現這人的睡姿和扁擔恰好形成一個“天”字,有些驚異,不禁走向前去看個仔細。剛走到那人身邊,見那人忽又一側轉身子,一手把扁擔摟在腋下,蜷身又睡著了。

劉伯溫一看,這個姿勢又形成一個“子”字。劉伯溫把這人前後兩個姿勢聯起來一想,這不是“天子”二字嗎?心想,此人一定不凡,便回到茶棚下飲著茶靜等著那人醒來。但見那人不久就翻個身坐了起來,伸了個懶腰說聲“好渴啊!”也來到這茶棚下飲茶。劉伯溫主動和他攀談起來,感到此人談吐不凡,便暗暗慫恿他共謀大事。這時,那人忽然哈哈大笑,站起來拱手說道:

“我請過先生好多次了,這次天意使我們相遇,先生不請自到,實乃我之大幸,天下黎民之大幸也。”隨即約請劉伯溫到括蒼山的大營之中,共圖大事。淮西婦人好大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很喜歡猜謎。有一年元宵節夜晚,他穿上便服到大街上去觀花燈、猜燈謎。他看到街道上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人們擁擠著看燈,仰起頭在猜燈上的燈謎,他走到一處,看見周圍的人最多,並且不斷地發出笑聲,便好奇地擠了進去。隻見一個花燈上是幅畫謎。畫著一個女人,光著兩隻大腳,懷抱一個西瓜,注明“打俗語一句”。朱元璋一看,心裏就明白了八九,卻故作鎮定地悄悄問隨行的幾個人是什麼意思。其實看的人心裏都很明白,但誰也不敢說出來,怕冒犯皇上,惹下大禍。朱元璋見他們都隻是搖頭不說,心裏就更明白了。他回去後的第二天,便下令派兵到懸掛那幅畫謎的地方問罪,屠殺了很多人,造成了我國謎史上的一大慘案。

原來,朱元璋的皇後是淮西人,本來是個勞動婦女,長著一雙沒有纏過的大腳,在當時那個時興纏足的社會,尤其是對於上層的婦女,要是有一雙“天足”,就會受到譏笑。當朱元璋做了皇帝,他的元配夫人成了皇後,這位大腳皇後便遭到了嘲笑,社會上便流行著一句俗語說:“淮西婦人好大腳。”

畫謎上婦人懷裏抱著西瓜,又赤著兩隻大腳,不正是應了這句話嗎?

畫謎顯國情明洪武年間,有人在金陵城外大道旁的牆上作了一幅畫,上麵畫著一個戴著一頂帽子的和尚,一個道士披頭散發,又重重疊疊地,戴著十頂帽子,旁邊另畫著一座斷橋,幾個身穿鎧甲的軍士和一群百姓焦急地站在橋頭,無法過去。這幅畫前吸引了許多人圍觀,人們議論紛紛。一天,一個書生模樣的人從此經過,看了這畫,失聲叫道:“妙哉此畫!”

大家都圍攏到他跟前問這幅畫妙在何處?

書生說:“你們看:和尚頭上無發,卻戴著帽子,這不是‘有官(冠)無法(發)’嗎?而這個道士戴著那麼多帽子,頭發又是亂的,這就是說‘官(冠)多法(發)亂’啊!再看,由於這橋斷了,民意不能通達,軍民的行動都被阻斷了,這樣下去,怎麼得了!”

有人把這件事報告了朱元璋,朱元璋一聽,沉思了許久,點了點頭說:

“這幅畫切中了我們的弊病!”於是決心精簡機構,整頓法規,改善吏政。天下的軍民對這件事都連連稱讚。

才女為情造謎清朝末年,有一位妙齡少女,聽從父母之命,嫁給了一富家子弟。但結婚後不久,兩人感情就已冷淡,丈夫經常在外尋花問柳,她隻能獨守空房。

一年元宵佳節,她獨坐玉床,百感交集,展香箋舒筆墨,填寫一首《玉房怨》:

元宵夜,兀坐燈窗下,問蒼天,人在誰家?

