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跟蹤躡跡(1 / 1)

史書中有關間諜跟蹤躡跡的記載不多,零星見有一些對內或對敵跟蹤兩個方麵的案例。

像夏代女艾跟蹤澆之行跡;宋代種世衡派人跟蹤野利旺榮的間諜浪埋等人,以掌握其動向,屬於跟蹤偵控敵方人員的案例。

唐代李輔國設置“察事廳子”,專職跟蹤官吏,監控其一言一行;北宋被稱為“隱相”的梁師成,“陰險狡詐,善於辭令,遇間則發,躡跡尋蹤”,大肆派間諜偵探別人隱私;明代朱元璋常派檢校為間,跟蹤臣屑下僚,並得意地說:“惟此數人,譬如惡犬則人怕。”大臣們吟什麼詩,吃什麼菜這類瑣事,也被跟蹤間諜探察得一清二楚。文臣武將因此人心惶惶,出門時常常一步三回頭,惟恐身後有“尾巴”。特務機關錦衣衛成立後,更是“廣布偵卒”,上自朝廷命官,下至平民百姓,幾乎有疑者皆秘密跟蹤,窺視其與誰交往,去過哪裏,做了什麼,說了什麼,並一一俱告皇帝。這些都是對內的跟蹤偵控案例。

《武經總要》卷十五說:“選腹心智謀之土,挾而偕相出處,密防其貳。”這是說暗中挾持或秘密跟蹤己方間諜,以防其叛敵或從事雙重間諜活動,這是以間諜監視間諜。跟蹤躡跡一計,也有不足之處,即可能被敵方間諜有意誘其跟蹤,從而調虎離山,使更重要者“金蟬脫殼”,或從事別的重大間諜活動;也可能故意誘騙跟蹤者,至僻靜無人之處伺機捕捉,從跟蹤者口中了解敵方的間諜計劃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