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空中閃電——火箭炮(1)(1 / 2)

自從這種“勢如疾風,快如閃電”的超級火炮在蘇聯誕生之後,就一發而不可收,當仁不讓地成為新的陸戰主角。傳統的火炮在它麵前,如同一個農人站在了時尚的少女麵前。

戰爭之神——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聯對世界的偉大貢獻之一。BM-13火箭炮是1938年10月開始試驗的,1939年9月開始秘密裝備,但直到二戰開始,才在蘇聯部隊中大規模裝備。喀秋莎火箭炮為盟軍的最後勝利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成為納粹德國的噩夢。在二戰中,蘇軍中一共裝備了6800門BM-13火箭炮。

從天上到地上

蘇聯火箭武器的研製可以追溯到沙俄時代。沙俄時代的齊奧爾科夫斯基是現代宇宙航行學的奠基人。一戰爆發後,苦於飛機裝備的武器威力不足,俄國人便想在飛機上安裝大威力的航空武器——火箭。

十月革命勝利後,繼承了沙俄火箭技術基礎的蘇聯在航天火箭方麵投入了很大的精力。1921年,專門研製火箭的第二中央特別設計局成立。經過不懈努力,蘇聯設計師先後研製出了可以穩定飛行400米的固體火箭,射程1300米的火箭彈,以及РС-82毫米和РС-132毫米航空火箭彈。

1938年10月,火箭炮車載實驗正式開始。1939年3月,沃羅涅日的“共產國際”工廠8導軌的БМ-13-16試製成功。1941年6月17日,БМ-13向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元帥、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將以及軍械人民委員烏斯季諾夫進行了成功的發射表演。6月21日,蘇德戰爭爆發的前夜,在БМ-13的定性測試尚未全部完成時,蘇聯政府作出決定,全力生產БМ-13火箭炮及М-13火箭彈。

二戰時的晴天霹靂

1941年6月30日,沃羅涅日的“共產國際”工廠開始批量生產БМ-13火箭炮。7月23日,首批批量生產的火箭炮順利地通過了測試。從此,火箭炮開始大規模生產並迅速裝備部隊。由於當時火箭炮屬於高度機密,戰士們不知其名字,隻見炮架有“K”字,便愛稱為喀秋莎。

在實戰中發現,BM-13在泥濘路況下的越野機動性不夠,便想開發一種履帶式的火箭炮,於是選擇了T-40水陸坦克底盤,安裝了BM-8-2424聯火箭炮發射器,所以就有了BM-8火箭炮的誕生。BM-8火箭彈發射器則是由PC-8282毫米航空火箭彈改進得來。不過T-40在1941年秋已經停產,車況和數量都遠不能滿足要求。所以定型生產的BM-8-24是以新的Т-60輕型坦克為底盤的。BM-8-24的威力比BM-13小,射程也近些,不過它的機動性更好,火力密集度更高,適合打擊近距離的敵有生力量和輕型野戰工事。

1943年2月,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偉大勝利。1531門喀秋莎在戰鬥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了對付德軍的堅固火力點,蘇軍投入了剛剛研製成功的М-31-4火箭炮。這是一種架在地上發射的火箭炮,發射М-30300毫米火箭彈。1944年,出現了采用М-31-4發射架的БМ-30-1212聯裝自行火箭炮。БМ-30火箭炮在布達佩斯、布拉格、科尼斯堡和柏林等城市攻堅戰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蘇聯總共生產了2400門БМ-8係列,6800門БM-13係列和1800門БМ-30係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門是裝在卡車上的。到戰爭結束時,蘇軍已擁有7個火箭炮師,11個火箭炮旅以及38個獨立火箭炮營,一大半的火箭炮都是БМ-13。蘇聯紅軍的火箭炮部隊已經成為整個炮兵中最具威力的部分。

高麗鐵拳——MLRS70毫米快速攻擊多管火箭炮

多管火箭炮作為陸軍的一種重要遠程壓製火器,一直以來始終在世界各國陸軍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多管火箭炮的發展始終得到世界各主要軍事強國的密切關注。東亞國家韓國對此也很重視,研製出MLRS70毫米快速攻擊多管火箭炮。

韓國人的火箭炮情結

在朝鮮戰爭中曾經多次遭受蘇製BМ-13“喀秋莎”火箭炮毀滅性打擊的韓國,對火箭炮強大的殺傷力有強烈的“親身感受”。加上自己對麵強大的朝鮮陸軍同樣裝備有數量極其龐大的先進的多管火箭炮,於是,為了自保,韓國陸軍對多管火箭炮的發展非常重視。韓國先是自行研製了KY-130型130毫米火箭炮。但由於韓國陸軍對自己的技術實力心裏沒底,於是又花巨資從美國引進了美國陸軍最先進的M-270型227毫米遠程火箭炮。擁有M-270後的韓國陸軍的遠程打擊火力得到相當加強。但是,M-270屬於典型的遠程火箭炮,都是配屬在軍級作戰單位。而且履帶式M-270火箭炮非常笨重,並不適合朝鮮半島多山地形。於是,在全世界掀起輕型火箭炮熱的形勢下,考慮到自身需要,韓國陸軍也著手研製新型輕型火箭炮。由於韓國陸軍並沒有足夠的技術儲備,所以此次韓國陸軍又選擇仿製。這就是目前被韓國自己誇得震天響的MLRS70毫米快速攻擊多管火箭炮。按韓國陸軍自己的說法,MLRS的性能是世界領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