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效果評估的定義
轉型效果,主要考察資源枯竭型城市在轉型過程中,在繼續發揮該城市所具備的特殊職能的情況下是否對資源的依賴程度有所下降,環境汙染的程度是否有所降低,同時經濟是否繼續增長。
效果評估(PerformanceAppraisal),又稱績效評價,是指運用數理統計、運籌學原理和特定指標體係,對照統一的標準,按照一定的程序,通過定量定性對比分析,對項目一定經營期間的經營效益和經營者業績做出客觀、公正和準確的綜合評判。
二、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效果評估的思路、流程和方法
(一)轉型效果評估的思路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效果評估的基本思路是:在資源枯竭型城市繼續發揮自身功能的同時,能降低對資源的依賴程度,減少環境汙染,並較快地發展自身經濟,提高社會和諧度,這就意味著城市價值最大化的同時做到最小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在具體的應用中,一般將收益型的指標視為產出指標體係,此類指標的特點是指標值越大越好;將成本型指標視為投入指標體係,此類指標的特點是越小越好。因此,將能源消耗程度與社會和經濟的支出等作為投入指標,而將經濟發展成果、環境改善、產業結構、社會就業率等作為產出指標,同時,在兼顧樣本數據的可比性、可得性及科學性的基礎上,構建了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效果評價的指標體係。
(二)轉型效果評估的流程
第一,現狀調查。包括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現狀的調查。我們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對曆史文獻資料整理、實地考察,對統計資料的整理。
第二,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狀況評估。通過現狀調查,我們明確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社會、經濟、資源與環境的現狀。在此基礎上,我們必須運用恰當的評價模型和方法,對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等各個方麵以及它們的整體發展狀況進行一個恰當的評估。
第三,選取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為參照樣本。選取一個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用它和其他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進行橫向綜合評估。並且對典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狀況進行縱向係統評估,從這兩個方麵得到評估結果,發現問題。
第四,根據評估結果和存在的問題,並針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提出具體的對策建議。
(三)綜合評價方法的選擇
目前國內外關於多指標綜合評價的方法有多種,根據權重確定方法的不同,這些方法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主觀賦權法,如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等,多是采用綜合谘詢評分的定性方法,這類方法因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往往會誇大或降低某些指標的作用,致使排序的結果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客觀情況和事物間的現實關係;另一類是客觀賦權法,即根據各指標間的相互關係,或各項指標值的變異程度來確定權重,避免了人為因素帶來的偏差,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等。也有人認為層次分析法就是介於兩類之間的結合方法,以往從係統理論出發建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效果評價體係,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資源可持續開采、社會進步、環境支持、經濟發展四個方麵保持高度和諧的過程。為了全麵反映資源枯竭型城市各個方麵的狀況,對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指標體係的評價,需要采用多指標綜合評價的方法。轉型綜合評價問題是把多個描述被評價區域的統計指標轉化成可量化的相對評價值,並綜合這些評價值以得出該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一個總體評價。
三、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效果評估指標體係
(一)轉型效果評估指標體係的主要內容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效果評估指標體係,是指圍繞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這一主題,分析資源枯竭型城市社會、經濟、資源與環境等方麵狀況,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定量化的指標體係和模型。這一模型必須能夠定量評估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水平和能力,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一個方麵的研究,它是非常重要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是一個綜合體係,不僅強調經濟因素,還強調社會轉型、人居環境水平等方麵的提升。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效果評價也應該包括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四個部分。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效果評估指標體係應該是全方位的結合,內容包括:一是社會方麵。社會分配是否公平;消費是否適度;人民生活水平是不是越來越高;社會保障水平怎麼樣,福利保險製度是否完善。二是經濟方麵。經濟發展是否健康;產業結構是否合理;勞動生產率怎麼樣;經濟發展潛力怎麼樣。三是資源方麵。資源利用是否合理;生態環境是否穩定。四是環境方麵。環境汙染治理力度怎麼樣;環境汙染治理效果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