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陸戰先鋒——坦克(1)(3 / 3)

日本也山寨

日本90式主戰坦克是結合了來自美國M1A1以及德國豹-2式坦克等先進成熟的技術黏合而成的。它的動力部分,基本與德國豹-2C3式坦克相同。而在火力控製係統方麵,則采用了美國M1A1坦克的環境戰場監測的部分技術。

遠看90式坦克的輪廓和框架,都和德國的豹-2有些相似,車體和炮塔的形狀都是扁平且方正的,但90式的個頭和體重要小得多,車下部負重輪和車上部煙幕彈發射器也少。它車體長7.5米,寬3.43米,高2.3米;最大重量50噸,比豹-2及改進型要輕5~10噸。外形尺寸小和低車結構是它有別於德國坦克的主要外部特征。

90式坦克武器係統裝置了典型的德國萊茵公司精品120毫米滑膛炮,那是日本製鋼所獲得德國萊茵金屬公司許可生產的世界標準型火炮,威力很大。

90式坦克與世界其他最先進坦克的突出差距是沒有采用數字化信息係統。雖然單輛90式性能並不遜色,可它不能使坦克群結合成一個整體,難以發揮高度一體化的戰鬥能力。

韓國陸軍正在開發的K-2“黑豹”主戰坦克在2007年已經麵世。這種坦克也同樣采用了德國技術,據韓國人自己宣稱:這種坦克的各項主要指標遠遠超出了日本的90式主戰坦克和中國的99式主戰坦克。

隻可惜好事多磨,這麼一種冠絕世界的名牌坦克,卻遲遲不能大量裝備。首先是動力方麵出現了問題,韓國想要國產,從土耳其引進了技術,但其成本卻一高再高,甚至有超越日本90式坦克的跡象。

二戰戰場上的最強音——T-34主戰坦克

T-34坦克是蘇聯於1940年代到1950年代生產的中型坦克,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這種坦克一共生產了約8萬多輛,而且其設計思路對後世的坦克發展有著革命性的深遠影響。

名家絕筆

T-34坦克是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著名設計師科什金的傑作。塔西諾夫為其設計了車身,采用革命性的斜麵裝甲,防護能力大為提高。

T-34坦克不僅繼承了蘇聯坦克優秀的機動性能,火力和防護能力也有極大飛躍,其優異表現壓倒了當時的現役坦克。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樣車之前,蘇聯領導層就決定同意用T-34裝備蘇聯紅軍。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駛離哈爾科夫的工廠生產線,後人稱為T-34/76A。2月初,2輛T-34在進行哈爾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輔—哈爾科夫的長途行駛試驗中,給在莫斯科紅場觀摩試驗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

科什金因患肺炎於當年9月26日病逝,最終沒有看到絕筆之作T-34的精彩表現。其助手莫羅佐夫接替了他,T-34坦克1940年6月完成生產圖紙,隨即大批量生產。T-34坦克具備出色的防彈外形、強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機動能力,特別是擁有相對較高的可靠性,易於大批量生產。

T-34/76A坦克於1940年完成115輛,並將一部分派往芬蘭實戰試驗,但未能來得及參加戰鬥。至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共完成T-34坦克1225輛,大大超過了同期Ⅳ號坦克的數量。至莫斯科會戰前夕,已有1853輛T-34交付部隊使用。

二戰中的T-34主戰坦克

T-34/76A主戰坦克於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在此後一係列戰鬥中,德軍竟找不到可以與之抗衡的坦克,這就是“T-34危機”,導致了德軍大量坦克的過時,德軍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應付局麵。作為應對措施,德國Ⅲ號改裝長身管50毫米炮,Ⅳ號坦克則改裝長身管的75毫米炮,同時都大大加強防護力,可有效對抗T-34/76A。同時,德國又開始研製Ⅴ號“黑豹”式(豹式坦克)和Ⅵ號“虎”式,其中前者明顯借鑒T-34的一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