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 第236 隻手遮天,將世界左右(十五)(1 / 2)

第236隻手遮天,將世界左右(十五)曹操不足為懼

見周瑜陷入沉思,蕭言決定乘勝追擊,畢其功於一役。

蕭言道:“周易載: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戰國末年,分封之路窮,則變為郡縣;漢之梁冀,外戚之路窮,則變為宦官。然則,今世今時,宦官之路亦已窮也!”

“窮則生變,上不變則下變,不變則不通,上變如商鞅變法,下變如周武革命。”

“董卓為一變,袁紹為一變,曹操亦為一變,其或主動或被動,都在冥冥之中探索未來道路。未來誰能成功,就看誰之道路,能夠贏取最終變革大氣運,也就是誰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或者製約宦官之禍、外戚之禍等等。”

“袁紹先有代漢之心,後有諸侯分封之心,代漢建朔,重鑄皇家,這一條道路暫且不說,但是袁紹重啟諸侯分封,欲使諸子各據一州的想法,卻無疑是百分之百曆史倒退,是逆天而為!秦末紛亂之際,項籍縱橫無敵,數年而分封天下,尚且身死敗亡,何況四百年後的今日?袁紹心意不改,必然敗亡,此乃天地氣運所定!”

“董卓業已敗亡,袁紹即將敗亡,那麼曹操呢?”

“自幼帝遷都許縣以來,國家文事軍事政事皆被曹操操縱,曹操轄域之內,其權柄甚於梁冀,可比王莽。今漢以來,但凡權臣,或是外戚,或是宦官,不曾有其他異數。曹操不是宦官,不是外戚,卻秉持國政,漢家朝臣如今誰能心服?公瑾前時喝罵曹操,最根本因素不就是因為此?名不正,則言不順,曹操之謂也!根由在此,曹操即便沒有王莽之心,短時間內也不可能贏取天下人心。”

“曹操不合外戚宦官秉政舊例,那麼可否視之為開拓新局麵,革除宦官、外戚之人?自古革命,皆無舊例可循,曹操權臣之道,能否成功,現今無法定論。姑且以曹操為變革者而論。”

“自古變法,無不自流血始,小流血如商鞅身死而嬴秦興,大流血如秦吞六國一統九州。觀乎秦漢之興,今日之人,應知郡縣製優於分封製,郡縣製度取代分封製度是曆史必然。然而,鐵血倡導郡縣製度的秦始皇帝所打造的大秦帝國為何二代崩塌?一句話,秦始皇帝走的太快,步伐太猛,天下億萬百姓跟不上他的步伐,郡縣製取代分封製雖然是曆史前進方向,但是大秦帝國卻提前失去支持他的根基。類如製霸南越的任囂、趙佗等等大秦悍將,皆異口同聲,痛恨、反對秦始皇帝廢棄分封製,推行郡縣製。秦始皇帝如能再活三十年,以其強權瓦解國家勳老勢力,大秦帝國未必不能長久存世。可惜,秦始皇帝以五十歲之齡早早離世,使任囂、趙佗等等反對郡縣製的大秦悍將猝然失去製約,竟然不肯率兵支援秦二世征討項籍、陳勝、吳廣!大秦帝國之敗亡,豈不冤哉!”

“秦以強軍而取天下,待其失去軍心時,又如抵禦掃關東反叛?大秦帝國兩世而亡,豈非早有定數!”

“凡欲變法者,皆會遭到舊有勢力猛烈反攻。曹操如欲變革外戚、宦官舊有漢家製度,必然會遭到宦官、外戚猛烈反擊。適才說過,外戚,天子之所用;宦官,天子之所信;外戚權力來自於朝臣士大夫,宦官權力來自於天子本人。幼天子遷都許縣以來,無所歸依,自身尚無半點實權,不可能培養新時代宦官五侯。天子不容權臣所欺,必然孜孜不倦奪權,宦官既然不可用,他自然轉向外戚!”

“許縣可有外戚能為幼天子所用?”

“今幼天子皇後為伏皇後,伏皇後之父為伏完。伏完娶妻孝桓皇帝之女,為孝桓皇帝女婿,自幼遠離朝政中心,根基甚弱。且,伏氏之婚姻,是董卓為幼天子所迎娶;伏氏皇後之位,是李榷、郭汜亂黨所立,伏氏雖有皇後之名,卻為某些人所厭,若非皇後不可輕易廢棄,伏完本人又對曹操極其謙卑,伏氏豈能坐穩皇後之位。伏完既無根基,又恭讓曹操,沒有半點外戚氣象。伏完無外戚之能,其諸子亦是昏庸無能。伏氏可謂無人也!”

“伏氏不可為外戚,誰能為外戚者?董承!”

“董承,是孝靈皇帝董太後之族侄,是幼天子所納董貴人之父。幼天子車駕西遷長安,董承因與董卓有故舊,成為董卓與幼天子之間聯係人。呂布刺殺董卓,李榷、郭汜反殺王允,董承幾經風雨,不僅幾番安然逃難,更積累無數殘酷鬥爭經驗。當年若非朝臣顧忌董承與董卓舊部聯係密切,本該是董貴人立為皇後,而非他伏完之女。如今,董貴人雖非幼天子皇後,但是董承卻無疑具備外戚根基。”

“曆經董卓、王允、呂布、李榷、郭汜之亂,策反楊奉、韓暹、李樂等白波黃巾賊,恩召匈奴部帥散兵,詔書定計張楊、曹操地方軍閥,董承手腕遠遠強於伏完。自遷都許縣以來,曹操勢力拓展同時,董承肯定也經營起一批勢力……”