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魚”導彈外形采用典型氣動布局,4個彈翼和舵麵按X型配置在彈身的中部和尾部。製導方式為慣性加主動雷達製導。導彈在自控段采用慣性導航,在自導段采用主動雷達導引頭實施末段製導。代號是AM39的“飛魚”導彈戰鬥部為帶衝擊效應的聚能穿甲爆破型,同時兼有破片殺傷能力,入射角為60°,擊中目標時,能穿透12毫米厚的鋼板在艦內爆炸。戰鬥部上裝有延時觸發引信和導引頭控製的近炸引信兩種引信,有機械、慣性和氣壓三級保險裝置,從而可以保證戰鬥部適時解除保險,準時爆炸。整個戰鬥部總重160千克,裝有高能炸藥40千克。
·“飛魚”在麻刀之戰中的精彩表現·
1982年4月2日~6月14日,英國和阿根廷在南大西洋的馬爾維納斯群島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現代海戰。戰爭中,阿根廷使用僅有的幾枚法製“飛魚”導彈,先後擊沉英國海軍最現代化的4200噸級導彈驅逐艦“謝菲爾德”號和1萬多噸的輔助船“大西洋運送者”號,並重創“格洛摩根”號驅逐艦。
1983年11月21日,伊拉克飛機發射“飛魚”導彈,擊沉正在波斯灣航行的希臘12550噸級的貨輪“安提哥那”號。1987年5月17日晚10時10分,伊拉克空軍的一架“幻影”F-l戰鬥機攜兩枚AM-39“飛魚”導彈對航行於波斯灣的美國海軍艦艇發動攻擊,結果一枚導彈命中“斯塔克”號導彈護衛艦左舷首部,炸開一個3米×4.6米的大洞,艦上濃煙滾滾,艦艇遭重創,37人被炸死炸傷。繼而,第2枚“飛魚”命中該艦,因伊軍未裝引信,才沒將艦艇炸沉。
·“飛魚”新一代·
法國於2002年10月開始研發一種“飛魚”反艦導彈最新成員,將使戰鬥力在原來水平上有進一步提升。據悉,新款“飛魚”導彈同老式“飛魚”相比,具有獨特的優越性:一是彈重減輕,由870千克降至780千克,用渦輪噴氣發動機取代原發動機,使射程大幅增至180千米,末端機動性和突防能力大幅增加;二是采用了推力矢量技術,能在發射後立即轉向目標,從而具備垂直發射能力;三是優化了彈體外形,降低了雷達反射麵和紅外信號特征;四是換裝了新的主動雷達導引頭,並加裝了GPS製導係統,不僅提升了抗幹擾能力,且能對沿岸陸上特定目標進行精確打擊;五是采用了新的任務軟件和導航模塊,因而能根據需要選擇多種飛行軌跡,使多枚導彈在同一時間內,在不同方向、不同高度對目標實施“飽和攻擊”;最為突出的是,可在中途臨時更換打擊目標。
同時,新款“飛魚”導彈,通用性良好,那些裝備了老式“飛魚”的平台,均可輕易換裝。
俄國定海神針——“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
“白楊-M是一種技術性能先進的陸基戰略導彈。其采用抗核加固型單彈頭,投擲質量為1.2噸,彈頭威力為55萬噸TNT當量,相當於27.5個美軍於1945年投放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命中精度的圓概率偏差達350米,使用壽命為15年。
擊破美國防空網的利器
“白楊-M導彈係統的研製工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它是“白楊”(SS-25)導彈的改進型。1994年12月20日,“白楊”-M導彈進行了首次試射,原計劃進行7次試射,實際上隻進行了4次。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謝茨夫靶場“白楊”-M導彈進行了第4次發射試驗,也是定型前的最後一次發射。設計者們認為,在“白楊-M導彈係統研製、試驗過程中,以及在其戰術技術性能指標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為高防護性的井基和機動陸基發射裝置製造了標準化統一的導彈;首次使用了新型試驗係統,借助它可檢驗導彈係統在地麵和飛行狀態下各係統和組件的工作狀態和可靠性,這可大大縮小傳統試驗規模,減少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