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孫策複仇
蕭言應諾三年之約,是欲借此緩和兩人矛盾,而周瑜提出三年之約,目的亦絕非單純認栽。
周瑜幽困山穀,禁衛盯梢,言語不能,且憋屈且鬱悶。見蕭言態度強硬,周瑜又自覺不能逆改蕭言心意,便隻能選擇有限屈服,欲以此衝淡蕭言心中警戒,進而爭取利益:未來如何暫且不管,擺脫目前困境,才是周瑜此時第一目標。
因是,三年賭約剛剛立下,周瑜便向蕭言提出要求:“秋風漸涼,不勝侵寒,可否改居山腳湖畔?”
蕭言躊躇,有心婉拒周瑜,卻又不知如何開口。
“仲達請放心。我既然與仲達立下三年之約,便會說到做到,絕對保持中立。我行走巢湖,雙目隻見湖泊景色,雙耳隻聽鄉間俚俗,塞口不言,綁手不配刀劍,縛足不出湖畔,如有逾矩,賭約即算我輸。”周瑜覺察蕭言婉拒之心,連忙加重砝碼,使蕭言不能拒絕。
之所以有三年之約,是雙方皆有意緩和僵硬關係。周瑜既然表示誠意,蕭言若不相對表示誠意,卻是有違三年之約本意。
周瑜放低態度,逼得蕭言也不便強硬,隻得緩些語氣,說道:“流民初聚,其間多有狡詐之徒,獨行在外,頗有危險。公瑾若有意遷居山底,身邊卻是必須十二時辰皆有護衛跟隨,才能使我放心。”
一天十二時辰,蕭言所謂護衛即是24小時嚴密監控周瑜。
“世間多有狗急跳牆、恃強殺人之徒,仲達肯遣精卒從旁護衛,再好不過。”周瑜意在破局,態度放低,爽快答應蕭言苛刻條件。隻是,周瑜心中鬱結,說話不免帶點怨氣,隱隱諷刺蕭言囚禁他是恃強淩弱、狗急跳牆行徑。
蕭言卻對周瑜怨氣視而不見,繼續提出苛刻條件:“秋收雖了,人手尚缺,校尉府護衛人數有限,怕是難以陪伴公瑾遊山玩水。公瑾若有意遷居山底,怕是大多數時間,隻能在聚兵鎮內行走。”
“已勝山頂秋風蕭瑟。”周瑜也知蕭言不可能任他隨意行走巢湖,再次答應苛刻條件。無論如何說,聚兵鎮範圍,總強過光禿禿山巔。
見周瑜下山態度堅決,蕭言索性直接道出心中底線:“前時強留公瑾,不得已偽造公瑾長江遇險之事。公瑾如果堅決下山,還請體諒巢湖難處,替我圓謊。”
周瑜神情略動,良久才試探詢問蕭言:“仲達欲令我如何圓謊?”
蕭言心中早有決斷,毫不猶豫說道:“圓謊之法有三,一則,公瑾易裝改容,使外人聞聽公瑾裝扮,聯想不起公瑾本人;二則,藏匿姓名,偽稱他人,不顯公瑾之名;三則,如遇舊日熟人,公瑾須承認長江遇險,孤身回避巢湖。是因仇家為江淮霸主,非舒縣周氏能敵,所以不得不對外偽宣死訊,藏匿巢湖。”
仇家為江淮霸主,現在自然特指袁術。袁術性情狹隘,屢屢借刺客成事,譬如陳王劉寵、陳相駱俊,便是死於袁術之手。蕭言誣賴袁術暗殺周瑜,乍聽起來似乎滑稽不可思議,但是細細思之,卻也有一絲可能:袁術用周瑜為將,周瑜輕視袁術,袁術心懷怨憤,礙於舒縣周氏,遂行宵小之計。雖然錯漏百出,卻也能勉強解釋過去,可信度總要強過後世共和國和諧年間那“神一般的臨時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