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洛夫”鑽石又名“海之麗日”,原鑲嵌在印度神廟佛像上。後屢次經盜劫轉手,身世離奇神秘。

“奧爾洛夫”琢磨成古代的高玫瑰花形,高22mm、長35mm、寬31-32mm,重189.62克拉。“奧爾洛夫”潔淨無暇,十分罕見,略帶一點淡藍綠色,晶體中有幾個極小的淡黃色包裹體。由於“奧爾洛夫”這個高玫瑰花的外形與另一古印度名鑽“大莫臥兒(即光明之海)”非常相像,而且重量也近似,因此有人認為二者是同一粒鑽石。不過根據這兩粒鑽石的經曆和最後歸宿大不相同,而且顏色一藍一紅,應該說仍是兩粒不同的鑽石。

17世紀初,在印度戈爾康達的鑽石砂礦中發現一粒重309克拉的鑽石原石。根據當時印度國王的旨意,一位鑽石加工專家擬把它加工成玫瑰花模樣,但未能如願,使重量損失不少(僅磨出189.62克拉)。這顆美妙絕倫的鑽石,後來做了印度塞林伽神廟中婆羅門神像的眼珠。

古印度馬德拉斯附近的考維裏河中有一個小島,島上有座廟宇,鑽石“奧爾洛夫”就鑲在廟宇中婆羅門神像的眼睛中。在18世紀,一個法國軍隊的逃兵耍弄陰謀詭計,先討好廟中的僧侶,當上了這座廟的衛兵之一。然後,他將“奧爾洛夫”在內的兩枚被嵌作眼珠的巨鑽偷出,以2,000英鎊的代價賣給一位英國船長,船長在倫敦將它轉賣給一個猶太珠寶商,售價12,000英鎊。

後來,它們不知怎麼落到伊朗國王納迪爾手中,將“奧爾洛夫”賜名“海之麗日”,另一枚為“光明之山”。他汲取前代教訓,把它們嵌在寶座上,以免被人盜走。納迪爾死後,“奧爾洛夫”再度被盜。幾經轉手,被亞美尼亞商人格裏戈利?薩弗拉斯買得。1767年,他把它存入阿姆斯特丹一家銀行。1772年,他將它賣給他妻子的侄兒、俄國宮廷首飾商伊凡?拉紮列夫。

雖然,“奧爾洛夫”早期的那一段曆史可能不完全真實,可它後來的經曆,倒是非常清楚的。

1773年,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情夫——戈利高裏?奧爾洛夫,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從拉劄列夫處買了這粒古印度的名鑽,價格為40萬金盧布,相當於9萬英鎊,外加每年4,000英鎊的年金。

奧爾洛夫伯爵深深愛戀著葉卡琳娜公主,奧爾洛夫幫助葉卡捷琳娜策動政變,1762年她成功登上王座。成了沙皇的葉卡捷琳娜,無法再繼續危險的地下戀情。1773年,奧爾洛夫親王為了再贏得女王芳心,不惜重金,從波斯商人手上購得名為“海之麗日”的碩大鑽石,做為女王生日賀禮。女王萬分驚喜,接受鑽石卻拒絕了親王的戀情。傷感的親王在抑鬱和痛苦中度過了餘生,終死在一所精神病院。女王為懷念情人,將鑽石“海之麗日”鑲嵌在沙皇權杖上,改名為“奧爾洛夫”,以示對情人的懷念。目前這顆鑽石珍藏在克林姆林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