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效果評估的結果(1 / 3)

一、我國對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效果的評估

2007年《國務院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若幹意見》)出台。自2008年以來,根據《若幹意見》的要求,國家發改委會同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分三批(第一批12座、第二批32座、第三批25座)界定了69座資源枯竭型城市。目前已經對前兩批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效果進行了評估。

(一)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效果評估

為客觀評價轉型工作取得的成效,綜合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及時總結經驗研究後續政策,發改委對首批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做了評估工作,形成評估報告報送國務院。

首批12座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評估工作初步計劃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按地方評估、第三方評估、總評估三個步驟進行。

評估的重點內容是:對衡量轉型效果的主要指標進行分析評價。對《若幹意見》確定的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著力解決就業等社會問題、加強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加強資源勘查和礦業權管理、建立健全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長效機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重點任務的實施情況進行分析評價。對轉型模式、經驗歸納總結。分析轉型麵臨的主要問題,並進一步提出推動轉型工作的政策建議。

(二)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效果評估

國家發改委在總結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評估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會同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對第二批32座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效果進行了綜合評估。

評估結果顯示,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政策體係和工作機製不斷完善。中央財政累計下達資源枯竭型城市財政轉移支付資金303億元,其中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約17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累計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吸納就業、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接續替代產業項目272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重點工程累計安排資金68.4億元。多個省(區、市)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安排了專項資金。初步建立起國家有關部門共同推動、省級人民政府負總責、資源枯竭型城市為主體上下聯動、協調配合的工作機製。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工作成效顯著,城市經濟恢複較快增長。2007-2010年,第二批32座資源枯竭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4%,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7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逐步優化。資源型產業“一業獨大”的局麵正在改變,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累計完成沉陷區搬遷、棚戶區改造1655萬平方米。生態環境恢複治理紮實推進。累計完成礦山環境治理麵積5.3萬公頃。

從轉型效果評估結果分析,第二批32座資源枯竭型城市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曆史遺留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的城市,主要代表有山西孝義市。孝義市轉型後接續替代產業發展強勁,人民生活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和一般預算收入躍居山西省縣級城市第一位,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居全省第二位,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第二類是曆史遺留問題初步解決、初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城市。這類城市的曆史遺留問題和矛盾得到初步解決,產業結構有所優化,經濟轉型的新增長點逐步形成,但由於曆史欠賬較多,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仍然麵臨諸多問題。第三類是曆史遺留問題依然較多、可持續發展能力很弱的城市。這類城市多為地處偏遠的工礦區和林區,區位條件差、曆史遺留問題多、經濟社會發展滯後,轉型任務艱巨。

二、對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效果的評估結論

(一)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麵臨的主要問題

經過對評價結果及原始數據的分析,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中麵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1.轉型後備資源不足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資源持續係統已經呈現出不可持續的趨勢,其中資源可采儲量是主要的限製因素,說明資源枯竭型城市已經存在後備資源不足、儲采比例失衡的問題。目前麵臨另一項挑戰,就是開采難度越來越大,有的已接近經濟極限,開發效益連年遞減。由於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減產的不可逆轉性和經濟對資源的過度依賴性,使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資源性矛盾越來越突出。

2.產業結構單一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經濟發展支持係統在總體上看是不可持續的,其中存在著嚴重的問題。資源枯竭型城市在經濟上存在著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製和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之下,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功能就是為國家提供礦產品及其初加工產品。建設資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盡可能短的時期內,為國家提供最大量的資源以支持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資源枯竭型城市從建市之初就存在著產業結構單一、城市服務功能及基礎設施建設先天性不足等問題。由於長期依賴本地資源的比較利益優勢,部門單一畸形發展,產業結構單一化且內部體係龐雜,投資巨大,從業人員眾多,形成超強的支柱產業體係。不僅自身的發展地位難以動搖,而且其影響力幾乎遍及資源枯竭型城市所有的產業和部門,進一步加劇了資金、技術、人才等市場要素向原有優勢資源型產業傾斜,造成產業結構單一性特征難以改變,同時新興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製於原有優勢資源型產業,從而給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造成困難,轉型效果不顯著。

3.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惡化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環境支持係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工業廢氣廢物排放問題嚴重,導致環境不斷惡化。從生態環境來看,一是地貌破壞日益加重,耕地、草原“三化”蔓延,複耕工作十分艱巨。二是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地表水、地下水汙染嚴重,使得水資源匱乏,地下水位急劇下降,采水中心地區的水位已達到了極限。隨著生產和生活廢棄物增多,環境加工處理能力減弱,對整個區域生態水平和環境質量壓力日益加重。從地質環境上來看,地下汙染日趨嚴重,地層變形加重,局部區塊出現異常現象。資源枯竭型城市對資源的強采強注,礦區內的地質狀況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地層沉降、地麵隆起、裂縫、冒水等現象。資源枯竭型城市在如此惡化的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下,走轉型之路投入成本巨大,轉型效果很差。

4.就業問題不容樂觀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社會係統呈現出不可持續發展的趨勢,其主要的限製因素是城鎮失業率偏高,資源枯竭型城市麵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目前,資源枯竭型城市需要就業和再就業人數龐大,而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城市功能不夠完善,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有限,製約了就業和再就業問題的解決。巨大的就業壓力,已經並將長期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中的突出問題和主要隱患,已經嚴重影響了轉型的進展和效果。

(二)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效果概述

第一,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效果在整體上變化不大,由此可見轉型的力度還應加強,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成果還不夠明顯。

第二,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效果差異明顯。轉型起步較早或力度較大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效果要較其他資源枯竭型城市好,這說明有些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值得肯定,有些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還處在起步落後的階段,則應該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