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東楚孫策,南楚蕭言(完)南楚蕭言
“或許,刺客胡興另有其人。”周瑜暗忖。
心思至此,周瑜散去怨恨,改以深深自責:“悔不該任由孫伯符血勇行事!”
知曉周瑜、孫策少年友誼,更懂戰友陣亡情懷,蕭言歎息一聲,輕拍周瑜肩膀:“常言道:‘一入軍門刀刃走,從此性命不由己’。孫伯符今日遇刺,或許稍顯突兀,卻也是戰陣常情,世間那一次戰爭,不曾帶走無數兒郎性命?便是我率兵追擊韓當,亦不知收取多少人屍骨。再退一步說,前些日孫策親臨將台,至今尚未有死訊傳來,公瑾未必沒有再見孫伯符之日。”
周瑜情緒稍安,向蕭言作揖致歉:“本與仲達有三年之約,從此棲身巢湖,不問外事,江北江南,兩不相幫。隻是,生死事大,不由自主……”
蕭言笑著截斷周瑜歉辭,說道:“公瑾,三年之約,勝負已判!如今,孫策遇刺,軍政移交其弟孫權,江東雖然仍存,名號卻更為孫權,公瑾……雖然此時提及此事,有礙氣氛,但是我還要多說一句,三年之約,我已贏得。”
憶起前時三年約定,周瑜忽然陷入沉默,良久不語。
蕭言又繼續說道:“孫策遇刺,即便僥幸活命,怕也身留遺患,難以躍馬衝襲。尤其,孫策瀕死,其弟孫權、孫翊皆幼,恐難服眾。江東英雄雖多,豪傑僅有孫伯符一人,今孫伯符遇難蕪湖,可知江東而後再難席卷天下,直驅潁川。”
“公瑾其實也不必過於憂慮。近聞淮北沛郡有名醫華佗,醫術精湛,能使死人複生,白骨長肉,未必不能救難孫策性命。公瑾如能書信一封,勸孫策放棄割據執念,隻身來走江北,我則必請來沛郡名醫華佗,全力營救孫伯符性命。”
聞聽蕭言這番話語,周瑜眼光飄忽,繼而揭過華佗不言,說道:“仲達言下之意,是有心使我出麵,說服孫策請降巢湖?”
蕭言說道:“同是漢家兒郎,何苦內戰如此?公瑾如能和解江南江北,消弭兵禍,自是大善。”
周瑜似笑非笑,目光移向東南,輕聲說道:“孫伯符意誌堅定,自有視野,仲達如欲說服孫伯符納降巢湖,恐怕還需我親自往赴吳郡,更改孫伯符傳業心意。隻是,仲達能允許我出使江東?”
蕭言絲毫不受周瑜激將法影響,即時搖頭拒絕:“算了,當我沒說。”
蕭言熟讀曆史典故,自然曉得周瑜出使江東,等同放虎歸山,遺患無窮。真實曆史上,盡管孫權、周瑜兩人關係並不和諧,但是孫權繼承孫策遺產前期,卻無疑是周瑜一肩扛起江東半邊天空,替孫權施恩孫策部將,替孫權震懾孫氏家眷親朋。孫權能夠安穩繼承江左政權,周瑜之功,可謂十有六七。
如今孫策提前遇刺,江東看似風平浪靜,內部卻是激流洶湧,未來難保不會出現致命隱患。周瑜此時出使江東,十有八九會因孫策之托,就地效力孫權帳下,全力清除各類不穩因素。敵國之幸事,我國之不幸事,蕭言怎會在江東最危險之時,將周瑜送給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