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橋,分別是中渭橋、西渭橋、東渭橋。
中渭橋,又名渭橋、橫橋、石柱橋,位於長安城正北麵。
東渭橋,又名灞橋,位於長安東北麵。
西渭橋,又名便橋、鹹陽橋,位於長安城西麵,自古便是長安城送客西行之地,橋外崗上設立了驛站,有一座古雅卻顯得莊嚴的送別驛亭,凡送別親人與好友離京而去,多在這裏折柳贈別。
西渭橋,一直居於關中交通要衝,它是長安與西麵、西北麵的各主要交通幹線,一條筆直寬闊的官道從驛亭下穿過,往東是去河東、洛陽中原繁盛之地,而向西卻是戈壁大漠、胡楊落日。
八月十二日這一天,西渭橋外,西北麵的官道上,奔馳而來一行騎馬的人,他們風塵仆仆,顯然是從遙遠的地方而來,這是一支由一百多騎組成的騎兵隊伍。
他們的馬,體型高大健碩,肩膀微微鼓起,留著泛紅的汗漬,充滿了勇氣和力量,有見識的人就會知道這些都是上等的汗血寶馬。
他們的人,個個身材健壯,彪悍威武,穿著黑色的精致鐵甲,頭戴黑色的頭盔,黑色的盔纓在秋風下,他們後背黑鐵弓,腰際別著稍長的橫刀和大劍,馬鞍上還有與唐軍不一樣的箭囊。
他們正是秦夢神親領的回京述職的先鋒隊伍。
從浩瀚城出發,翻過葛羅嶺,穿過瀚海沙漠,經過天山腳下,跨過玉門關,馳過河西走廊,一路風雨沙塵,有時甚至晝夜趕路,三十三天的時間,他們馬不停蹄,行程超過萬裏,這使得他們都瘦了不少,身上不同於唐軍的軍服也顯得十分破舊,但是,他們的眼中卻依然寫滿了堅毅,他們的戰馬也依然充滿力量。
官道上人來人往,所有人的眼光都彙聚在他們身上,望著這群與眾不同卻又充滿著鐵血氣質的騎兵。
秦夢神走在隊伍中間,這是他第一次來京城,他麵無表情地打量著周圍的一切,盡管他走過大漠,走過草原,走過安西,走過隴右,但長安的風物卻給他完全不一樣的感受,這裏的人似乎有一種天生的高傲,也似乎是一種天生的自信,就連路旁的販夫和車夫腰杆都挺得筆直,還有寬闊平坦的大道,以及遠方群山映照和樹木映襯的寺廟道觀與貴族別院莊園。
在他身後,身著黑色勁裝,本已疲憊不堪的幾女也一掃頹態,心情複雜,充滿好奇地打量著長安的一草一木,在她們的眼中,流露出了一種向往之色。
一行龍吟虎嘯衛也露出了敬仰之色,那是一種對大唐的敬重和震撼。
“林通,何處可以飽覽長安全景?”壓下心中激動,秦夢神駐馬向旁邊的林通問道。
“長安城南,明德門外的望長坡,可以眺望整個長安城。”林通轉首對秦夢神恭敬回答,隨後振臂一揮,手上向他稟報了信息的大雕便衝天而起。
“走,去望長坡。”
在秦夢神的帶領下,隊伍瞬間奔馳起來,猶如千軍萬馬,從寬闊的官道上雷霆而過,帶起一陣陣飛揚的塵土,官道上所有的行人都被這狂暴的氣勢所懾,紛紛閃到兩旁,向他們投去了敬畏的目光。
一刻鍾後,一百多騎已經上了望長坡,坡頂是一處古典莊嚴別致的長亭。
走上長亭,大唐的都城猶如一幅壯美的畫卷,徐徐地展現在秦夢神眼前,一股龐大渲染的氣勢一瞬間便湧進了他的心中,這是何等的壯闊的景象。
初秋的氣息中,巍峨磅礴的長安城屹立在渭水之濱,渭河平原上,高大的城樓猶如一尊尊巨龍昂然挺立,仿佛在訴說著大唐的萬千氣象,龍首原上,大明宮帶著浩然的帝王氣韻,展現著君臨天下的帝王氣度與帝道風采。
這裏是大唐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是整個世界的中心,占地近百平方公裏,人口一百多萬,它是羅馬城的七倍,巴格達城的五倍,君士坦丁堡的六倍。
羅馬城、巴格達城、君士坦丁堡,都是西方著名的都城,然而比起長安,他們什麼都不是!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好一個大氣磅礴的長安城,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好一個萬城之城的長安城!”秦夢神麵對著長安城,發出了一聲長嘯,如龍吟般回蕩在天地之間,這是對長安的讚歎,也是對曆史的讚歎,更是對華夏民族的讚歎。
“一座城市的曆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曆史!長安,當之無愧。”秦夢神接著又是一番巨大的感歎。
長安,這座中國曆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傳承的雍容儒雅,滿腹經綸,博學智慧,大氣恢弘,成為中國曆史的底片,中國文化的名片和中國精神的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