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梅尼的言行激怒了薩達姆,也使兩國關係進入緊張狀態。薩達姆下令逮捕了伊拉克什葉派領袖,並支持伊朗反對派的行動。兩伊關係進一步惡化,多次發生邊界衝突。
1980年9月17日,薩達姆宣布廢除關於兩國邊界劃分的《阿爾及爾協議》,收回阿拉伯河主權。9月22日,伊拉克出動10萬兵力、1000輛坦克,分3路在近1000公裏的邊界線上全麵出擊,打響了兩伊戰爭。伊拉克采用的是突然襲擊的作戰方針,伊朗處於被動挨打境地。戰爭開始階段,伊拉克相繼占領了北起席林堡南至霍拉姆沙赫爾的伊朗2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1981年9月起,伊朗局勢趨於穩定,接連組織4次反攻,收複了除北部外的大部分土地,兩伊戰爭開始處於膠著狀態。1982年3月起,伊朗接連發動代號為“勝利行動”、“聖城行動”和“齋月行動”的大規模進攻,戰場形勢發生變化。
1982年6月初,伊拉克表示,隻要伊朗同意停火,伊拉克軍隊立即準備在兩周內全部撤回國際邊界,結束一切形式的武裝行動,但這一提議遭到伊朗拒絕。在此情況下,伊拉克主動從伊朗撤軍,旨在保存實力,加強邊界防守。1982年10月至1987年冬,兩伊戰場再次處於膠著狀態。雙方發動“油輪戰”、“襲城戰”等,競相襲擊對方的石油基地、中心城市和其他重要的經濟、軍事目標及海灣油輪。在戰場上,兩伊互有攻守,集結重兵頻頻發動一係列攻勢,但雙方在軍事上的均勢未能打破。1988年,伊拉克變單一防禦戰略為以收複失地為目標的新戰略,在南部戰場發動主動進攻,收複了法奧半島、薩拉姆傑地區和盛產石油的馬季農島。
兩伊戰爭引起國際社會極大關注。為使這場戰爭早日結束,聯合國、伊斯蘭國家、不結盟運動及有關大國對兩伊進行了大量調解工作。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關於結束兩伊戰爭的第598號決議。決議要求兩伊立即停戰,把一切軍隊撤到國際邊界內;聯合國秘書長派觀察員監督停火與撤軍;交戰雙方釋放和遣返戰俘;委托一公正機構調查衝突責任問題;在適當國際援助下進行戰後重建工作;就一切未決問題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全麵、公正和體麵的解決方案。伊拉克當即表示接受這項決議,伊朗開始既不接受也不拒絕,直至1988年7月才正式表示接受。8月,兩伊實現陸、海、空全麵停火,隨即在聯合國秘書長主持下,兩伊開始直接談判,討論落實安理會第598號決議有關的問題。
1990年4月,兩伊關係出現轉機,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致信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提出希望兩國首腦舉行直接談判,解決兩國間的問題。6月,伊拉克主動向伊朗提供地震救災物資,伊朗方麵表示感謝。7月,兩伊外長在日內瓦舉行停火以來的首次直接會談。8月,伊拉克宣布從伊朗撤軍,交換戰俘,在1975年《阿爾及爾協議》基礎上解決兩國邊界問題,伊朗對此予以響應。
3.海灣地區的精神領袖
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從1979年起就任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執政時間長達34年。
在任期間,薩達姆分別與美國5位總統——卡特、裏根、老布什、克林頓以及現任總統布什——打過交道,分別經曆卡特時代的美伊斷交期(1967年中東戰爭後,美伊斷交)、裏根時代的美伊蜜月期(1984年兩國複交,美派特使訪伊)、老布什時代的海灣戰爭、克林頓時代隔三差五的空襲以及現任總統布什的第二次海灣對峙。
1990年8月,伊拉克憑借自己在軍事力量上的優勢,在10小時內將科威特占領並宣布其為伊第19個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伊拉克的侵略行徑遭到多國部隊的沉重打擊和聯合國的經濟製裁。
然而,在海灣戰爭後的12年中,薩達姆沒有被貿易禁運和美英數萬架次戰機侵入所謂“禁飛區”的行動限製,反而四處尋找機會,爭取與外界的聯係,並通過斡旋和外交手段逐步贏得國際社會中的一些同情和支持。在這12年中,伊拉克先後與伊朗、敘利亞化敵為友,還敞開國門、開放經貿往來,在巴格達召開的數次經貿洽談會中,同俄羅斯、阿拉伯國家和一些西方國家公司簽署了數百億美元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