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隻手遮天,將世界左右(十四)氣運
“今日為仲達所殺,也好過三五年後當作亂臣賊子處死。”周瑜冷聲拒絕。
耳聽周瑜拂袖拒絕巢湖召喚,蕭言卻依舊鎮靜自若,他早有準備:名傳千古周公瑾,怎會輕易降服巢湖?便是真實曆史上,周瑜投誠孫吳之前,不也三度離別孫策!
蕭言無視周瑜拒絕,緩聲說道:“我既立下擎天偉誌,就絕不會再怕他曹操、袁紹!然則,公瑾可知我憑什麼不懼曹操、袁紹為害?”
“嗯?”書簡複歸案牘,周瑜仰頭望向蕭言,眸子裏充滿意外、驚訝。
蕭言斟酌一番言辭,忽而提及一個不相幹話題:“公瑾認為,前漢崩潰,為王莽所篡,其根本原因為何?”
周瑜猶豫良久:“時人多謂:孝武皇帝晚年窮兵黷武,耗盡國力……”
“哈哈。且不說前漢十二帝,孝武皇帝之前有四,孝武皇帝之後有七,單說孝武皇帝去世之日距離王莽代漢多少年?九十六年!九十六年間,有何事不可為?孝武皇帝高舉公羊派儒學‘十世之仇猶可報’,出兵進討匈奴之日,距離漢高祖皇帝受困匈奴白登之圍多少年?六十七年而已!六十七年間,漢高祖皇帝至孝武皇帝五人,漸次討平異姓同姓諸侯王,使長安終於實際掌控山東數百郡縣,進而奔逐漠南漠北,擒殺匈奴單於。孝武皇帝去世後九十六年間,國家竟能始終受困孝武皇帝時代財政短缺?前漢存亡,何必討罪九十六年前之人?”蕭言冷笑打斷周瑜無意義回答。
周瑜前額蹙起道道皺紋:“仲達意思是……?”
蕭言沒有道出自己態度,而是繼續追問周瑜:“公瑾認為,今漢崩潰,先有董卓禍亂兩京,後有山東諸侯袁紹、曹操、公孫瓚、袁術、呂布之輩競相兼並征討,其根本原因為何?”
“時人多謂:十常侍……”話說一半,卻又突然戛然而止,周瑜自嘲笑了笑:“仲達慧眼卓識,想來也不願聽所謂時人廢話。”
蕭言也笑了笑:“我欲與公瑾議論兩字——氣運!”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皆奉行家國製度,一姓氏之家牧養秦、齊、楚、燕、趙、魏、韓等等諸國百姓。家規雖妙,難禁後代爭財,是故,秦趙同姓,廝殺數代,乃至有白起長平坑殺四十萬人之戰;魏、韓、燕同為姬姓,卻離心離德。”
“前代施恩,分封諸侯;後代無能,諸侯反叛。”
“為求革弊,戰國末際漸漸推行郡縣製度,穩固家國一姓統治。秦始皇帝一匡九合後,曾有名言:‘後世以數計,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四百年前,秦始皇帝之所以敢言勳業萬世,是因為他看好郡縣製度,自謂廢除分封,大秦帝國從此杜絕春秋五霸叛周之弊。可惜,大秦帝國偉業僅傳二世,先有陳勝、吳廣前驅反叛,後有項籍、高祖皇帝總籌霸業。項籍因秦始皇帝之敗而重啟諸侯分封製,高祖皇帝所建漢家社稷,即為項籍當年所分封也。”
“可惜,項籍看見郡縣製度之弊端,卻未看見分封製度之弊端,乃至天下屢屢反叛,數年之間,將天下拱手讓給高祖皇帝。高祖皇帝誠然一代英傑,知曉郡縣製度並非秦始皇帝所言能夠傳之萬世,更知重啟分封諸侯乃是自掘墳墓,於是將郡縣製度與分封製度合勢一體,關西用以郡縣鞏固本源,關東用以分封攫取人心,遂以王霸之道興建漢家天下。待劉氏王業安穩,高祖皇帝又漸次討平異姓王,使關東郡縣皆為劉氏。前漢白登之圍,漢軍雖受困一時,卻並非沒有反擊之力,但是高祖皇帝為何暫緩用兵?無非匈奴勢大,非漢軍兩三年所能討滅,而與此同時,山東同姓異姓諸侯王虎視眈眈,有使高祖皇帝再赴項籍悲劇跡象。前漢孝武皇帝之前,真正製約漢軍進討匈奴的,不是匈奴強兵,而是關東無數勢力強大同姓諸侯。”
“孝景皇帝年間,有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等,串聯匈奴、東越、閩越,以‘清君側,誅晁錯’名義,起兵西攻長安,史稱七國之亂。幸有名將周亞夫,先以慢打快,後以快打慢,奇兵斷糧道,三月之內,成功剿滅聲勢浩大的七國之亂。此後,孝景皇帝籍借七國之亂,奪取劉氏諸侯王特權,推行削藩,使關東沃土終於實質性受到長安轄製。亦是有漢景帝剿滅七國之亂前提,待孝武皇帝子繼父位後,才能正式無憂無慮議論匈奴邊患。前漢文景之治,削藩之功當占十分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