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莽 第104 二見周瑜(下)(1 / 2)

第104二見周瑜(下)

“仲達為何留我於巢湖?”周瑜問道。

蕭言先是遲疑,而後沉默,卻是:周瑜問的隨意,蕭言不敢回答的隨意。

蕭言為甚強留周瑜,是今日巢湖紛紛糾葛源頭,是未來和解周瑜的基調所在,一言不妥,雙方便可能再無挽回之地。

蕭言不得謹慎再謹慎。

斟酌良久,蕭言才猶豫說道:“之所以強留公瑾,是因為我怕死。”

“嗯?”周瑜大感詫異,目光首次轉向蕭言。

怕死?周瑜預設答案無數,卻沒有想到蕭言給出的答案竟是“我怕死”!以致,周瑜此時不禁有點腹議:“我為魚肉,你為刀俎。我這魚肉還未訴苦,你那刀俎反道喊起怕死來,真是莫名其妙!”

蕭言十指交錯,環抱右膝,麵頰浮起一絲自嘲慚愧,進一步詮釋道:“不錯,之所以強留公瑾,是因為我怕死。”

“我這人性格,你說我短見也好,自私也好,我從來是先顧好自己,待有所餘力之時,才會考慮是否幫助他人。譬如巢湖校尉府,不論昔日出租漁船斂財,還是今日強行驅趕流民,皆可處處見我私心。因我無錢,所以出租漁船斂財;因巢湖魚蝦有限,所以強行驅趕流民,我行善,從來隻在能力範圍之內。我若饑困,絕不救濟他人。”

“強留公瑾之事,對外我或許還會虛偽,說是為救活淮南數百萬人性命;然則,此地隻有你我二人,公瑾非虛偽可欺之人,我亦不願虛偽待公瑾。我強留公瑾,主因僅僅隻是怕死。”

“我今日不強留公瑾巢湖,公瑾明日或將斬我項上人頭!”

“為我小命著想,縱然時局如何崩壞,我也不敢放公瑾離開。”

周瑜吐掉口中草根,緩身坐起,與蕭言並列:“我來巢湖,句句善心,何曾有害仲達之意?”

蕭言微微搖頭:“公瑾精讀典冊,可知春秋戰國‘樂羊食子’典故?樂羊在魏國,其子在中山國,魏國攻中山國,以樂羊為將,兵臨城下,中山國綁縛其子,威脅樂羊退兵,樂羊不退;中山國遂殺妻子,煮成羹湯,送至樂羊帳前。樂意飲盡羹湯,依舊不言退兵事!樂羊固然愛戀其子,然則一朝兵臨軍陣,卻不得不飲子之羹湯。公瑾今日雖無害我心,他日必將殺我如草芥,此為國家局勢,不因私人之情稍改。”

周瑜默然,繼而輕笑道:“吾非樂羊之徒。”

“公瑾雖非樂羊之徒,然素無人君之誌,將來唯聽人君君命。君命若殺我,公瑾亦將殺我!”蕭言截斷周瑜解釋,冷言說道。

聞聽蕭言誅心之論,周瑜一腔話語,頓時全部噎在心頭:人臣雖有私情,卻抵不過國法威嚴。

沉默良久,周瑜方才落寞說道:“區區一縣縣長,轄民不滿萬戶,何害仲達巢湖十萬流民偉業?”

“在我心中,公瑾一人,勝過十萬精銳。公瑾欲害巢湖,易如反掌,不可不懼。”蕭言真心答道。後世共和國和諧年間,哪怕略知三國曆史之人,也曉得周瑜是如何利害。

聞聽蕭言話語,周瑜不禁苦笑連連:“我周瑜,將兵不過千餘,治民不過萬戶,仲達高看舒縣周氏,更高看我周瑜。天下俊傑何其多哉,單說仲達,才幹豈不勝過我十倍?”

蕭言對周瑜謙辭置之不顧,繼續說道:“公瑾切莫謙虛,且聽我為你推演未來局勢。”

“亂世之間,兵權最貴。公瑾棄袁術將職,外遷廬江居巢,其意有類成德劉曄,皆是退觀天下形勢。然則,公瑾與劉曄不同,心中早有人選,袁術敗勢若定,公瑾怕是立即前往江左吳郡,效力於孫策帳下。”

“今日天下豪傑雖多,然公孫瓚為己掘墳;呂布流寇本性;張繡鼠目兩顧;劉璋、劉表為他人做嫁衣;西川部將群龍無首;袁紹眼高手低,袁術大廈將傾,皆是庸庸之徒。”

“九州真豪傑者,其實隻有兩人爾,南有孫策,北有曹操。”

“曹操雖居中原四亂之地,然則危而不亡,不貪眼前近利,恪守漢高祖招降納叛信條,兵鋒所至,唯服而已,不誅其將,不並其土,看似不強,卻能連係諸將之心,共破袁紹。待袁紹破敗,曹操兼並河北地,諸將再欲反曹操,時已晚矣!”

“孫策有軍威,善野戰,雖有小沮,終能破敵。眼下盡管僅有吳郡、會稽郡、丹陽郡一半,然則適逢袁術大廈將傾,憑借孫策之才,橫行江淮,那是遲早的事。地兼江淮,或取荊州緩緩經營,或直取淮北,皆可立下不世勳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