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過渡大章(3 / 3)

另一個可怕的改變還是在艇艏的聲呐係統方麵,收益於有萊因哈特早在十年前的係統性的武器科技儲備。

德國在很多武器設計方麵沒走一點彎路,投入人力和物力進行的發展和研究也是向著正確的方向。

加上德國在科技方麵的一貫領先,造就了一大批領先世界的先進電子設備,雷達和聲呐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於是這個內部空間相對寬擴的新型潛艇內,被賦予了更多先進的電子設備,儼然成為了現代潛艇的真正祖先。

艇艏的聲呐係統使它具備了直接在水下發射魚雷直接攻擊的能力,它也成為世界上第一艘在不用潛望鏡輔助瞄準下,就能直接發射魚雷對目標進行攻擊的潛艇。

另外它還裝配了一個可折疊的小型雷達天線,可以搜索海麵附近35公裏範圍內的敵方艦艇,並且預警附近85公裏範圍內的飛機。

在這樣成就再配合上深達200米的最大下潛深度,這款潛艇成為了以現如今技術幾乎不可能擊的水下殺手。

當然,這是隻德國現代化海軍重組計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未來的德國海軍將用三種艦艇作為主力。

一種是以護航為主要功能的反潛防空導彈驅逐艦以及巡洋艦,一種是作為核心戰鬥力的航母,最後一種就是遠洋潛艇。

這條早已被證明過正確性的發展方向,使德國人跳過了以自身發展來不及追上的戰列艦差距,一舉將世界海軍拉進了以航母為核心的航空艦隊時代。

也讓本來弱小的德國海軍一躍成為了具有一流實力的海軍,進而將強大的大英帝國皇家海軍打敗。

如今的海戰早已變得麵目全非,大艦巨炮時代已經開始逐漸走向結束,而以德國日本美國這些新興海軍強國為先驅的航空艦隊時代已經悄然走在了世界的前麵。

當然了,那些東京大本營裏,成天叫囂著要用戰列艦主炮敲開美國西海岸大門的瘋子,是能不算在時代進步的範疇之內。

但畢竟用艦炮把敵艦裝甲擊穿的場景實在太過於迷人,所以有些人抱著艦炮至上的想法,還是能夠理解的。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萊因哈特一樣,沿用舊有的戰爭經驗,清楚的摸出未來武器的發展方向,才是其他世界強國能夠選擇的最佳模式。

每一個強國都有各自對戰爭的經驗總結。

一戰德國敗了,德國開始反思自己的不足,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軍工科技進步有所滯後,這使德國軍工科技發展變得盲目而缺乏經驗。

這才能讓萊因哈特有插手和改變的機會。至於那些戰勝國們,他們奉行經驗至上,相信自己的方向才更加正確。

也隻有不斷創新的民族,不斷進步的國家,才配得上享有萬世的基業,才能屹立在世界之巔不被拖下來。這個道理,無數曾經輝煌一時的帝國王朝,都已經為後人驗證過了。

正如日本高層在珍珠港事件前還一直堅定相信戰列艦能夠戰勝航母這件事,因為他們依靠大艦巨炮崛起才剛剛30年,借鑒之前的經驗,還是一副理所當然的模樣。

從德國的科技發展道路來看,它的道路與日本完全是兩個極端。德國將科技發展視為最重要的部分。現在甚至開始基於自動化工業的裝備製造。

在沒有計算機的時代,這種基於機械方向的自動化生產車間在實際上的自動化程度並沒有達到想象的效率。

不過這也可以說是工業發展文明的一次飛躍,這標誌著德國開始在工業產能方麵走上了提高的快車道,美國在這方麵的略微優勢現在正在被德國彎道超車。

在萊因哈特看來,最重要的發展,是德國整體工業基礎的發展,這是第三帝國能源條件的改善,也是整個歐洲工業產能整合的初步成功。

萊因哈特要的,可不是一個短命的帝國。他要的,是一個千秋萬代的第三帝國,是一個可以延續到自己穿越前那個時候的帝國。也隻要這樣,他之前做的那些與這場戰爭無關,與個人有關的大量準備,才能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