恨玉郎,全無一點真心話。

叫奴欲罷不能罷。

吾今舍口不言他。

論交情,曾也不差。

染塵皂,難說清白話。

恨不得一刀分兩家。

可憐奴,手中無力難拋下。我今設一計,教他無言可答。

後來這首《玉房怨》傳到一文人手中,讀後先讚到:才女為情造文,不僅詞如鼓瑟,聲聲見琴心,而且蘊含妙趣,每句暗含一個字,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大明寺水天下無比大臣令狐謋在唐宣宗年間輔佐朝政十年。在他的仕途生涯中,令狐謋沒有任何功績,隻是在文學方麵還有所稱道。史家評論說:“謋性懦緩,蓋自文學以外,無可稱者。”

喜歡文學的令狐謋門下聚集了許多文學之士,經常在一起談詩論文。

他在出鎮淮海時,曾經帶著一批從屬遊大明寺,在轉至寺廟西廊時,看見牆壁上題有幾句話:

一人堂堂,二曜同光。

泉深尺一,點去冰旁。

二人相連,不欠一邊。

三梁四柱,烈火烘然。

除卻雙勾,兩目不全。

眾人對這幾句話都感到非常奇怪,不知道所指何意。在這些從屬當中,有一個叫班蒙的人悟出了這幾句話的意思,他向眾人解釋說:“‘一人’指的是個‘大’字;‘二曜’指的是日月,合在一起便是個‘明’字;‘尺一’為十一寸,是個‘寺’字;‘點去冰旁’即‘水’字;‘二人相連’為‘天’字;‘不欠一邊’是‘下’字;‘三梁四柱,烈火烘然’指的是個‘燕’字;而最後兩句指的是‘比’字,合起來就是‘大明寺水天下無比’。”王勰巧解字謎作為遣興調笑的一種娛樂方式,猜謎很早在文人士大夫中就流行開來。

南北朝時期,北魏文人就常用猜謎助興,經常聚在一起猜謎,連皇帝也會參與進來。

有一次,北魏孝文帝設宴招待群臣,酒興正酣,孝文帝向群臣說:“朕這裏有一謎,眾愛卿誰要能最先猜出,有賞。”然後,孝文帝就把自己的一謎說出:“三三橫,兩兩縱,誰能辨之賜金鍾。”

諸位大臣聽罷孝文帝的謎語,都認真思索起來。眾人眉頭低鎖,都未能猜出孝文帝所指何物,雖然中間也陸續有幾個人回答,但都不是正確的答案。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彭城人王勰站起來說:“陛下,依您所指,是不是一個‘習(習)’字?”

孝文帝高興地點點頭,當即賜給王勰一份重賞。過後,王勰給大家解釋說:“三三橫,兩兩縱,正好是個‘羽’字。金鍾是酒杯,酒杯也叫‘大白’。

‘羽’加‘白’即為謎底‘習’字呀!”大家這才明白過來。

思卿維求福壽男明嘉靖間,貴州有個趙姓舉子赴京考試。趕考途中宿在姑母家,姑母家有個年輕的婢女,生得美麗典雅,令趙生產生了愛戀之情。晚上婢女去書房給他送茶,趙生禮貌地相待,並問姑娘的芳名。姑娘含羞地說:“賤名‘加夕’,不堪以聞,蒙相公動問,感激衷心。”趙生點頭會意,便說:“姑娘‘移禾’,雅致!雅致!”姑娘聽了,知道對方已聽懂,更加羞赧,含情地轉身走了。第二天,婢女來送蓮子羹。趙生又問:“前日動問芳名,尚未明示,如蒙不棄,再請見教。”婢女便在書案上寫了“韓信點兵”四字。趙生一看,也在書案上寫了四個字:“顏回言禮”。婢女見了,羞答答地說:“相公才如子建,賤婢怎敢有非分之想?”又一日,婢女來書房為趙生研墨。趙生說:“請文君再賜一聯,相如願得一知音。”婢女便拿出一方手帕,上寫:“感君常念波羅密。”趙生接過手帕,在上麵接著寫了“思卿維求福壽男。”婢女看了,十分感動,兩人便以終身相許。趙生告訴了姑母,姑母也欣然同意,不過要求趙生必須赴京考中之後,才能相定。以後趙生果然考中,姑母做主,成全了他們的美滿姻緣。

原來婢女名“多多”,父親是一位教書先生,因暴病而亡。她因葬父而賣身到趙的姑母家為婢,見趙生有才,才以謎相示,以身相許的。(“波羅密”是佛經語“波羅密多”省去了“多”字,原文為從此岸渡到彼岸之意。“福壽男”乃是稱為“三多”的“多福、多壽、多男子”省去了“多”字。)李時珍以謎收徒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親自深入民間,收集秘傳偏方,攀山越嶺,以身試草,曆經艱難萬苦,修正古代醫藥書籍中的錯誤,完成醫藥典籍《本草綱目》。

