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關羽大意失荊州(2 / 3)

徐晃得了偃城,采取兩麵連營的方法,逐漸向前推進,一直到離敵軍大營不遠的地方才停留下來。曹操派遣的救兵還沒有全部趕到,關羽的營寨又十分堅固,單靠徐晃率領的兵力是不夠的,因此徐晃采取了守而不戰的辦法。諸將不了解徐晃的用意,怕曹操怪罪下來,連聲催促趕快進兵。曹操當時派了議郎趙儼參讚曹仁軍事,同徐晃軍一起南進,這時趙儼站出來說:

“敵人的包圍圈還十分牢固,洪水又還沒有退下去,我們所帶兵力又不多,而曹仁又被圍在城內,消息不通,不能同他們取得聯係,協調行動。現在最好的辦法是讓前軍逼近城下,派人通知曹仁,讓他知道援兵已到,以便激勵將士。估計大批援兵不過10天就可以到了,城中還是能夠堅守的。到時城內城外一起發動進攻,肯定可以把敵人打敗。如果因為沒有及時發動進攻,曹公問罪下來,我替大家擔待著好了!”

諸將聽他這麼一說,便都高興起來,於是挖掘地道,將箭書射到城中,城內城外溝通了信息。

再說江東的孫權,對劉備占據荊州、居其上遊早就心懷不滿,即使在與劉備平分荊州後,仍一心想把荊州全部據為己有。早在魯肅接替周瑜屯駐陸口、防備關羽時,呂蒙就曾指出:“東方西方雖是一家,但關羽實為熊虎,不能不加以防範。”又曾秘密向孫權獻計說:

“如果我們能夠奪回荊州,讓征虜將軍孫皎守南郡,潘璋守白帝,蔣欽率水兵萬人在江上巡遊,由我率軍前去占據襄陽,這樣的話,我們還何必害怕曹操,何必要依賴關羽呢?劉備、關羽狡詐反複,不能把他們當成知心朋友看待。現在關羽不領兵東向,是因為我們這些人還在。如果不趁東吳強大時把荊州奪回來,今後一旦勢力衰弱,想再用武力奪取,那就不可能了!”

孫權很讚同呂蒙的意見。魯肅死後,呂蒙駐守陸口。襄樊戰役打響後,關羽仍在江陵等地留有相當數量的軍隊,以防孫權從背後發動偷襲。呂蒙聽說關羽沿江上下每隔二三十裏便設置一個烽火台,荊州防備森嚴,便借口有病,深居不出。孫權聽到消息,派陸遜前去探病。陸遜一到,便指出呂蒙是心病,根源是關羽在荊州有戒備,不好下手。呂蒙佩服陸遜目光敏銳,便請教辦法。陸遜說:“要解除荊州的戒備,首先要麻痹關羽,而關羽最怕的就是你。你假裝生病,離開陸口,關羽就放心了。另外,還要對關羽盡量顯示出自己的謙卑和無能,讓他輕視我們,以便放心調出荊州主力攻打樊城。”

於是,呂蒙托辭生病,向孫權提出辭職。孫權聽了陸遜的計策,於是公開發令將假稱病重的呂蒙召回,而讓名氣還不太大、但卻很有才能的陸遜去接替呂蒙。理由是:“陸遜雖然足智多謀,但知名度不高,而且年資很嫩,必然為關雲長所輕視。”遠在樊城城下的關羽聽到東吳陸口將領的調動,不禁笑道:“孫權怎麼不長眼睛,用了陸遜這個乳臭未幹的孩子?”不幾日有人來報:“陸將軍派使者送來名馬、錦緞等禮物,還有公函一封。”關羽拆開書信一看,信中盡是一些對關羽的功勞大加恭維、卑躬屈膝企求蜀吳兩家永結同心的話,還建議關羽對曹操不要掉以輕心,因為曹操是一個狡猾的人,不會甘心失敗,恐怕還會暗中增調援兵,以求一逞。關羽接讀來信後,不由得仰天大笑。覺得陸遜年紀輕輕,本事不大,態度又如此謙恭友好,完全消除了對東吳的戒備心理。等使者返回,關羽即調出荊州精兵,全力攻打樊城。

陸遜探聽到關羽調出荊州主力,便派人通知孫權。孫權大喜,立即召見呂蒙,命他為大都督,節製東吳各路兵馬,並率軍3萬前行,乘隙偷襲荊州。

就在這時,曹操的使者來到,向孫權轉達了曹操的意見。這意見同孫權的想法不謀而合,孫權立即表示同意,並給曹操寫了一封密信,表示將派兵西上,襲擊關羽,關羽如丟掉江陵、公安二城,一定會立即撤兵,樊城之圍就可以不救自解。並請求曹操不要泄漏這個機密,以免讓關羽有所準備。

曹操讀完密信,大喜過望,立即召集部屬商議。不少人認為孫權說得有理,應當替他保密,隻有董昭持不同意見,說:

“我們應當表麵答應保密,而暗中將密信的內容泄漏出去。關羽聽到這個消息,可能回兵自救,樊城之圍就可以立時解除。然後,可使孫權、關羽兩強相鬥,我們坐收漁人之利。如果秘而不露,使孫權得誌,並不是上策。此外,被包圍在樊城的將士不知有獲救的希望,擔心糧食不足,產生恐懼,萬一產生別的想法,後果不堪設想。再說關羽為人自負,自恃江陵、公安兩城城防堅固,決不會輕易撤退,這樣也決不會影響到孫權偷襲荊州的計劃。”董昭的意見,考慮得相當全麵周到,立即被曹操采納。曹操命人抄錄孫權來信讓徐晃用箭分別射到樊城和關羽營中。果然,守城將士得知消息後,頓時鬥誌大振,信心倍增。而關羽得信後,卻舉棋不定起來。他一麵疑心這是曹操搞的離間之計,不肯輕易上當,一麵也感到孫權確實不那麼可靠,擔心他真的對自己的後方發起襲擊。考慮來考慮去,決定還是繼續包圍樊城,等待江陵方麵的確切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