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年投身政治

薩達姆·侯賽因1937年4月28日出生在巴格達北部薩拉赫省提克裏特縣的一個農民家庭。9歲時成為孤兒,靠舅父撫養成人。他的祖父和叔父曾先後參加過反抗奧斯曼帝國和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這對年幼的薩達姆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薩達姆在中學階段就開始關心時局和政治,參加學生運動,進行反對費薩爾國王的鬥爭。

1957年,薩達姆加入阿拉伯複興社會黨。1959年,薩達姆在巴格達大學學習法律專業。那時,他閱讀了大量領袖人物的傳記,培育了強烈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想。他積極參加政治社會活動,成為學生運動中的核心人物。1959年10月,他受複興黨的指示,與其他9名青年去刺殺當時擔任總理的軍人獨裁頭目卡賽姆。他們的這次行刺活動遭到失敗,薩達姆因腿部中彈而被捕入獄。在牢房中,他忍著疼痛用剃須刀剜出腿上的子彈。傷愈不久,他奇跡般地成功越獄,逃回故鄉。他不甘寂寞,便又離開家鄉,孤身一人四處奔走,遇到重重困難。迫於形勢,他決定離開伊拉克,騎著一頭毛驢穿越茫茫沙漠,曆盡千難萬險,逃到了敘利亞。他在敘利亞逗留了一段時間,感到難有成就,決意去埃及投奔納賽爾總統。他被告知,納賽爾總統對他的壯舉表示賞識。

1960年2月,薩達姆進入埃及開羅大學攻讀法律專業。他在開羅大學學習階段繼續從事政治活動。1962年底,他任複興黨開羅支部領導成員。1963年2月8日,複興黨在伊拉克發動政變,推翻了卡賽姆政權。政變成功後,薩達姆隨即回國,擔任複興黨地區領導機構副書記,並負責中央農民局工作。1963年11月,非黨派軍人阿裏夫掌權,出任總統,排斥複興黨人,複興黨被迫轉入地下。薩達姆積極參與反對阿裏夫統治的活動。1964年10月,他在敘利亞邊界地區秘密運送武器入境時被發現,再次被捕入獄。薩達姆在獄中過了兩年的鐵窗生活,再次成功越獄逃走,繼續進行推翻阿裏夫政權的活動。

1968年7月17日,以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為首的複興黨青年軍官集團發動軍事政變成功,推翻了阿裏夫政權。複興黨再度上台執政,由貝克爾出任總統。薩達姆受到貝克爾的重用,平步青雲。1968年11月,薩達姆擔任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複興黨伊拉克地區領導機構副書記。1970年他在複興黨第10次大會上當選為民族領導機構成員。1976年1月,薩達姆被授予上將軍銜。1977年7月,他出任複興黨民族領導機構副總書記。1979年7月,貝克爾總統稱病辭職,薩達姆接任總統。與此同時,他還兼任複興黨地區領導機構總書記、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武裝部隊總司令之職,1994年5月兼任內閣總理,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

2.發動兩伊戰爭

薩達姆執政的第2年,兩伊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持續了八年之久,成為當時的世界熱點。

伊拉克和伊朗均為海灣地區大國,又是近鄰,但長期以來,兩國存在嚴重分歧和尖銳矛盾,多次發生衝突和戰爭。

兩伊分歧首先體現在邊界問題上。兩國對邊界線的劃分曆來就有爭執,尤其對阿拉伯界河的劃分分歧更深。這條界河長約100公裏,河界原以該河伊朗一側淺水段為界,河流主權屬伊拉克,但雙方都享有自由航行權。1937年,雙方同意霍拉姆沙赫爾和阿巴丹兩段共11公裏以該河深水線為界。1975年,兩伊達成《阿爾及爾協議》,伊拉克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作為兩國的新邊界,放棄根據1847年和1937年兩國的邊界條約其對阿拉伯河的主權;伊朗則同意將巴格達東北伊朗境內約300平方公裏的土地劃給伊拉克。但後來兩國仍因邊界劃分問題產生糾紛。

兩伊分歧其次體現在宗教教派問題上。兩國都是伊斯蘭國家,伊朗90%以上的居民是什葉派;伊拉克境內雖有什葉派,但卻是由遜尼派掌權的國家。兩國存在尖銳的教派分歧。

兩伊分歧還體現在地區稱雄之爭。兩國都認為自己在海灣地區勢力最強,最有影響力,應該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兩國為此長期不和。

1979年2月1日,流亡法國15年的伊斯蘭宗教領袖霍梅尼返回伊朗,成立伊斯蘭革命臨時政府。2月11日,霍梅尼正式接管政權,巴列維王朝宣告滅亡。4月1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以後,伊朗一切按《古蘭經》和《聖訓》行事,國家各個領域實行全盤伊斯蘭化,主張向外輸出伊斯蘭革命,並把伊拉克作為輸出伊斯蘭革命的首要目標。霍梅尼號召伊拉克軍民起來推翻薩達姆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