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三年之約(上)
曹操是潛力股,孫策是盈利股。
本心來說,蕭言自然更傾向於即時盈利,唯因孫策早死,隻有三年可活,才使蕭言萬般猶豫。
江左如欲成事,隻能是孫策,而蕭言能夠保證孫策不早死嗎?
就事論事,蕭言知道孫策未來是被許貢門客刺殺,隻要提前警戒,許貢門客絕對難成氣候。但是,孫策逃過許貢門客刺殺,就能一生無虞?
孫策性情輕佻,悍勇有餘,謹慎不足。早在遇刺之前,虞翻便屢屢告誡他,奈何孫策總是虛心接受,堅決不改,最終死於宵小之手,徒歎命運不濟。蕭言倘若歸順江左,清剿許貢門客隱患,亦隻能是另一位虞翻,隻能縫縫補補,卻不能阻止孫策繼續冒險行事。
正如其父孫堅,喜率步卒衝鋒,橫行數十年,一朝襄陽冷箭,立即喪命。此乃孫堅、孫策性格使然,蕭言救他一時,卻不能救他一世。至於日日保護孫策,孫策又不是蕭言什麼人,就蕭言自己永遠第一位的性格,他會日日夜夜替孫策著想?做夢去吧!
自古創業人君者,無一不精通保命之術,似漢高祖皇帝劉邦,屢屢狼狽,卻屢屢活命;似漢光武皇帝劉秀,似危實安,不披創傷;似漢昭烈皇帝劉備,幾番敗亡,尤且尚存;似曹操,遇難數次,皆全身而退。通俗點說,人君唯有保命,才能圖將來;玄虛點說,人君自有天命在身,幸運滿值,宵小屢屢相害不成,不是孫策能比。
如此斟酌一番,蕭言再度舍棄孫策:倘若連活命都不能,何來建功立業?
蕭言於是實話實說:“公瑾可知,我為甚不看好孫策?”
“將有五才,曰智、仁、勇、信、嚴;複有五謹,曰理、備、果、誡、約。其中,五才為體,五謹為用。”
“常在行伍之間,出入猶如尋常隊正、伍長,使麾下士卒傾心,此謂仁才,孫策有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棄劉繇直取會稽,此謂智,孫策有之;攻無不克,百戰不殆,縱橫江淮,此謂勇,孫策亦有之。將有五才,孫策居其三,實為難得。”
“然則,將又有六敗十過之說。”
“將有十過,一曰貧而貪利,巢湖賊鄭寶是也,劉曄以利誘其貪,卒能一劍刺死;二曰勇而輕死,會稽太守孫策是也,輕死者死亦輕之,孫策或能百戰不殆,威名四方,將來卻必然再赴孫堅悲劇,或枉死於流失,或為匹夫所殺。”
周瑜更加詫異,呆滯望向蕭言許久,才感慨道:“足不出戶,而知千裏之外,仲達之才,真是神乎其能。不錯,孫伯符身為一軍大將,卻時常冒刃殺敵,的確有所不妥。然則,此皆小過,稍勸即改,仲達不必如此憂心。”
“怕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孫策好勇武,喜釁鬥,你若不讓他臨陣殺敵,比殺了他還難受。”蕭言卻不相信周瑜所言,虞翻又不是沒有勸過孫策,孫策可曾改過丁點?
其實,周瑜嘴上說得輕鬆,心中卻是沒底,他最熟悉孫策不過,孫策能不能改冒刃殺敵缺點?縱然能改,那也是相當不容易。
周瑜為避免蕭言繼續關注孫策唯一缺點,連忙轉移話題:“仲達將有五才之說,可是引用薑太公(薑子牙)所著兵書《六韜》?隻是,我隱約記得,《六韜》所言五才,應是‘勇、智、仁、信、忠’,與仲達所言五才相比,卻是少一個‘嚴’字,多一個‘忠’字。難道仲達將有五才之說,或有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