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攻心為上(1 / 1)

楚漢相爭時,項羽派間諜武涉去策反韓信背叛劉邦。韓信說:“漢王(劉邦)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感戴劉邦恩遇,不肯謀反。清代兵書《將略要論》也說:“為將之道,能得人,能知人,能用人,能愛人,能製人。”招募培養、使用間諜也並非一個“厚”字可成,必須主導於“親”,然後再行於“密”。“解衣推食”一計說明對待間諜尤其要推心置腹、精誠以待,才能使其心服而盡忠,才會使其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

春秋末,智伯對豫讓“甚尊寵之”,豫讓為其“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事敗被捕,“左右欲誅之”。趙襄子想感化籠絡他,就“義釋之”。但是豫讓並不買情,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伏於所當過之橋下”,再次暗殺越襄子,但又事敗被捕。趙襄子苦口婆心開導他歸降,並“使使持衣與豫讓”。但豫讓忠心不二,誓死不降,終於“伏劍自殺”以報智伯之恩。又譬如嚴仲子欲殺韓國相俠累,聞齊人聶政為“勇敢士”,便天天上門拜訪,“具酒自暢聶政母前,酒酣,嚴仲子奉黃金百鎰,前為聶政母壽”,使聶政大為感動。聶母死後,聶政說:“嚴仲子奉百金為親壽,我雖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政將為知己者用。”後“聶政直人,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十人,因自皮麵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

戰國時,“秦伐趙急,魏王使晉鄙救趙,畏秦,戒勿戰”。趙國平原君向魏國密友信陵君求救。信陵君也無計可施,這時謀士侯生獻計道:“聞普鄙兵符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力能竊之。昔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誓報此仇,今公子使間諜斬其仇之頭進如姬,如姬必為公子死無所辭耳。”果然,如姬感於信陵君為父報仇的大恩,冒著失寵被殺的危險,為信陵君充當內間伺機竊出兵符,從而使信陵君得以救趙,大破秦軍。

可見間諜的忠誠並非隻能以重金才能買到,對於敵間也是如此。唐代李世民對於莫離支間諜;李對於吳元濟間諜;高仁厚對於阡能間諜,都是采用了厚待相親的策略,使這些間諜一反其主而“士為知己者死”,有效地瓦解反間了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