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樂極生悲(2 / 2)

俗話說“兵不厭詐”。美軍的“雙管齊下”戰略使日軍大本營以為美軍的戰略主攻方向是新幾內亞——棉蘭老島,特別是當5月27日麥克阿瑟指揮的西南太平洋戰區的部隊在比阿島登陸後,日軍更是認為美軍太平洋艦隊將到達新幾內亞以北海域,立即迅速向該方向調集兵力,並準備在帛琉海域與敵決戰。同時,將潛艇部隊配置於加羅林群島以南,以盡早發現美軍艦隊,甚至當美軍6月11日開始對馬裏亞納群島實施炮火準備,日軍仍然認為是美軍的牽製性行動,對此不以為然。直到6月15日美軍的大批登陸艦艇到達塞班島海域,並開始換乘,這才意識到美軍的主攻方向是在馬裏亞納,但為時已晚。

小澤本來計劃借助部署在馬裏亞納群島的500餘架岸基飛機,來與艦載航空兵協同對美軍實施兩麵夾擊。但由於日軍對美軍戰略進攻方向判斷失誤,將馬裏亞納群島的岸基航空兵大部調往新幾內亞,待判明美軍攻擊方向後再往回調,已經來不及了。

現代海空戰的決定性力量是航母及其艦載機。盡管日本聯合艦隊根據形勢的發展進行了改組,將戰列艦為核心改為以航母為核心的第一機動艦隊,並為航母配置了基本滿額的艦載機。然而,日軍戰爭初期那些訓練有素的飛行員幾乎都已在戰爭中消耗殆盡,補充的飛行員缺乏必要的訓練,技戰術水平非常有限。靠這些沒有經過正規訓練的“菜鳥”飛行員,哪裏能抵擋住美軍強大航母編隊的進攻呢?小澤出於揚長避短的考慮,決定在美軍作戰半徑之外發動攻擊,然後在馬裏亞納群島機場上降落加油掛彈,再從陸地機場起飛攻擊美軍,形成“穿梭攻擊”之勢,從字麵上看,好像很不錯,既可有效打擊美軍,又能避免美軍的攻擊。但他忽視了其飛行員的戰術技術水平有限這一重要因素,實施“超距攻擊”必須在極限航程起飛,飛行員在飛行過程中,要盡量節約燃料,要考慮氣象條件的影響,要隨時警惕周圍敵情……連技術熟練的飛行員都不容易做到,何況日軍飛行員大都是新手,經曆如此漫長的航程後還沒投入戰鬥就已經精疲力竭了,哪裏還有足夠的精力應付美機的攔截?

馬裏亞納海戰的結局告訴人們,戰場上的勝利不僅來自於正確的戰略判斷和戰役上的正確指揮,而且需要戰鬥員憑借精湛的戰術和技術去實現指揮員的戰役目標,沒有一係列具體的戰術上成功和勝利,那種所謂正確的戰略意圖最終隻能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