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火炬”計劃(1 / 1)

在阿萊曼戰役中,英軍突擊部隊未能一鼓作氣全殲德意部隊,使大部分軸心國殘餘部隊撤走,同德意數十萬兵力共同退守突尼斯防線,負隅頑抗。

1942年8月14日,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發布作戰指令,正式任命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軍為盟國遠征軍總司令,美國的馬克·克拉克少將任副總司令,史密斯任參謀長。由此攻克上述3個目標,將一分為二:一部分兵力(英軍)必須先於德軍,搶占突尼斯的港口城市;另一部分兵力(美軍)則應從卡薩布蘭卡向法屬摩洛哥邊界挺進,以便在西班牙倒向軸心國的情況下,保衛通過直布羅陀海峽的重要交通線。

在決定進攻時間方麵,考慮到從初秋開始天氣將不斷惡化,而且還要在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3個地點同時登陸,因此,盟軍認為一切都要近早地做好準備不失時機地發動進攻,即便海、陸、空部隊達不到所期望的實力也沒有關係。9月22日,丘吉爾主持的、有艾森豪威爾參加的三軍參謀長會議作出最後決定:“火炬”行動發起日期定在11月8日。

基於最壞的打算,計劃除了規定派遣大批部隊在卡薩布蘭卡和奧蘭登陸以外,還規定從美國派遣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襲擊集結在西班牙基地的軸心國空軍部隊。此外,東部特混艦隊的英國指揮官建議立即空降占領波尼、突尼斯和比塞大的機場,認為這是防止德軍空運部隊搶先抵達突尼斯的唯一辦法。但是,這個建議被計劃製訂人員拒絕了。他們傾向於奪取奧蘭的大型機場,想以此作為抵抗軸心國軍隊通過西班牙進入北非的基地。結果,“火炬”行動開始後,德軍空降部隊搶先進入突尼斯,限製了盟軍在非洲的進一步行動,同時也為迅速進攻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為執行“火炬”計劃,盟軍動用了13個師,以及300艘戰鬥艦艇和370艘運輸艦,編成東部、中部和西部3個特混艦隊。東部特混艦隊,由英國皇家海軍載運英軍2.3萬人、美軍1萬人,從英國出發前往阿爾及爾;中部特混艦隊,在英國海軍的支援下,從英國運送3.9萬名美軍部隊攻占奧蘭;西部特混艦隊,將直接從美國本土運送3.5萬人,攻占卡薩布蘭卡。

奪取上述港口後,後續運輸船隊將源源不斷地運送增援部隊和補給品,直到戰役完全結束為止。根據統一指揮原則,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負責指揮“火炬”作戰的所有兵力。英國坎寧安海軍上將任盟軍海軍總司令。戰役的航空兵保障分別由英國東部空軍司令部(保障阿爾及爾登陸)和西部空軍司令部(保障奧蘭、卡薩布蘭卡登陸)負責。共計1700架飛機。

首批登陸部隊為6個加強師,約11萬人。根據戰役計劃,上述兵力於11月8日淩晨在阿爾及爾、奧蘭、卡薩布蘭卡地區同時登陸。然後,從阿爾及爾上陸的英國第1集團軍即直驅突尼斯,一定要搶在軸心國派兵增援之前,奪取整個法屬北非。

北非登陸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盟軍陸、海軍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駐守北非的法軍將采取何種行動。至1942年11月,法國維希政府駐北非軍隊擁有500架飛機和14個師20萬人。別小看了這些部隊兵力和裝備,在訓練有素的前提下足夠給同盟以致命的打擊。另外,在法國土倫和北非各港口還有法國艦隊的大量兵力。隻要法軍堅定立場在政治上保證獨立,並且決心抵抗到底,他們就完全可能阻止盟軍登陸。

於是,美國積極采取政治攻勢,爭取讓法軍歸附同盟國。羅斯福政府不顧公眾壓力,拒絕與維希政府斷絕外交關係。美駐法國大使萊希海軍上將的主要使命,是使法國反對德國控製法屬北非的態度強硬起來。在預定登陸開始之前2周,盟軍副總司令克拉克少將乘潛艇前往北非,在阿爾及爾附近同美國領事館總領事墨菲和親同盟國的法國指揮官進行了秘密會晤。克拉克要求他們在戰鬥開始時盡力挫敗任何抗登陸計劃確保登陸計劃的順利實施。這些法國人的友好行動為盟軍的登陸,特別是在阿爾及爾的登陸創造了一定條件,看來這次秘密會晤是成功的。登陸前夕,盟軍還把法國著名的高級軍官吉羅將軍接到直布羅陀,準備利用他的威望號召北非法軍與盟軍合作。然而,預先爭取那些操縱海岸炮的法國海軍人員的工作卻沒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