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牛士”的出現純屬一個意外。原因是雖然美國提出要發展不同類型的導彈,但由於軍費太過緊張,“鬥牛士”的生產計劃幾乎麵臨流產。就在美國空軍垂頭喪氣地準備解散設計團隊時,朝鮮戰爭的爆發,為其生產提供了極大的轉機。於是,20世紀50~20世紀60年代,在國際遠東的戰場上,經常會出現“鬥牛士”的身影。
斬首行動——美國“戰斧式”巡航導彈
戰斧巡航導彈是美國研製的一種從敵防禦火力圈外投射的縱深打擊武器,能夠自陸地、船艦、空中與水下發射,主要用於對嚴密設防區域的目標實施精確攻擊。其由通用動力公司推出,曆時十年,於1983年裝備部隊,具有低空飛行、命中率高等特點。
發展曆史
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蘇簽署了限製洲際彈道導彈“第一階段限製戰略武器條約”,兩國開始大力發展巡航導彈。在這個時間段,美國推出了“戰斧”式巡航導彈。其命中精度(圓概率誤差)的理論值為6~10米,在海灣戰爭中的實際命中精度為15~18米。
1991年海灣戰爭中,除繼續生產新研製的Block 3型導彈外,還要求將庫存的Block 2全部改裝成Block 3,該導彈屬艦(潛)對陸型,以BGM-109C/D為基礎加以改進,1993年裝備部隊。其采用先進的F107-WR-402型發動機,射程為1667公裏(艦射型)或1127公裏(潛射型),巡航速度0.72馬赫,戰鬥部采用WDU-36B鈍感炸藥高效戰鬥部,采用慣性和GPS+DSMAC2A製導。現在,美國在導彈智能化方麵又有新進展,被稱為越來越聰明的導彈。
結構特點
陸射型“戰斧”巡航導彈主發動機采用F-107-WR-450渦扇發動機,推力267公斤,助推器為固體火箭發動機,推力3110公斤。製導係統為地形匹配製導輔助的慣性導航係統,雷達高度表測高。核彈頭當量1萬~5萬噸。
“戰斧”式巡航導彈由四個重要部分組成:戰區任務計劃製定中心(TMPC)、艦上計劃製定係統(APS)、水麵艦隻戰斧武器控製係統(TWCS)和潛艇作戰控製係統(CCS)。
性能評價
“戰斧”式導彈的優點在於:飛行速度快,在航行中采用慣性製導加地形匹配或衛星全球定位修正製導,可以自動調整高度和速度進行高速攻擊。導彈表層有吸收雷達波的塗層,具有隱身飛行性能,是美國軍械庫中最有威力的“防空區外發射”導彈。這種巡航導彈的射程可以超過2500公裏。雷達很難探測到飛行的“戰斧”導彈,因為這種導彈有著較小的雷達橫截麵,並且飛行高度較低。
該導彈的不足在於:由於導彈攜帶的發動機、製導係統和燃料負載限製了彈頭的尺寸,所以“戰斧”式巡航導彈打擊鋼筋混凝土目標時效果不是太好;精確度不如激光製導炸彈,而且容易發生機械故障;造價遠高於常規炸彈等。
在現代戰爭中,美國“戰斧式”巡航導彈為美國可謂立下了赫赫戰功:海灣戰爭中,“戰斧式”導彈首次投入大規模使用。美軍的主要發射平台是遊弋於波斯灣、紅海的18艘戰艦。1993年,美軍使用戰斧導彈打擊伊拉克核基地,發射平台是停泊於波斯灣和紅海的水麵的巡洋艦和驅逐艦,總載彈量約125枚。
1998年8月2日,美以阿富汗和蘇丹境內建有恐怖組織訓練基地為由,分別向阿富汗和蘇丹境內發射了60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在科索沃戰爭中,美國、英國共發射包括1000多枚“戰斧式”巡航導彈,給南境內的重要設施造成了巨大破壞。2011年3月20日,多國對利比亞的軍事第一輪打擊中,美國和英國的軍艦和潛艇向利比亞海岸的20多個防空目標發射了112枚戰斧式巡航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