一年,他又要進山采集,他的兒子李建元和鄰家少年龐顯也都要跟著去。李時珍說:“進山采藥,要在荒草林莽之中,登懸崖,爬絕壁,風餐露宿,十分危險和艱苦。你們還年輕,怕經受不了的!”兩個少年都說:“經受得了!”李時珍笑了笑說:“好,那麼我出個字謎,你們若能猜到,又能辦到,我就帶你們去。”於是他說:左邊右邊都是樹,中間一個野鵲窠。大哥掏鵲叉開腿,小弟伸手往上摸。李建元猜了許久也沒有猜出來,而從小就立誌學醫的龐顯卻不聲不響地在地上寫了一個“攀”字。李時珍一看,高興地說:“猜得很對!”於是就收龐顯作徒弟帶他進山,一邊采集一邊教他認識各種藥材。龐顯終於成了一位很好的醫藥學家。

六兄弟同學藝一家兄弟六人,長大後,父親讓他們離家各學一門手藝再回來。三年過後,兄弟六人在年前回到了家,都說自己學了門好手藝,父親便讓他們依次報上自己學到的手藝。

老大說:“我學的是‘薑太公渭水垂直釣’。”

老二說:“我學的是‘俞伯牙鼓琴揚波濤’。”

老三說:“我學的是‘漢蘇武北海牧羊羔’。”

老四說:“我學的是‘孟浩然騎驢尋梅早’。”

老五說:“我學的是‘韓文公雪映藍關道’。”

老六說:“我學的是‘成吉思汗彎弓射大雕’。”

父親聽了,捋著胡子哈哈大笑,說:“想不到你們兄弟六個學了同一門手藝啊!這可是關係到千家萬戶寒暖的大事,的確是好手藝,要好好幹呀!”

原來,這兄弟六人學的手藝是——彈棉花。

三子破謎承父業從前,有個非常富有的商人,到了晚年時,精力有限,必須找個年輕人繼承他的事業。富商有三個兒子,他想找出其中最聰明能幹的一個來接班,這樣事業就會越來越有聲色。

有一天,富商把三個兒子叫到一起,對他們說:“我給你們出一個謎語,誰答對了,我就把家業交給誰經營。”謎語是這樣的:

扁擔上邊站頭牛,立日一起在心頭,西天之下有一女,女子相伴真風流。

(打四字)大兒子冥思苦想,找不出答案;二兒子想了許久,也猜不出來,兩人都衝父親搖了搖頭。這時,三兒子上前說道:“爹爹,我猜著了——是‘生意要好’四個字,對吧?”

富商點點頭,哈哈大笑,心裏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放心地把家業交給了三兒子。

姑娘以謎招親古時,有一個書香之家,家中隻有一個獨女。她從小聰慧好學,長大後成為遠近聞名的才女。因此,登門求婚者絡繹不絕。

姑娘的父母十分疼愛女兒,對於給女兒找婆家一事也十分開明,對求婚者沒有什麼要求,隻要女兒本人滿意就成。

然而,前來求婚的人,姑娘一個也看不上,她一心想要找一位才高學深的如意郎君。她親筆寫下了馬致遠的散曲《天淨沙》: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打七言唐詩一句)姑娘把這條謎語掛在大門外,聲明猜中者方可議婚。不少年輕人都聚集在門前,反複吟讀那幾句話,卻沒人能猜出來。恰好,有一位趕考的舉子路過此地,見有不少人圍在一起,便也湊了上去。他看了看姑娘留下的詩謎,便從行囊中取出紙筆,寫下了崔顥《黃鶴樓》中的一句:

日暮鄉關何處是寫完,讓人幫忙遞給了小姐。小姐一看,正合自己心意,於是與書生結下了美滿的姻緣。

女主人姓氏之謎有家山村小店,店主性格爽快,幽默風趣。一天,小店來了兩位客人,女主人殷切地迎了上去,問道:“二位客官貴姓?”

兩位客人是進京趕考的秀才,肚子裏都算是有墨水的。其中一個想同女主人開開玩笑,他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同伴,說:“彎弓長,十八子。”

這豈能難倒女主人?她忙笑著招呼:“哦,張公子、李公子請坐!”

兩位客人落座後,便問女主人:“主人貴姓?”

女主人答道:“三鬥三,四鬥四,二鬥三升共一字。”

這樣的回答使得兩位客官麵麵相覷,一時猜不出女主人的姓,一會兒猜是“米”,一會兒又猜是“倉”。

女主人卻笑道:“米有幾鬥?幾年滿倉?我的姓不是那兩個。”

有個也來客店吃飯的本地人,提醒兩位客人道:“你們把她說的數目加起來就知道了。”

二人在心裏默想了一回,終於明白過來:原來女主人姓石呀!

(注:古時十升為鬥、十鬥為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