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的蛻變
1991年9月,AIM-120A就已經開始裝備美國空軍的F-15重型戰鬥機,翌年2月又裝備在F-16戰鬥機上。美國海軍的F/A-18大黃蜂戰鬥機則在1993年10月首次換裝這種先進空對空導彈。1992年12月,AIM-120取得了服役以來的首次戰果,擊落了伊拉克空軍的一架米格-25“狐蝠”戰鬥機。此後,又相繼在伊拉克和南斯拉夫戰爭中取得多次戰果。目前,美國正在生產的AMRAAM型號已經由AIM-120B演進到AIM-120C。AIM-120C采用了更加緊湊的外形設計,縮短了彈翼的長度,使得其能裝載在F/A-22和F-35戰鬥機的內置式彈艙內。
格鬥豪傑
AIM-120是美國研製的第一款主動雷達製導視距外空對空導彈,十幾年來衍生了A、B、C、D四種型號,是世界多國空軍爭相采購的武器。
AIM-120中程空對空導彈具有超視距空戰的能力。該導彈由於大多采用半主動雷達製導的導彈,發射導彈後,載機必須保持對目標的跟蹤和照射,直至擊中目標。在這段時間裏,載機基本上不能有大動作,這對載機和飛行員的安全是極大的威脅,因為被敵方擊中的機會很大。
空空格鬥導彈誕生至今已有幾十年的曆史了。
1944年4月,德國首先製成X-4型有線製導空空導彈,但尚未投入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告結束。戰後,空空導彈的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世紀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空空導彈隻能對機動性能比較差的亞音速轟炸機實施尾追攻擊,射程2~6千米,主要有美國的“響尾蛇”AIM-9B,蘇聯的AA-1導彈。
第二階段為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超音速轟炸機的出現和電子技術的發展,促使空空導彈的射程、橫向過載、適用的高度和速度都有很大提高。製導規律普遍采用比例導引,導彈具有一定的攔射和全天候作戰的能力,主要有美國的“麻雀”AIM-7E導彈等。但在越南和中東戰爭中的使用結果證明,這類空空導彈不宜用於攻擊高速度、大機動飛行的目標。
第三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後期至20世紀90年代。空空導彈在遠距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攔射和近距格鬥性能方麵都得到了很大發展,如美國的“不死鳥”AIM-54C、“先進中距空空導彈(AMRAAM)”AIM-120、“響尾蛇”AIM-9L,蘇聯的AA-11、AA-12,法國的“魔術”2、“米卡”,美、英、聯邦德國等國家合作研製的AIM-132等。1981年以來,美國和利比亞、敘利亞和以色列、英國和阿根廷等在空戰中,都使用了近距格鬥導彈,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空空導彈在空戰中的地位。
陰險“飛魚”——法國“飛魚”導彈
“飛魚”導彈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精度高、掠海飛行能力強以及“發射後可以不管”、全天候作戰能力等特點,主要裝備在直升機、海上巡邏機和攻擊機上,用以攻擊各種類型的水麵艦船,也可從陸地、艦上和水下不同地點發射。
看不見的“飛魚”
法國模仿“飛魚”的超低空飛行,研製了一種超低空掠海飛行的空艦導彈,用以避開雷達的監測。這種導彈發射後,掠海麵飛行,對方雷達很難發現,形似飛魚飛行,因而叫做“飛魚”導彈。
“飛魚”導彈可以掛載在法國的“超軍旗”“超美洲豹”“幻影”50“大西洋”海上巡邏機“超黃蜂”和“海王”直升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